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6句孙中山的故事简单介绍
孙中山的故事简单介绍
1、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血战七昼夜,直至弹药告罄,粮食不继,始忍痛撤退。时清军正向镇南关四面围攻,黄明堂率军殿后,冲围而出,及至半山,军中有一小子回顾炮台上军旗未撤,虑为清军所得,竟一人冒着清军炮火重登山巅,取回军旗。(孙中山的故事简单介绍)。
2、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3、孙中山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
4、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
5、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孙中山的故事简单介绍)。
6、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
7、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8、毫无疑问,这是十分危险的,需要有人进行配合。陈粹芬担起了助手的责任,她帮助孙先生联络革命同志,在危机来临之时通风报信,与孙先生里应外合,成功地在当地潜伏起来。
9、长大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10、1892年,孙先生以悬壶救世为掩护,通过高超的医术来宣传革命。
11、“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12、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13、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14、“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的背了出来.
15、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
16、——其中包括:孙先生的革命伴侣,诸多历史人物的照拂者,一位不该被历史遗忘的红颜。毫无疑问,这些头衔一个个让人震撼,那么这个女人究竟有何来头呢?
17、先生拿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18、两个人见面的时候,一个人握着另一个人的手问:“何人?“回答道:“汉人。”又问:“何物?”回答说:“中国物。”接着问:“何事?”回答道:“天下事。”才开始往下谈。
19、“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
20、孙中山到日本找不到合作力量,只好再次前往檀香山,追随者很少。但是在这里,孙中山发现了一个大型华人组织—致公堂,这是洪门在檀香山的堂口,华人为求自保,大多加入该组织。孙中山决定加入致公堂,借洪门来发展兴中会,将来再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进行改组。孙中山担任“洪棍”一职,是个主管纪律职务,从此成为洪门大哥。
21、例如,孙先生将自己的老师康德黎送给他的一个金质怀表送给了陈粹芬,这个表对孙先生很重要,而陈粹芬也珍藏了一辈子。
22、“伦敦事件”后,连康有为也觉得把自己的名字和孙中山连在一起,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康有为的弟子麦孟华也把孙中山说成是“一个盗匪、会d分子,使中国丢尽了脸的人”。
23、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乘军舰往福建视察。舰泊马尾,这时孙中山发现,聚集一起欢迎他的许多小船,大都悬挂着纸旗和布条,称他“万岁”。
24、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25、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26、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
27、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李商隐——年少爱国
28、1952年10月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冯如——造飞机
29、有一次,孙中山的一个日本友人问:“我们是同文同种的亚洲国家,为什么贵国人民甘受欧美人的压迫、奴役和掠夺,而对于日本人点了些微便宜时,却大加仇恨呢?”
30、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最开始很少有人理解。他屡次在中国发动起义,清政府把他列为全国通缉犯。孙中山先是跑到了日本,后来又跑到了伦敦,结果在伦敦被抓住了。
31、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认为孙先生心若死灰,也有的人认为孙先生已经糊涂了。
32、其实,孙先生的奇葩举动就是对他昔日感情的追忆,而这段感情则牵涉到了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做陈粹芬。
33、1909年,冯如成功地制出了飞机。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上空飞行,航程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记录。美国报纸刊登文章说:“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冯如后来回国筹办航空事业,在一次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年仅29岁。他为振兴中华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34、按照洪门规矩,孙中山喝鸡血、过火刀、对天盟誓,加入洪门。之后,致公堂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改组。
35、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护卫队长郭汉章请求终身跟随孙中山。孙中山说:“我从四月一日起已是老百姓,不能再有什么侍从队长,你是国家军官,就该服从政府调配,跟黄兴同志一首工作。拓展资料孙中山(1866—1925年),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华夏杰出爱国志士。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36、青山革命军事学校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刘维焘、饶景光、区金钧、卢牟泰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需当众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
37、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38、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
39、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
40、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41、2001年4月1日上午,王伟在执行对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的任务中,所驾驶的飞机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
42、这又是一次颇具风险的行动,又是陈粹芬挺身而出,她以妇女的身份往返于船上和码头,成功地传递了情报,联络接洽了武器的运送。对此,孙先生对她大为称赞,认为她是巾帼英雄。
43、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
44、根据老一辈人的回忆,陈粹芬家庭贫困,父母早亡,而且未曾读过书,被人称为不识字。但见过她的人,都会回忆:她身材适中,眉目清秀,吃苦耐劳,颇具贤德。是那种第一印象给人极好的传统中国女性。
45、邱少云(1926~1952)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46、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47、干脆对你们讲明我的‘八字’吧:打倒军阀,革命到底!”两人一听,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孙中山哈哈大笑道:“你们千里迢迢而来,我也送你们个‘八字’:百折不挠,挽救中华!”
48、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49、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
50、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51、守门官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候。”
52、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53、随着两人合作的密切,二人逐渐形成了默契,这种默契不仅仅体现在地下工作的配合上,更是体现在了武装斗争的争分夺秒上。
54、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陈粹芬是孙先生真正的革命同志,而且,两人在多次生死与共后,两人结为了伴侣。对此有不少人感慨:孙先生革命背后的女人就是陈粹芬,她出力犹多。
55、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
56、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57、1911年10月IO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58、1958年夏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到我国访问,和毛泽东举行会谈。他提出了两国建立联合舰队的建议,想让苏联的军舰到中国海面上行驶。大国主义思想很严重的赫鲁晓夫想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我国的国防、达到他们和美国争夺霸权的目的。
59、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致辞:“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60、孙中山很幽默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家庭,兄弟二人同住在一个地区内,弟弟孔武有力,哥哥因病身体稍弱。
61、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62、孙中山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
63、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64、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
65、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66、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
67、孙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经有大到东京跟孙中山借钱,说要在山东革命,一切完备,可惜钱不够。孙中山就把自己仅有的一千两百元给了那人。
68、随后1900年惠州起义,起义前,孙先生决心从美国加拿大等地购买武器,然后以日本为中转站将武器运送回国。
69、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70、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d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71、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亭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IO岁入村塾读书,12岁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巷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一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无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巷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交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72、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73、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74、1904年(光绪三十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75、创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d、召开国民d一大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成就。孙中山先生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
76、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
77、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78、1900年惠州起义,是孙中山第一次起义,队伍达两万,因军饷问题失败,核心团队成员被杀,革命进入低谷。
79、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80、但谁都不会想到,此时的孙先生比谁都清醒,革命的事情自己已经尽力了就好,未来的历史交给了后人,现在的他只留下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和反思。
81、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82、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83、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
84、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85、除此以外,黄三德也在《洪门革命史》中强调:看见孙先生的侍妾(陈粹芬),做火头饭与众兄弟食,洗衣裳,捱近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