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3句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1、(11) 巴金1980年1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7页。

2、我最早读课外书,是在小学三年级。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三国演义》。有一次,我在外祖母家度假。那个地方没有别的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外祖母看见我一副落寞的样子,忽然想起,说:“你到阁楼上去看看,那里有你舅舅的书,看看有没有你爱看的书!”外祖母没有进过学校,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书,但她晓得那是可以让我消磨时光,相当于玩耍一样的。我在那里很容易就找到一套《三国演义》,崭新的,装订成四册,刚拿上手,就被吸引住了。虽然是半文半白,我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却也兴趣盎然地把它读完了。后来几乎每年暑假,只要没有别的书可看,没有别的玩耍,我就会把它重读一遍。可以说是它领我走进了文学殿堂,看到了另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从此我看演义小说,看武侠小说。稍长大后,不满足了,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巴金、老舍、曹禺、茅盾⋯⋯然后是鲁迅,外国文学名著。范围渐渐广了,书也渐渐读的多了。

3、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

4、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5、  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倡导读书、阅读的社会风尚,巴金故居与徐汇区文化局共同举办“书之爱——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6、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

7、两人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8、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署。”“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在这里,违反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适应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会被巴金体现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后期创作,这种真实观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于其理性选择的加入,即对4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索及对这种思索的感受。《寒夜》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寒夜》的深刻性在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可以说是残酷的真实,即以好人对好人的残忍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

9、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0、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11、  另一份发自1982年11月18日,内容为收到巴金第二批赠书后的致信,其间称这批图书有英、法、德、日、俄、中等文版本,计2655册。此外,有福建泉州黎明学园在收到巴金赠书后的书目清单,共852本。还有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清单”,内有1932年的俄文版《巴黎公社》。

12、——《奉献——记巴金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图书》

13、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4、 美国出版意文月刊合订本1937年到1948年十二册《倔倔人的呼号》。

15、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

16、(17) 唐弢:《回忆是为了前瞻》,《人民日报》1981年4月10日第8版。

17、这位从庄河青堆子走出的“农家少年”,由于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忘记了对他的关注。

18、语文知识,学习指导,精美文章,名师讲座。语文高手(ID:ywgaoshou),欢迎关注。

19、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20、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21、《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李辉 人民日报

22、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23、时光荏苒,我也已垂垂老矣!回忆起曾经哺育自己成长、带领走过青春岁月的这些精神上的导师,不能不满怀着感激的深情。而我又有幸,从一九六三年初次拜识巴金老人,断断续续有所交往,迄今已有整整四十年了。其间,又不断得到他的关爱、教诲,听到过他许多次率性随意的谈话,甚至还有两次长达半个月左右朝夕相处的日子,有意无意深深感受到他处世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的灵魂常常受到冲击,得到洗涤。我想把我的这些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对于人们认识理解这位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真性情、真心灵,可能多少会有一点参考作用。

2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巴金将自己的长篇小说《第四病室》和短篇小说集《李大海》的手稿无私地赠与上图,成为馆藏中一件珍品。

25、(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26、一直以来巴金的立身原则就是——“要说真话”。

27、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28、  周立民《关于〈团圆〉》一文,通过丰富的史料和详细的考证,回答了读者历来比较关心的如“《团圆》何处寻”、“《团圆》写在哪里”、小说中的志愿军英雄有没有原型,以及巴金自己对《团圆》的评价等问题。周立民认为:

29、巴金之所以能写出《家》这样激动人心的小说,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地主官僚大家庭,1920年进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五四”新思潮波及到四川,鼓舞了他于1923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南京等地。在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巴金也对无政府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1927年至1928年间,他旅居法国,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翻译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并接触了一些外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法国期间,他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之后又继续发表了《新生》和《雾》、《雨》、《电》(即《爱情三部曲》等)。这些早期作品虽然暴露黑暗现实,赞美反抗牺牲精神,但也带有无政府主义思想印记。1933年后与鲁迅有所交往。鲁迅称赞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30、巴金走过的是101年的非凡人生。他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同时被认为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31、人生需要导师,周立民坦言,当时,他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这些人生导师将他一步步引入到一个巴金研究的殿堂。

32、罗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是巴金与中国作协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巴金关于文学馆设想最为切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文学馆的提出、筹建和规划中,他起到关键作用。除了他之外,巴金的那些老友们在那时候和以后的岁月中也都为文学馆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代为呼吁的,有捐赠资料的,还有为文学馆募集资金的。在这些人中间有茅盾、夏衍、冰心、李健吾、唐弢、萧乾、汝龙、辛笛……这是一份很长很长的名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巴金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目标。

33、我想,对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小小旁证的是:我的二妹那时正在上海第六女中读书。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悄悄地从我的书柜里取去《家》《春》《秋》,不仅自己读,还借给她的同学读。当我发现时,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几本书已经过多少人的传阅,最后又流落在何处,再也寻找不回来了。据说学校图书馆仅有的一套,众多的学生是很难有机会轮上借到的。因此,我对这套解放前开明书店出版的、我自己极为珍惜的书的“失踪”,在遗憾的同时,却也无可奈何了。

34、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35、20多年后,周立民进驻到巴金的家,成为巴金故居的负责人,并在巴金的家中,找到了自己当年写给巴金的信和贺卡。

36、  最近,我又清理出来一批英、法、意文无政府主义期刊,作为第一批捐赠的图书,其中有:

37、1989年的庄河,难得一见!那年的你多大?

38、“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您感兴趣吗?”(10)这是巴金1980年11月15日给姜德明信中的一句话。随后的几封信中,他们都在谈论此事,巴金表示:“我愿意为它的创办出点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您觉得怎样?”(11)“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建立这个馆。您看怎样?”(12)渐渐地,设想已进入操作层面的计划:“文学资料馆的事还需要大力鼓吹,我给罗荪写信也提到了。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钱和资料大家捐献吧。”(13)

39、  这是1925年的《学生杂志》第12卷第10期“EsperantaStudento”栏目刊登的一首世界语、汉语对照的诗歌AlMiMem.(《与我自己的》),署“GeorgoDeŝkin作 芾甘译”。朱银宇在《巴金翻译的世界语诗歌〈与我自己的〉》中认为,“这首译诗应该是目前所见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世界语译作。”原诗歌作者GeorgoDeŝkin系俄国诗人,巴金在《世界语创作文坛概观》一文在介绍二十世纪初期世界语诗歌时曾有论及:“Deŝkin不断地问那幸福的美满的世界何时才来,他只是不能忍耐地梦想着。”

40、  当我竟然听到旁边听众的肚子里传出咕咕叫的声音后,讲座结束了,吃了点东西,一干人等有的坐大巴有的步行(大巴坐不下了)来到了塘汇街道的塘西街,寻访巴金祖籍的祠堂。一块明媚的足球场赫然眼前,午后的暖阳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们在里面猛劲地追着球跑,河畔的微风吹来阵阵叫喊声。讲解员是一位漂亮的姐姐,她说街坊里有一位百岁老人还保存着十五年前来此寻访过的一位学者的签名字条,名为周立民。这让周馆长大吃一惊!临走前,他请当年陪他一起寻踪的子仪姐姐给他跟足球场合了张影。他说,我想起巴老的一句话。巴老说“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41、《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42、  何容台湾之行亦遥遥无期。赴东北的人完全搁浅了,时局演变越来越坏,使人痛心!匆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