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5句刘禹锡的诗句


刘禹锡的诗句

1、在东晋时,乌衣巷曾住着王谢家族,显赫一时,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败,不禁令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2、▲此诗怀古伤今,全诗酣畅淋漓,寓意深刻。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3、终为一代大师。白居易画像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29)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出处:刘黻《钱塘观潮》(刘禹锡的诗句)。

5、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9、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10、  10)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出处: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江南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1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13、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14、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15、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杨柳枝》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16、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7、刘禹锡于是回了这首诗,没有白居易的消极,充满了昂扬之气。

18、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19、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20、“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21、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22、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4、李益《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孟郊《杂曲歌辞·羽林行》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

25、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26、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竹枝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27、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28、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钱塘观潮全宋诗-刘黻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29、可难得是的,刘禹锡苦闷,但并不绝望,他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

30、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

31、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32、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杨柳枝》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3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刘禹锡的诗词刘禹锡(唐代)《陋室铭》刘禹锡(唐代)《秋词》刘禹锡(唐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代)《望洞庭》刘禹锡(唐代)《乌衣巷》刘禹锡(唐代)《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唐代)《金陵五题·石头城》刘禹锡(唐代)《秋风引》刘禹锡(唐代)《和乐天春词》刘禹锡(唐代)《竹枝词二首·其二》刘禹锡(唐代)《始闻秋风》刘禹锡(唐代)《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唐代)《竹枝词九首·其九》刘禹锡(唐代)《忆江南·春去也》刘禹锡(唐代)《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唐代)《秋词二首》刘禹锡(唐代)《赏牡丹》刘禹锡(唐代)《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代)《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刘禹锡(唐代)《白鹭儿》刘禹锡(唐代)《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刘禹锡(唐代)《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刘禹锡(唐代)《牛相公见示新什,谨依本韵次用以抒下情》刘禹锡(唐代)《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唐代)《送工部萧郎中刑部李郎中…兼中丞分命充京西京北覆粮使》刘禹锡(唐代)《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刘禹锡(唐代)《寓兴二首》刘禹锡(唐代)《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刘禹锡(唐代)《酬令狐相公首夏闲居书怀见寄》刘禹锡(唐代)《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以寄》刘禹锡(唐代)《汉寿城春望》刘禹锡(唐代)《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刘禹锡(唐代)《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刘禹锡(唐代)《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刘禹锡(唐代)《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刘禹锡(唐代)《送深法师游南岳·上人本住资圣寺》刘禹锡(唐代)《罢和州游建康》刘禹锡(唐代)《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刘禹锡(唐代)《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兼遣报君知之句》刘禹锡(唐代)《送唐舍人出镇闽中》刘禹锡(唐代)《鶗鴂吟》刘禹锡(唐代)《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刘禹锡(唐代)《杂曲歌辞·纪南歌》刘禹锡(唐代)《答乐天戏赠》刘禹锡(唐代)《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刘禹锡(唐代)《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亲情多往…兼命同作》刘禹锡(唐代)《偶作二首》刘禹锡(唐代)《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刘禹锡(唐代)《杂曲歌辞·荆州乐二首》刘禹锡(唐代)《美温尚书镇定兴元以诗寄贺》刘禹锡(唐代)《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刘禹锡(唐代)《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刘禹锡(唐代)《春日退朝》刘禹锡(唐代)《读张曲江集作》刘禹锡(唐代)《送春词》刘禹锡(唐代)《登清晖楼》刘禹锡(唐代)《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刘禹锡(唐代)《武昌老人说笛歌》刘禹锡(唐代)《潇湘神·湘水流》刘禹锡(唐代)《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刘禹锡(唐代)《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刘禹锡(唐代)《答裴令公雪中讶白二十二与诸公不相访之什》刘禹锡(唐代)《海阳十咏·双溪》刘禹锡(唐代)《寄杨八寿州》刘禹锡(唐代)《和裴相公傍水闲行》刘禹锡(唐代)《潇湘神》刘禹锡(唐代)《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刘禹锡(唐代)《赴苏州酬别乐天》刘禹锡(唐代)《武陵书怀五十韵》刘禹锡(唐代)《泰娘歌》刘禹锡(唐代)《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刘禹锡(唐代)《吟乐天自问怆然有作》刘禹锡(唐代)《楼上》刘禹锡(唐代)《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刘禹锡(唐代)《城东闲游》刘禹锡(唐代)《海阳十咏·云英潭》刘禹锡(唐代)《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刘禹锡(唐代)《观八阵图》刘禹锡(唐代)《赴和州于武昌县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绝》刘禹锡(唐代)《百舌吟》刘禹锡(唐代)《和令狐相公春早朝回盐铁使院中作》刘禹锡(唐代)《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刘禹锡(唐代)《酬湖州崔郎中见寄》刘禹锡(唐代)《酬喜相遇同州与乐天替代》刘禹锡(唐代)《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刘禹锡(唐代)《白鹰》刘禹锡(唐代)《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刘禹锡(唐代)《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张即燕公之孙,顷坐事除名》刘禹锡(唐代)《与歌者米嘉荣》刘禹锡(唐代)《题淳于髡墓》刘禹锡(唐代)《蜀先主庙》刘禹锡(唐代)《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刘禹锡(唐代)《奉酬湖州崔郎中见寄五韵》刘禹锡(唐代)《鱼复江中》刘禹锡(唐代)《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刘禹锡(唐代)《答后篇》刘禹锡(唐代)《观柘枝舞二首》刘禹锡(唐代)《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刘禹锡(唐代)《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手都打字打得生疼,采纳一下吧。关于刘禹锡的诗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浪淘沙》、《杨柳枝》、《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34、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35、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3)  (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36、这样单纯而细腻的感情,永远让人怀念,也永远正在发生。

37、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38、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江南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40、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41、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钱塘江待潮全宋诗-胡仲弓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42、岑参《送崔主簿赴夏阳》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常建《塞下曲四首》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43、曾经,他多次陷入困境,但他从不绝望;曾经,他再三被人非议,但他从不屈服;曾经,他屡屡遭受责难,但他从不违心。

44、《陋室铭》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