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0句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的区别
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的区别
1、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2、此二词虽都有表示东西过多之意,但只是在形容眼前景物太多、看不过来时才可以通用;“目不暇接”着重指眼睛“看”,看的事物或人是静止的;而“应接不暇”着重指眼睛“应付”不过来,看的事物或人是迎着看者来的。比如:
3、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则著人眼花缭乱口难开;魂灵儿飞在半天。”
4、①昨天晚上常委会才做出的关于撤消张华职务的决议,本来是要求各位常委保密,后②天才公布的,谁知这消息竟不胫而走,今天早上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的区别)。
5、“家常便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家庭日常的饭食,二是比喻经常发生的事情。“习以为常”的意思是经常如此,就成为常规了。前者强调事情经常发生,不稀奇;后者强调习惯了,不新鲜。比如:(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的区别)。
6、②耿其昌投靠了汪精卫,龙成文卖身给日本人,这二人半斤八两,谁都不是好货。
7、(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都有“朝相反的方向行动”的意思。异:前者仅限于行动和目的相反;而后者要宽泛的多,不仅限于目的(愿望),也可以说“与……利益背道而驰”“与……路线背道而驰”“与……精神背道而驰”等。
8、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9、虽然这两个词都有“不绕弯子”的意思,但“开宗明义”重在阐明主旨,“开门见山”重在提及话题。比如:
10、(见利忘义 利令智昏)都表为私利而做坏事。异:忘义,不顾道义。智昏,头脑发昏。
1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12、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文中指河水宽广,一片白色。
13、(苦口婆心 语重心长)都有“说话非常诚恳”的意思。异:前者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地劝告,而后者指言辞诚恳,情意深长地教导。
1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15、(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都有“融合得十分紧密,难以分离”的意思。异:前者比喻结合得十分紧密,关系极其融洽;后者指“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者多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者多用于形容具体事物。
16、②这个官员凭借手中的权力,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终于被绳之以法。
17、此二词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但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比如:
18、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19、①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在座的学生们都用一种顶礼膜拜的眼光看向他。
20、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1、原文:晋王献之《杂帖一》:“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22、第四部分(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23、共性:二者原意相同,“目不暇接”是“应接不暇”衍伸出来的成语。
24、(疾恶如仇 深恶痛绝)都含厌恶憎恨之意。异:如仇,如同仇敌;痛绝,厌恶憎恨到了极点。后者语义较重。
25、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了一套智力量表,并使用离差智商为衡量标准。离差智商是以( )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而确定的。
26、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7、①已经饿了一天的他,见到食物,立马迫不及待地扑了上去。
28、②张总离开之后,公司的局面一发而不可收拾,乱得不能再乱了。
29、到了诗歌高潮的唐代,明月意象开始了大爆发,名篇名句层出不穷,令人如入春山,目不暇接。诗人们除了描绘、歌颂明月本身的自然之美,还借它来思考历史、感慨人生、探寻哲理,题材得到空前开拓。但其中最为主流的,仍然是借明月来抒发怀人相思之情。
30、一字之差使这两个词意思产生不同:“一发而不可收”指行为动作开始之后便控制不了,停不下来;“一发而不可收拾”则专指结局更加无法整理。比如:
31、①他即使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也能安之若素,毫无怨言。
32、①有的人对工作单位的选择总是见异思迁,今天想干这样,明天又想干那样,结果什么也没干好。
33、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扩宽了。
34、嫦:cháng(嫦娥、月里嫦娥、嫦娥奔月)
35、“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36、黎:注意右上部分不要多写一笔,写成“勿”。
37、(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异:前者有“画饼”的行动;后者只表示“空等”“空望”。
38、①陪外宾旅游,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39、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羽军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
40、(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41、(3)若幼儿晕厥,要立即松开患儿的衣领、腰带,使其平卧,头稍微低些,腿部略高些,以使流向头部的血量增大。待患儿恢复知觉时,再给他喝些热饮料。若严重晕厥,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患儿出现呕吐,则应将其头侧斜,使呕吐物从口中流出,不至于进入呼吸道。针对材料中小兵的状况,教师应该松开患儿的衣领、腰带,使其平卧,头稍微低些,腿部略高些,以使流向头部的血量增大。待患儿恢复知觉时,再给他喝些热饮料。
42、《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43、(前仆后继 前赴后继)都有“(为了进步事业)奋勇前进”的意思。异:由于“仆(倒下)”和“赴(去)”意义不同,这两个成语也有差别了:前者偏重于“不怕牺牲”,多形容革命者英勇无畏;后者偏重于“不怕困难,踊跃向前”。
44、(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都表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异:“畅所欲言”偏重在说话心情;“各抒己见”重在发表己见。
45、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46、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各种文化珍品的翻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鱼目混珠现象,为读者所诟病。
47、此二词都含有全部销去之意。但前者重在指全部取消;后者重在指涂抹掉,表全盘否定。比如:
48、(日薄西山 日暮途穷 穷途末路 山穷水尽)都有“到了尽头”的意思。异:“日薄西山”是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东西接近于死亡,“日暮途穷”比喻没有前途,“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
49、此二词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前者表逐步进逼,越要越多;后者强调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比如:
50、都形容紧迫。前者指急迫得无法再等待。后者指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情势紧迫。
51、此二词都有表示时间短的意思,但“昙花一现”强调“出现”的时间短,且往往有贬义;“稍纵即逝”强调“纵”的时间短,强调不能“纵”。比如:
52、(陈词滥调 老生常谈)都指常讲听厌的话。异:前者谈的内容既陈旧又不合实际,含贬义;后者指很平常的老话,没有新意,但不一定没有现实意义,属中性成语。
53、(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都有“用假的、次的冒充真的、好的”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以假充真”,后者偏重在“以次充好”。前者多用于物,后者多用于人。
54、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55、“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56、目不暇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大多用于“令人”、“使人”后。
57、(洁身自好 明哲保身)都指怕招惹是非。异:前者用作褒义时,偏重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作贬义时,多指怕惹是非。后者用作褒义时,偏重指处世待人,十分明智;用作贬义时多指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是不讲原则的自由主义的表现。
58、(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都有“趁机捞一把”的意思。异:前者指趁混乱的时候捞一把,有时也指故意制造混乱以便从中捞一把;后者指趁紧张、危急或困难的时候捞一把。
59、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60、(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都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的意思。异:后者偏重在合乎道理,语气重,色彩庄重;前者偏重在应当如此,适用范围要比“天经地义”宽得多。“天经地义”还可指非常正确的、不能改变的道理。
61、(花鸟风月)指美丽的自然景色。(风花雪月)指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与花天酒地的生活。
62、(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亦作「不足为怪」。(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不足为道)不值得一说。(不足为据)不能作为凭据。
63、①他即使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也能安之若素,毫无怨言。
64、①他们两人从此握手言和,之前的恩恩怨怨便一笔勾销了。
65、(挥金如土 一掷千金)都形容极度挥霍。异:前者偏重在对钱财的轻视;后者偏重在一次花钱之多。
66、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分类
67、解释:暇:空闲;接:接收。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
68、①这件服装在设计上标新立异,的确吸引了不少观众。
69、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70、②这个官员凭借手中的权力,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终于被绳之以法。
71、应接不暇: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72、(彬彬有礼 文质彬彬)都“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异:前者偏重在对人有礼貌;后者不仅形容人举止文雅,而且可以形容人的气质。
73、(顶礼膜拜 五体投地)都表示崇拜之意。异:前者偏重在崇拜;后者偏重在敬佩。前者不能作补语,而后者多作补语。
74、①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最好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75、(防患未然 曲突徙薪 未雨绸缪)都表事前采取措施。异:“防患未然”、“曲突徙薪”重在预防;“未雨绸缪”重在准备(绸缪:用绳索紧密缠捆,引申为修补)。
76、发音 yìng jiē bù xiá
77、(美不胜收 琳琅满目)都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异:前者偏重在“来不及看,来不及一一欣赏”(胜:能承担或承受);后者偏重在“满眼都是”。
78、(万籁俱寂 鸦雀无声)都形容非常静。异:前者一般用于自然环境,后者一般人聚集、活动的场所。
79、(山香讲师解析)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通过感知樱桃的整体属性得知是樱桃,这是知觉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