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3句黑格尔哲学批判


黑格尔哲学批判

1、黑格尔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始终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自由与必然、自然和历史的截然二分。《逻辑学》在相当意义上,即是要通过将“绝对”作为事物的形式规定性来论述,以此证明这两个领域具有根本的一致性。黑格尔像许多当代分析哲学家一样,认为经验和世界有同样的逻辑结构,而这一逻辑结构并不取决于经验多样的内容;正是这个结构使得历史多样性成为一个概念上自洽的、完整的对人类经验的理解。但是,与分析哲学家根本不同的是,对于黑格尔来说,逻辑是存在论性质的;而存在论是辩证的,即存在结构各原子或要素是内在地相互关联的,并不单单存在于认知中。也就是说,世界的逻辑结构不是思维的产物,而首先是对存在的规定(包括对思维的规定)。最后,对于黑格尔来说,历史不是在我们哲学理论之外的东西,任何外力都不可能以某种无意义的方式任意调换它;相反,历史是构成经验的概念结构在人类世界的显现。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辈的先驱。他们都认识到:历史、自然、人类理智及其活动在逻辑上是同构的;事物只有在它们的彼此关系中才有它们的同一性(意义),即它们之所是(存在)。

2、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的现实性,不外就是异化的意识,就是异化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的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所作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被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下文我们将阐明绝对的否定性的逻辑内容。)

3、哲学思维系统训练课(物演通论原著字、句、段精读)开课了!

4、我们已经看到,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漠不相关的异己性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这个规定下的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因为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说来成为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说来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因为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正是它自身的非对象性的即[ⅩⅩⅧ]抽象的自我确证。对于意识本身说来,对象的虚无性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是因为意识知道这种虚无性、这种对象性本质是它自己的自我外化,知道这种虚无性只是由于它的自我外化才存在……

5、其二是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中也就没有客观存在与精神存在或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对立,因为在辩证演进论下存在与思维同主体与客体同一。

6、因此,“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也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费尔巴哈的这一唯物主义方法(黑格尔哲学批判)。

7、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

8、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

9、然而,黑格尔很快就觉察到,主观宗教与客观宗教的区分不仅反映了信仰和知识的区分,而且也隐含有限与无限、个别与普遍、主体与客体的二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因为他始终受到希腊人万物一体哲学的巨大影响。于是,他开始拒绝康德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区分知识和信仰)是建立在主客体分裂的基础上的。他要用“爱”这个来自基督教的概念来克服主客二元分裂与对立,以及一切以此二元分裂为基础的二元分裂。

10、前面我们介绍了,阿多诺强调辩证法的本质是否定性的,而且是一种彻底的否定。在哲学思想上,这种否定和批判的表现在反传统和反逻辑上,那阿多诺反的是什么传统呢?是:同一性。

11、但是,黑格尔完全认同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但他并不认同康德给形而上学的定位。康德哲学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个哲学的全部任务和内容不是认识绝对,而是认识主观性或批判认识能力”按照黑格尔对哲学任务与目的的理解,只有从形而上学着手,哲学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他对自己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回答,而不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外在配置。在《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中,黑格尔明确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为意识建构绝对”也就是认识“绝对”。这个结论不是随意得出的,而是建立在他对时代的哲学问题的长期思考基础上的。

12、康德的后来者费希特、谢林、荷尔德林,都已经非常自觉要解决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了。他们认为,主客体同一只能在自我意识中实现,因为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意识的主体和客体才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接受了这种主客体同一性;但他同时主张,这样的主客体同以及这样的自我意识,全然只存在于“爱”中。在“爱”中,自我(主体)发现自己在他者(客体)中,就像他者发现自己在自我中一样。在“爱”的经验里,主体和客体、自我和他者,通过彼此实现了它们的本性,此外,它们每一个都通过他者认出了自己。“爱”不仅包含同一性,而且也包括一个差异的环节;它是一个差异中的同一性。差异中的同一性是同一与不同一的同一性(102),这构成了黑格尔后来成熟时期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103)如果差异中的同一或有差异的同一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现代精神文化形态中的种种二元对立都将最终得到克服。

13、第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宗教和神学的扬弃)。

14、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就关注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深受影响,而《莱茵报》时期的经历需要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著作,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述,则直接推动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15、同时,我们的思维是按照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但逻辑的核心定律是:排中律。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是指在一个思想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可能同时为假,“要么A要么非A”。比如小明是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不可能都不是。任何不符合排中律的东西,我们都称之为“矛盾”,所以在传统的逻辑思维的影响下,所有矛盾的东西都被去掉了,矛盾成了同一性的对立面,也就是非同一性。

16、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扬弃了的私人权利等于道德,扬弃了的道德等于家庭,扬弃了的家庭等于市民社会,扬弃了的市民社会等于国家,扬弃了的国家等于世界史。在现实中,私人权利、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们只是变成了环节,变成了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消融,互相产生等等。它们是运动的环节。

17、同时,也正是基于这些对立矛盾的概念互相对立性、否定性转化,这才促成了辩证演进论下的宇宙万物。

18、阿多诺说,在历史的高度,哲学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正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所不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非概念、个别性和特殊性,这里阿多诺强调尊重现实的重要性。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把现实的世界降级为理念世界的影子,具体的、非概念的事物被当成暂时的和无意义的东西,而在黑格尔哪里把这些东西称之为“懒惰的实存”,被当成无意义的东西,次要的东西而打发掉了。

19、[ⅩⅧ]因此,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因此,在《现象学》中,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其次,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例如,有这样一种理解:感性意识不是抽象感性的意识,而是人的感性的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的现实,是客体化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现实;因而,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因此,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个限度内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识”的斗争等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正象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的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因此,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正象抽象的意识本身(对象就被看成这样的意识)仅仅是设定差别的自我意识的一个环节一样,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也就是说,其结果是纯思想的辩证法。[注:在手稿中作者指出:下接第ⅩⅩⅡ页,但是手稿中没有这一页。——编者注][ⅩⅧ]

20、我们既要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也要说明这一和现代的批判相反的运动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所描述的同一过程的区别;或者更正确些说,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

21、可见,其实就“踏上哲学之路”这件事来说,伟大的思想家其实与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一如许多读了点尼采的诗句和散文就此迷上哲学、从而选择为此献身的“中二文艺青年”——年轻的心灵向往崇高的事物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与人类历史上的崇高智慧产生共鸣,而他们表达这种向往的方式也由于其年轻而显得狂野不羁。从最开始的、片面地阅读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迷醉于由此产生的片面的理解,如同邂逅美女一般的狂热眷恋。

22、对象不仅表现为返回到自我(das Selbst)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对这一运动的片面的即只抓住了一个方面的理解)。把人和自我等同起来。而自我不过是被抽象地理解的和通过抽象产生出来的人。人是自我的(selbstisch)。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都具有自我性这种特性。但正因为这样,说自我意识具有眼睛、耳朵、本质力量,就完全错了。无宁说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界是[ⅩⅩⅣ]自我意识的质。

23、因为黑格尔所处的时期有包括1705年出生从事生物分类的林奈,1707年出生布丰,他是最先表达出进化思想的生物学家,再有就是1744年的拉马克。

24、而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现了很严重的逻辑问题:原子是纯粹思想概念,而不应该有现实的实际重量,一旦有了重量,那么原子就不再是纯粹概念,而就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这就不能导致出来原子的自由运动,如果是概念则不应该有重量问题,如果有了重量问题,那就再是纯粹概念了。因此伊壁鸠鲁实际上走向了错误的路径,伊壁鸠鲁认为不受到自然法则支配,但原子又是有重量的,又是现实生活中所出现,也就是经验世界的,那必然会受到自然法则支配。显然这层区分没有反复理解,当然马克思所引入两者差别的观点是为了论证自我意识的优越性,换句话说,就是内在目的论中的主体的有效性,但是马克思那时候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所以马克思说了普罗米修斯是最伟大,引用了我憎恨天上的所有神,来表示他对以往对那些高高在上压迫和欺侮人类的自由的批判。

2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句话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6、“对我们说来精神以自然界为自己的前提,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因而对自然界说来精神也是某种绝对第一性的东西。在这个真理中自然界消逝了,结果精神成为达到其自为的存在的观念,而概念则既是观念的客体,同时又是它的主体。这种同一性就是绝对的否定性,因为概念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的完满的外在的客观性,但现在它的这种外化被扬弃了。而概念在这种外化中成了与自己同一的东西。因此,概念只有作为从自然界的回归才是这种同一性。”(第392页)

27、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是提出“辩证演进论”或“绝对精神”来解决“知”和“在”的两难问题以及“二律背反”的问题,即人类的精神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自然万物本身的精神或绝对理念。

28、专题策划人: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29、(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30、在黑格尔之前的康德、笛卡尔都是将“知”和“在”、主体与客体完全对立分裂的。

31、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

32、随着黑格尔的思想兴趣从宗教、政治、法学转向纯粹哲学,他也逐渐放弃了“爱”这一原本被他作为克服主客体二元分裂的基本概念。因为他发现“爱”太狭窄了,它只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自然纽带,只限于家庭范围,甚至都不能包括公民间的相互承认。而要统一知识和信仰、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自我与他人、抽象和具体、普遍与特殊、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无限、必然与自由、精神与物质、身与心,不是“爱”这个狭隘的概念可以实现的;为此,必须要上升到“绝对”概念。

33、我们所说的“在”或者说“知”中的“在”完全与客观存在无关,那我们如何把握对象?知识有效性如何建立?

34、(1)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从而,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

35、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出现之后,看起来是统一了“同一性和非同一性”,就像黑格尔在《逻辑学》导论中说:同一性和非同一性之间的同一性。但实际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却陷入了另外一种“同一性”,最终统一到了绝对精神上。更重要的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把矛盾变成了达到同一性的工具,这实际上等于否认了真正的、彻底的矛盾的存在,同时其实也承认了矛盾的合理性,这也是阿多诺所批判的。

36、就“绝对”体现在“万有”中而言,它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它是具体的普遍性,而非抽象的普遍性。抽象的普遍性是从特殊向反方向设定的,它以特殊为条件,它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普遍性先于特殊性,整体性先于部分,并使它们(特殊、部分)成为可能;它(具体的普遍性、整体性)是它们(特殊、部分)的条件,它本身则是无条件者。黑格尔把“绝对”称为上帝,目的是为了挪用传统上帝概念的无条件性和普遍性特征。但是,基督教的上帝是抽象的“绝对”,即不包含差异的“绝对”;上帝还与人有根本的区分,上帝是超越者,为人所不可及,三位一体的概念并不能消除人与神的根本不同。所以,我们绝不能把黑格尔的上帝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基督教意义的上帝;而应该看到,在很大程度上,黑格尔是在隐喻意义上使用“上帝”概念的。

37、《黑格尔说否定与自由》∙ (德)黑格尔著/王运豪编译

38、奇点到人类的整体只能通过单向度的演进方式来达成。

39、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严肃的自我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现实的理念即绝对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抱着一定的目的进行活动的。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家庭、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理念在运动过程中从自身把家庭、市民社会分离出来。因此对黑格尔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国家中寻找人的活动,而是“在国家中寻找逻辑概念的历史的再现”。马克思在评述黑格尔的观点时说:“国家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只要它的各个环节都能消融在抽象逻辑的环节中。国家区分和规定自己的活动不能根据自己特有的本性,而应根据概念的本性,这种概念是抽象思想所固有的被神秘化了的动力。因此,国家制度的理性是抽象的逻辑,而不是国家的概念。我们得到的不是国家制度的概念,而是概念的制度;不是思想适应于国家的本性,而是国家适应于现成的思想。”(2)(P267)

40、其实阿多诺的思想并不是没有道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正是基于某种种族优越论的思想。而且很多批评家指出希特勒的集权主义思想,以及对战争的狂热,都有黑格尔思想的影子。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很多思想,也透露着集权主义的倾向,比如他说:“(战争)就像风的吹动使大海免受由于长时间不流动而导致的污染,因此,国家之间的斗争也是长时期的,根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黑格尔在思想上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高涨热情,后来希特勒、墨索里尼更进一步,发动了反人类战争。

41、但是,这绝非易事。在知性(日常思维)看来,主客体分裂天经地义,“你”与“我”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只有白痴或彻底的唯心论者才会认为“我”和“我的思维对象”原为一体。黑格尔当然不会不知晓此理。但是,他认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能超越这种素朴思维,上升到思辨性思维。思辨性思维承认差异,但又将差异视为一个包容此差异甚至对立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环节或方面。辩证法就是思辨性思维的一个基本模式。

42、[ⅩⅩⅦ]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

43、然后黑格尔认为,无论是从宇宙、自然、世界、历史,再到人类的自我意识的逻各斯,还是思辨理性本身都是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辩证演进模型,最终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演进论中达成同一。

44、黑格尔对康德批判的旧形而上学同样持坚决批判态度,他同样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是一种独断论,是知性思维的产物。(89)

45、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则完全缺乏认识。对于现代的批判同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如此缺乏认识,以致象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这样的批判家——前者是完完全全地,后者在自己的《复类福音作者》中(与施特劳斯相反,他在这里用抽象的人的“自我意识”代替了“抽象的自然界”的实体),甚至在《基督教真相》中,至少有可能完全地——仍然拘泥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例如,《基督教真相》一书中说:

46、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47、第这里包含着:因为有自我意识的人认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扬弃,所以他又重新通过这个外化的形态确证精神世界,把这个世界冒充为自己的真实的存在,恢复这个世界,硬说他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在扬弃例如宗教之后,在承认宗教是自我外化的产物之后,他又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找到自身的确证。黑格尔的虚假的实证主义即他那只是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此,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或神学的设定、否定和恢复,然而这应当以更一般的形式来加以考察。因此,理性在作为非理性的非理性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一个认识到自己在法、政治等等中过着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这种外化生活本身中过着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与自身相矛盾的,既与知识又与对象的本质相矛盾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是真正的知识和真正的生活。

48、比如说日心说、地心说、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全部都是人类的主观逻辑,是人类基于现有信息量所建构的逻辑形式,然后通过这些逻辑形式将客观存在进行联系,从而实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万物进行把握。

49、比如,黑格尔说种子有转变为他物的冲动,因为“他物”是与种子自身有矛盾且超越自身的,也正是矛盾的本性,这才使得种子转化为他物,也才有了不同的世界万物。

50、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51、经典导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52、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53、现在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54、由此,我们会看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化学兴盛和生物学逐渐兴起的时代,而这两种自然科学的演进思绪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黑格尔。

55、甚至在黑格尔看来,如果对象不是人类绝对精神的异化,那么人类也就不可能对“对象”有所认识,也就无法清晰的描述或撰述对象。

56、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57、答案是:思维本身就包含着同一性。或者说思维就会导致同一性。思维是基于概念,而概念常常是抽象的,或者说是对具体现实的抽象,而抽象本身就意味着对事物“表象”的抽离,去掉了具体事物之间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比如我们说“苹果”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其实就用这个概念指代了所有的苹果,但“苹果”的概念并不等同于任何具体的苹果,苹果概念是不真实的。

58、★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59、也就是说,一切存在要么是感性经验中的存在,要么是理性逻辑中的存在,你不可能脱离这两者去触及存在,所以这是黑格尔的合理要素。

60、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是外化的因而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象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的思维来理解。——最后,精神,这个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这种思维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就是绝对知识因而就是绝对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它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因为它的现实存在就是抽象。

61、黑格尔始终并没有意识到精神存在只是客观存在的代偿产物,精神存在只是为了实现客观存在本身的稳定存在。

62、指的是客观的自然万物本身的自然律,我们将其称为逻各斯。

63、比如把纳粹的侵略,以及对犹太人的屠杀,变成一种合理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这种对矛盾的不彻底的否定,甚至合理化矛盾的意图,显然是不能接受的。阿多诺说:根据意识的内在性质,矛盾本身具有一种不可逃避的和命定的合法性特征,思想的同一性和矛盾性被焊接在一起,总体矛盾不过是总体同一化表现出来的不真实性。由此,阿多诺也反对建立在矛盾分析方法之上的辩证法。

64、而阿多诺作为一位犹太人,而且在二战中遭到迫害的犹太人,对希特勒的罪行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用哲学的武器对纳粹罪行,以及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不仅仅是阿多诺,犹太裔哲学家波普尔也曾经讽刺黑格尔说:“黑格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粗鲁愚蠢之人如何成为历史的开创者”。

65、但是黑格尔说绝对理念的异化呈现从而达成外部世界存在的辩证表述,这一定是错误的。

66、人类基于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整顿,以不同的逻辑形式来联系不同的世界万物,我们将其称为逻辑,这是人类主观的整顿。

67、那么,在黑格尔那里,所谓的“对象系统”(自然、历史)其本质就是人类绝对精神异化呈现,一旦对“对象”有所感知,这个异化的绝对精神又回归到人类的绝对精神,从而人类就能获取对“对象”认识或认知。

68、但他并非像当代哲学家那样完全抛弃形而上学,而是和康德一样,追求“真正的形而上学”;当然,在对“真正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上,他与康德判然有别。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既不是像许多人误以为的那样,是要回到旧形而上学,或只是旧形而上学的变种,也不是康德所谓的纯粹先天知识的系统(90);黑格尔与谢林在后康德时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不以某种特殊的超验物,如上帝、本体、太灵魂等为对象,而是关心“绝对”,但他们的“绝对”不是某种物。谢林和黑格尔都像康德那样警告要当心上帝人格化的谬误他们也都坚持他们的形而上学与超自然的东西无关。(92)总之,他们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形而上学。

69、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70、第由于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动,所以这种设定必然重新被扬弃,而物性必然遭到否定。

71、同时,辩证演进方式在黑格尔看来可以有效的消解“知”和“在”的分离,因为在黑格尔的方法下,其“知”的方式是直接针对“在”本身的,也就是辩证演进的逻辑不仅是人类思想本身的主观逻辑模型,而且在黑格尔看来也是宇宙万物本身的演进逻辑。

72、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73、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

74、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75、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有拜倒在君主权力之下,希望在君主制的范围内实现某种改良

76、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77、都是以横向观念下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所以必然产生的“知”和“在”两难,最终在康德哪里提出现象界在此岸,物自体在彼岸,于是“知”和“在”两难走到极限。

78、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或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被认为是对自身还不能确信因而自身还受对立面影响的、对自身怀疑因而需要证明的肯定,即被认为是还没有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身的、还没有被承认的[ⅩⅢ]肯定;可见,感觉确定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是同这种肯定直接地而非间接地对立着的[注:马克思在这里加了一句话:“费尔巴哈还把否定的否定、具体概念看作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和作为思维而想直接成为直观、自然界、现实的思维。”——编者注]。

79、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联系了起来,如马克思认为:“被剥夺了一切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即具体劳动的等级,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2)(P345)这就接近于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后来指出,人的解放“它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2)(P466)这实际上也意味着马克思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虽然这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80、桡哲的《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究竟写了什么?

81、(1)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

82、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说来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行动。因此,只要意识知道某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成为意识的对象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意识所以知道对象的虚无性,就是说知道对象同它没有区别,对象对它说来是非存在,因为意识知道对象是它的自我外化,也就是说,意识所以知道自己(作为对象的知识),是因为对象只是对象的外观、障眼的烟云,而就它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知识本身,这种知识把自己同自身对立起来,并因而把某种虚无性、即在知识之外没有任何对象性的某种东西同自己对立起来;或者说,知识知道,当它接触某个对象时,它只是在自己之外,使自己外化;它知道它本身只表现为对象,也就是说,对它说来表现为对象的那个东西仅仅是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