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6句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1、如果没有那一点悲凉,诸葛亮的一生会怎么样呢?以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高智商,衣食无忧是一定的。哪怕只是务农,“上知天文下知地利”,种地一定比世人都种得好。那一定是最高效、最合理、低收入高产出。安安稳稳地活到老,老了肯定也能子孙绕膝,安享晚年。可是这样一个高度理性的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像穿越回去的智能电脑?(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2、其实在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厚道就是互惠互利。
3、当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荆楚时,刘备的军队奋起抵抗,遭到曹军追击后,败走夏口。
4、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5、花了多少钱学钢琴,结果孩子没有成为钢琴家;天价网球教练教出来的小孩儿,考大学没加上一点体育分;全职妈妈最想不通——投入的是自己的事业、空间、时间、自由——可是孩子也没有比别人家的小孩跑得更快、学得更多啊。
6、伯温心服口服,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7、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8、刘备到来后,被告知诸葛亮外出了。他失望而归,但并不灰心。
9、在20多年的战争生活中,诸葛亮可以说战斗经验十分丰富,而且他本人善用谋略精通兵法,还创造出独有的八阵图法,连司马懿都夸赞他是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他的对手周瑜曾感叹说:“既生瑜,何生亮”也侧面印证了诸葛亮的军事政治能力确实是十分出色。
10、《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11、 抛开地理因素,按照军事实力来说,南蛮肯定不是蜀汉正规军的对手。所以,平定不难,当年的秋天就搞定了。难点在于,如何治理。你这平定了,前脚走了,后脚他们又反叛了,怎么办?因而“攻心为上”,要使他们真心臣服才是根本。“七擒孟获”的典故是我们熟知的。
12、诸葛亮在隆中长达10年的隐居生活里,博览群书不断精进。
13、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一代枭雄刘备举荐了他。
14、民间常常流传着几句诗,刘伯温所写:“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15、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魂壮绵竹关,他们英勇无畏、尽忠尽孝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被安葬在绵竹西郊。
16、叔父诸葛玄收养了他,让他在荆州的襄阳定居下来。
17、诸葛亮便是这样的人,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他施展宏图大志的平台。
18、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9、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20、且不管刘备说这话的用意何在,诸葛亮却是哭着做出了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蜀汉王朝,一直到死。在后世人看来,诸葛亮最终的确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1、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
22、隆中对作为运筹学的著名案例,虽然没有完全奏效,但在后世仍被人津津乐道“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彼时,天下群雄尚多,有谁能够提前预知会有三家胜出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战略路线挺靠谱的。只是这条路线的攻击重心大可商榷:按照隆中对的构想,未来蜀汉的主攻方向是关中,需要重走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老路。这点最让人怀疑,因为此时的关中不是秦末的关中。刘邦经略的关中,物产丰饶、地险民附,可谓角逐天下的大后方。到了汉末,关中经过群雄与诸羌一如既往的祸祸,早已残破不堪,得之无益。何况进入关中的道路艰难,魏国又在此集结重兵,蜀汉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此时仍固执地选择关中作为突破口,真心不若选取荆州直指曹魏腹心,同时威压江东侧背。正因为隆中对的这个大BUG作梗,故此蜀汉轻易丢失了荆州,进而失去了问鼎天下的绝佳机会。
23、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屯驻汉中,准备向曹魏发起攻击。临出发前,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天下的形势,并向后主推荐了一批文臣武将,寄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只是后主并未听进去,蜀国覆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宦官黄皓弄权,这是后话。诸葛亮回顾了和先主刘备的际遇,秉承先帝遗愿,兴兵北伐,目标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4、最后,魏延是个情商很低的人,三国志评价他“性矜高”。魏延不但目中无人,而且还心藏不住话,因此很容易得罪人。在史书中经常能够看到魏延和人吵架,一着急就要拿着刀去砍人的情景。这种人只能当基层,不能当领导,而且地位越高,得罪的人就会越多。
25、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刘备多次出谋划策,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26、赤壁之战中,孙刘军队一举打败了曹操,迫使曹军退回北方,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7、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28、历史文化主站:http://www.w3guo.com
29、这一对相伴走过16年的明君贤臣,再次进行了密谈。
30、他凭借做人厚道的顶级魅力,活成了一代传奇,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31、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32、公元234年10月的一天,在蜀军的营地五丈原,周围的空气异常沉重。
33、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觉得颇有道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34、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35、刘备虽然自此对诸葛亮很上头,但不知为何,一晃过去了六年,髀肉复生的刘备也没有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直到公元207年,诸葛亮的好基友徐庶再次提起小诸的神异来,刘备才大咧咧地请徐庶代为引荐。
36、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再攻祁山。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拒而不战。诸葛亮割麦于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些脸上发烧的司马懿,只得追击满载而归的诸葛亮至卤城(在今甘肃天水与甘谷之间),可是一见蜀军摆出攻击架势,司马懿立刻掘营自守,任诸葛亮有千般妙计,笃定诸葛亮耗不起的司马懿只是免战高悬,哪怕别人说他“畏蜀如畏虎”,司马懿也自岿然不动。
37、此后便发生了享誉后世的“三顾茅庐”故事。对此,有人会说诸葛亮矫情,但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并不珍惜,只要费尽周折得到的人们才会奉若圭璧。
38、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
39、第三次来到隆中后,他如愿在草庐里见到了诸葛亮。
40、百科子站:http://www.w3guo.com/wiki/
41、魏征西将军邓艾足智多谋,他巧出奇兵,偷越阴平古道,也就是今天甘肃文县南,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四川平武县的一条古道,这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险要崎岖,所以无人把守。
42、这些都是他职务之内的事,他都亲力亲为,宫中府中,“咸决于亮”。
43、邓艾见诸葛瞻没有投降的意思,传令全军,大举攻城。诸葛瞻派兵出城迎敌,双方展开殊死搏杀。由于实力悬殊,蜀军伤亡惨重,为了鼓舞士气,诸葛瞻让他19岁的儿子诸葛尚,冲在最前面,奋力拼杀。
44、当刘备和诸葛亮闭关纵论天下之际,诸葛亮将其在隆中苦思冥想并反复推演的三分天下对策毫无保留地讲给刘备,让刘备这个游走天下多年仍无立锥之地的土包子瞬间开启了战略思维,那个震撼力相当惊人。
45、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所有的事都想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