精选67句陶渊明桃花源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1、史书并未记载桓玄死后他的家人去哪儿了,他其中一个儿子后来被捕,然后被杀,其他儿女、妻子、家眷呢?《晋书》没有交代,这些人应该藏起来了,刘裕打过来的时候,桓玄一路往西逃窜,为什么不往北?往南?因为武陵郡就在西边。

2、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4、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6、周“本周话题”的精彩留言会集锦“上墙”,并有机会获得64G优盘,期待你的故事!

7、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10、 桃花源的人对渔人很好,渔人为什么要告密,还向官府告密?(陶渊明桃花源记)。

11、第(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fù háng shù shí bù ,huō rán kāi lǎng 。

13、而桓玄收拾了政敌之后,确定了自己在东晋的地位,步步高升,掌握大权,将东晋皇帝一脚踹开,自己做了皇帝。但是不久之后,刘敬宣投靠刘裕,陶渊明也成为刘裕的参军,起兵反叛桓玄,他们的口号很正义:匡扶晋室!剿灭乱臣贼子!

14、《桃花源记》主要以武陵人的行踪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文章开头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捕鱼是他的职业,他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应该非常熟悉,但是这次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窘迫,渔人只有多捕鱼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忽逢桃花林”显示出了渔人在捕鱼时非常专注,猛然抬头,发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把桃花林描写的虚幻离奇,使渔人尽情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之中,这才使渔人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作者也通过桃花林的没折射出显示的萧瑟、凄凉。

15、tǔ dì píng kuàng ,wū shě yǎn rán ,yǒu liáng tián měi chí sāng zhú zhī shǔ ,

16、lín jìn shuǐ yuán ,biàn dé yī shān ,shān yǒu xiǎo kǒu ,fǎng fó ruò yǒu guāng 。

17、suí yǔ wài rén jiān gé 。wèn jīn shì hé shì ,nǎi bú zhī yǒu hàn ,wú lùn wèi jìn 。

18、这不但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而且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历史架空小说。

19、渔夫尽情享受了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后,想回家去。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到这里来生活。

20、桓玄的部队不是刘裕的对手,一路西逃,桓玄在江陵被杀害,只做了半年皇帝。刘裕论功行赏,陶渊明只得了一个县令的官职,做了八十多天,辞官回乡隐居。

21、而桃花源记结尾也是一大疑点,为什么非要说南阳刘子骥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呢。为什么刘子骥会因为寻找桃花源得病死了呢。

22、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23、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24、《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25、由“实”“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而入“虚”“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我们跟着故事中的人物一步步地“探奇”下去。

26、这个武陵人天天去打鱼,这一天,他沿着河流走,忘记自己到底走了多远。

27、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8、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29、《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30、《饮酒》组诗中,他多次引用伯夷、叔齐典故,写道“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显然以“不食周粟”为道德规范,那就对桓玄、刘裕“以臣弑君”的行为不可能赞同。如此,又怎能屈节相侍呢?

31、结果没有寻找到回家的路,寻找到了一片桃树林。此时,桃花盛开,这让渔夫流连忘返,想穷其源头。找到源头后,发现了溪水,发现了小山,发现了小山有一个小洞,发现了溪水是从那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洞口有亮,从洞口往里看,又看不清楚,这更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由此想走进去看个究竟,正好那个洞口可以通过。于是渔夫把船靠在一边,只身进了洞口。

3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4、这样读、这样想;认真读,仔细想。回味无穷!

35、 渔人是官府的暗桩或者眼线,太守才会如此重视;

36、然而,陶渊明写得更加冷静和现实。这个武陵人一出来,马不停蹄,连家都没有回,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7、因为桓玄只做了半年皇帝,所以陵墓未能竣工,甚至没有封住墓道口,在遭到刘裕军队追杀的时候,桓玄让自己的家人提前躲避到武陵郡隐蔽的陵墓中,这里相对安全,桓玄自己在路上被人杀害,头被割下来,挂在建康(今南京市)的大街上,所以桓玄并没有葬到自己的陵墓中。

38、《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39、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李白、孟浩然的偶像,陶渊明才不会这么肤浅,他的这篇作品背后另有深意。我们来一一破解,以下内容可能烧脑、包含推理学、伦理学、考古学、心理学,外加一段惨烈的历史。

40、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自行游”,“游好在六经”,是有过很多雄心壮志的。但门第不高,怀才不遇,出仕已近三十岁,也只能是江州祭酒微职,难以展才,又厌恶官场逢迎,樊笼尘网,几度自解赋归,断断续续地出仕入仕十二年,终于在四十一岁时决意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志,成为东晋遗民诗人的代表人物。《容斋随笔》称其“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

41、qiān mò jiāo tōng ,jī quǎn xiàng wén 。

42、渔人诧异的是,这些人怎么生活在陵墓之中,渔人当然也能看出这些人不会是秦朝人的后裔,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渔人经过细心观察,应该能得出这些人和官府通缉的桓玄d有关系,在重大利益的引诱下,他去给太守告密,太守得到这个惊天秘密之后,当然觉得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带着军队就去绞杀!

43、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灵活多变,紧凑自然。如文章中描写景物或叙写事情之后,常有一小段精彩的议论,这样安排,结构就不呆板。像第三段谈吃擂茶后,就说:“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既说出桃源藠头的特点,又赞扬了桃源藠头之好。又如参观了“秦人洞”后,有人觉得失望。

4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5、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46、这里的人告诉渔夫,是他们的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47、根基本薄弱,后世亦萧条,自陶侃故后,陶家便一路式微,至陶渊明时已经十分贫素,《自祭文》中声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五柳先生传》中亦称“褐衣短结,箪瓢屡空”,家境很是贫困。

4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9、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5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5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3、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品简介与赏析《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54、第(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55、《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桃花源记》的艺术创造力以民主性为核心思想,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56、王弘身为当时第一流门阀名流,门第官阶都比陶渊明高得多,名声也清正。即便如此,陶渊明也不肯轻易攀附;然而到王弘真的费尽心机去认识了他,两人言谈甚欢,他也绝不会惺惺作态故意严辞峻拒,也肯真心相与,诗酒言欢。

57、   FM950《经典诵读》,我们一起来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您诵读的是: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持人丁辉。

58、答案是,刘子骥找到了,渔人的标记还在,那一片蔚然的桃树林也在,进出桃花源的洞口也在,他进去看到的是血流成河,是老人小孩的骸骨,是刀兵之后留下的人间惨剧,刘子骥几乎崩溃,这个善良淳朴的高尚之士,哪里见过如此血腥的屠杀?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回去之后不久,郁郁而终。这是陶渊明的伏笔,也是桃花源最终的结局。那么还有一个终极疑问,桃花源中住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呢?

59、桓玄虽然接受了刘敬宣的投降,但暗地里却要收缴刘敬宣父子的兵权,刘敬宣回到父亲身边后,商量着造桓玄的反,杀回去,手下的人一脸茫然,你们两父子先背叛朝廷投靠桓玄,现在又背叛桓玄投靠朝廷,造反的频次是不是太高了?刘敬宣不管,跟桓玄卯上了,但是自己打不过桓玄,父亲也死于军中。

60、(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61、等我经历了许多俗世生活的不堪和烦恼后,再来读,就发现了许多令人品味的细节。

62、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63、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64、然而,令我感慨的并不在于此,而是世人“机心”之可怕。

65、大概有许多如陶渊明一样的士人们,在战乱频仍的烟火中一边反复吟咏着这篇《桃花源记》,一边默默地流泪吧。

6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