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8句班级名称
班级名称
1、 挑战者、狼牙班、赤竹班、奇迹style、盘梅轩、腾飞班、涅盘阁、弘毅班、墨竹阁、秦寒班、音乐班、竹石班、狮子班、启悟班、皓坤班、誓言班、思源班、超越班、坚定班、博毅班、飞翼班、爱云小屋、乐尚班、最好班、觉醒班、傲慢的石头、新学园、鸿图班、博雅班、艺馨班、神马班、笑容班、罗舒班、少怀班、阿维尔班、紫雨班、浅音班、音华班、自强班、志成班、鹰班。
2、下课后还发生了一件小事,张同学本来开导乔同学,结果掐了起来。还好最后乔同学主动道歉,两人冰释前嫌。乔同学的觉悟还是蛮高的,转化也极快,蛮有趣的。
3、 这就是我给班级取的名字——追梦班。
4、繁星点点,闪耀自我,“繁星”象征着班级里的43名同学,虽平凡、渺小,但每个同学都有自我的亮点,我们要在一中明发这片天空找到属于自我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5、书的浓香在这里洋溢,勾起每一位同学读书的心,香气分散在每一克空气中,但这不只是书本身的香,更是同学读书的浓香,书像花朵一样,我们便是被花香引来的蜜蜂,飞翔在花海之中。(周子强)
6、小班名称:花蕾班,走走班,绿叶,晨星班,春雨班。(班级名称)。
7、聆曦阁代表聆听早晨的声音,“阁”代替“班”字,更有诗意。从字的笔画上来看,整体效果很美,有一种唯美的感觉。狸奴园“狸奴”是古代猫咪的别称,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他们是大自然最优秀的猎手之他们敏捷,灵巧,温柔,难以捉摸。
8、鸿图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不怕困惑励志成才大展鸿图。
9、“竹石”源自郑燮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的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引“竹石”为班名,暗喻班级是一个顽强而又执着的集体,同学们都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翟欣怡)
10、神奇的想法,奇妙的思想。多学,多想,多读,展开隐藏的翅膀,追求更完美的希望。(刘嘉旭)
11、我同在一片星空下,努力成为一颗星,璀璨自己,照亮别人。(童雅慧)
12、例如:当前年份为2018年,注册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籍,则班级名称(班号)为2018101表示2018年入学1班,2018102表示2018年入学2班。
13、在第一节班会课上,张老师给我们说过的萝卜的比喻,困难越大就要约迎难而上。萝卜班也时刻提醒同学们要为自已的大萝卜而努力。也祝愿同学们在中考大捷时,拔出属于自己的大萝卜。
14、 梦想飞行班,希望班上每个孩子都能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15、 班级含义:求真,即追求真理。这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我们高二xx班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以真理为人生的灯塔,真理就会为我们导航,使我们永远不会迷失人类的方向。以求真作为前进的动力,我们就会永不懈怠,直至梦想成真!
16、这些班级文化内容在假期曾经布置给各位小组,分别负责一部分,请咨询大家作品和意见,投票决定。但假期不见面不好组织,大都是组长自己内部选定了一些。其实结果无所谓,重要的是过程,让大家参与进来,并以这些班级文化来感染自己。为此,这次班会的举行是必要的。
17、“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愿少年,为梦而追,在合作中提高,在提高中强大。
18、星星,浩瀚宇宙中的发光体,它打破了黑暗,装饰了天际,创造了奇迹!我们就是这群星,怀揣同一个梦想,肩担同一份职责,脚踏同一片天地,冥冥之中,我们共同来到了十九中,组成了绚烂的星光班级。(陈梦琦)
19、班歌,有同学说,喜羊羊、猪猪侠之类,又让我笑了很久。追梦赤子心等被列为备选,请学生自己修改,最好选有优势的同学自己唱,留待以后完善确定。
20、 宏志班,在宏伟志愿的指导下,以进取奋进的态度学习。
21、 快乐无极限:所谓幸福没有极限,就是说幸福没有源头也没有极限。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任何事情感受到美好的幸福。幸福往往代表精神和自我。通过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展示自己、快乐学习和合作的场景和动力。
22、同学们不同意结果,那么在五个班名中再选(可能性较小,因为这五个本来就是第一轮留下来的。)
23、 因为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的,象征着我们班50位同学,有不同的长相,不同性格。但彩虹的7种颜色,紧紧地贴在一起,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彩虹一样亲密无间。
24、 来源: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 玖:像玉的黑色美石。 口号:借自然之力,鹏抟九天;借凝聚之心,逐梦九班! 劳动委员:陶婉怡
25、彩虹班、果子班、跳跳班、绿果班、星灿班、丰收班、伶俐班、可然班等。
26、寓意:全班同学向着太阳的方向努力生长,每一个同学致力发光发热,汇聚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能团结,懂奋进,有追求。最终,让每一位同学成为一个“明亮”的人,获得成长和学业的双丰收!
27、出处:取自《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