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0句孔子的故事经历


孔子的故事经历

1、孔子之所以聪明,人们传说是因为他的母亲,因为他拥有母亲年轻的基因,也拥有父亲成熟的基因。孔子年幼时聪明好学,知识非常的渊博,孔子继承父亲的优点,生的非常的高大,而且不仅诗书礼仪精通,对于骑射音乐也都很有研究。孔子长大后曾经做过仓库管理员,随后凭借出色的能力,在仕途上一路升迁,最后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2、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3、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4、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5、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6、在宋国的几年间,孔子勤奋好学,沐浴着祖先的遗风,感受着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殷商文明,并且和宋国的一个女子结了婚。

7、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孔子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孔子的故事经历)。

8、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9、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10、由此获得的国君的认可和奖赏,相当于通过了后世科举考试的殿试。

11、                     孔子,我想对你说

12、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13、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关于孔子的故事11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关于孔子的故事12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14、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15、62岁时,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返蔡。

16、施姓女子为他生下九个女儿,只生下一个儿子,叔梁纥为儿子起名孟皮,但是孟皮先天残疾,他的脚患有疾病。这样一来,残疾的儿子并不适合继嗣,所以叔梁纥一直计划再娶。叔梁纥果真在晚年的时候,续娶了一个女子颜氏,颜氏非常的年轻,叔梁纥老当益壮,两人结婚后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孔子。

17、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18、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19、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21、孔子的故事富有哲理,他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教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人处事的道理,下面编者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一则。

22、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23、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24、               跟着孔子学做人                                                                 田承南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称为"圣″。如果想要从茫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便要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恭敬有礼的人,显然每个人都要做到这一点。看到了孔子这样尊敬别人,我以后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在公交车上,看见有老人或孕妇一定要去让座,现在的我又不生病,让座站着也可以当是锻炼身体。      孔子还是一个讲仁爱的人,对别人的错误理解学会了包容。       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好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5、59岁时,孔子见不能得到重用,又离开鲁国,再次来到卫国。孔子与卫灵公政见不只好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26、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首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27、鲁昭公赐鱼不久,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就聘请他到家中,他先后做过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28、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29、孔子自幼发愤学习周礼,孔子后来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他从15岁开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0、72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

31、由於父母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的禮教,幼年的孔子並沒有得到多少父親的庇佑,三歲時父親即去世,而母親迫於輿論的壓力,連父親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沒告訴他。

32、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33、這當然是把至聖先師給“雞湯化”了,但是對於沒空去關心辭章考據也不醉心於遠古的當代讀者來說,與其接受遙不可及的“成功學”洗禮,不如返歸自身,從孔子的“哲學”去思考思考人生的內在問題。

34、但是三桓实力不振反而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鲁国公室得到了一些权力,因此孔子也迎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巅峰。

35、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36、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7、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38、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必须要“节用爱人”,不应向百姓索取无度而自己过奢侈奢靡的生活,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不可过分地役使民力,并警告统治者“苛政猛于虎”。

39、”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