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5句名人读书方法100例
名人读书方法100例
1、1)调查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知道要以什么方式来阅读。(名人读书方法100例)。
2、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3、“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说读书“当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实着体验……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颐所说:“读书当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4、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
5、此后,章氏还通过请教老师,给自己制定了治学门径:
6、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7、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名人读书方法100例)。
8、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个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脚修行,现在回来了。一徒在都城习得诗文,一徒从诸长者学得经论,只有神赞什么也没学到。于是神赞遭老僧嫌弃,使为杂役。
9、2)闭上眼睛,放松心情。从头顶到脚尖都要意识到自己本身。挺直背脊,身体放松,以平缓的节奏呼吸。在心里面说出此次阅读的目的。(例如:“我要在接下来的10分钟阅读这本杂志,好让自己善于利用时间,或是获得灵感。”)想像你把橘子放在后脑勺上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眼角和嘴角显出微微的笑意,松弛脸部,消除紧张。
10、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1、状态把视线定在书本上方墙上的某一点,一边意识到书本四个角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空白,一边凝视书本上方墙的某一点。由于视线分散,左右页之间装订的部分好象重叠了,然后形成一条圆筒状如香肠一般的书页,这一页叫做“悬页”。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视线移动时悬页就会消失,这个问题随着练习的深入就会好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摄像焦点下,书页上的文字变得很模糊。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要看到悬页,起初必须把焦点放在稍远的地方。如果要看清近处,眼睛就要放松,然后再拉进焦点。这时,书页上的字就会清晰的令人不可思议,也会显出深度来。眼睛越放松,文字就越清楚。
12、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
13、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
14、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写下自己有关书中观点相关的经历,成功的失败的都可以。
15、感觉自己虽然闭着眼睛,而视线却不断在扩展。现在你的眼睛和内心已经有了直接的联系。一面维持这种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一面轻轻地张开眼睛,以你觉得最适合的速度开始阅读。
16、“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17、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加快速度:曾在之前的步骤中阅读过得段落或书页;内容很简单的或非必要的信息。觉得阅读的部分对自己的目的来说不太重要。
18、范仲淹苦读——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19、听书读书法不适合工具类书籍,更加适合文学类的作品,有些文字只是看一遍体会不到他的美,眼睛更不足以品味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这个时候,不妨闭上眼睛,用耳朵去聆听,让大脑完全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意境当中。有读者曾问我看改编电影和看原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复是前者给大家演绎了导演心中的原著,是对原著的一种表达,而后者,则可以是多种的。不过要注意,耳朵读书法非常耗时!慎选!
20、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摘自《知识文库》)?
21、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22、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23、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24、苏秦头悬梁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25、所谓的活化,简单的讲,就是把摄进潜意识中的资料信息提取出来的一个过程,属于一个输出的过程。
26、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27、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28、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30、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收集大量的准备资料。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31、2)找出关键语,关键语就是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核心词汇,非小说类的书籍,大部分人都能轻易的找出关键语。
32、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33、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34、I: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对应批判性思考。
35、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6、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
37、R:Read,阅读原文,遇到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对应艾德勒所指的主题阅读。
38、3)检讨所吸取的信息,决定是否要进入下一个步骤。
39、维持影像阅读状态的秘诀有两个:第一个是深呼吸,保持同样的速度。二是配合翻页的节奏,在心里面重复单纯的话语。比如:放,松,放,松。
40、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1、周振甫,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他读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著作常常采用的方法便是诵读。和我们小时候简单的背书不同,诵读更加强调对一篇文章语言风格的细细品味,在抑扬顿挫间感受作者笔下文字的别样魅力。通过诵读的读书方法,等到自已写作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会习惯性地采取类似的语言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当然,想要写出更好的文章,还是得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风。
42、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43、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
44、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