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4句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1、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2、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还能得出两个重要观点。首先,成功的艺术品是思想与形式的统一。因为在黑格尔看来,美的东西必然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没有思想的作品,失去了灵魂,是空洞的;深刻的思想找不到恰当的展现形式,同样不能引发共鸣。其次,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家通过心灵和创造,呈现出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意义。

3、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自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在那里,黑格尔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所吸引。

4、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5、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法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他把艺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即联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经济、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

6、1⃣️黑格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显现。

7、本书篇幅宏大,很详实地梳理了黑格尔哲学的系列重要内容,给出了一个立体的黑格尔形象,其中列出的背景资料和概念描述对读者们帮助很大,可以说是我们解读黑格尔哲学及其时代难题的必备书。

8、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9、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

10、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W.F.Hegel)出生于1770年,死于1831年,享年61岁,按当时的标准看也算长寿。他生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一位小公务员,母亲则在他1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11、对于花生们来说,如何快速掌握黑格尔美学的核心内容,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会用8个小主题来涵盖它。我明白,大家的复习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用黑体字标示了本文的重点,同时也会多举最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们就赶紧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黑格尔宫殿般的理念世界,一探究竟吧!

12、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13、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14、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15、在书中,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

16、所谓“诞生地”,无非是指《精神现象学》包含着后来黑格尔全部哲学的雏形、萌芽和主要观念。黑格尔在此后所写的著作,都可以看作是该书已有的某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与发展,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所谓黑格尔哲学的“秘密”,马克思对此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指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的地方,因此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实现或客观化)认作对立化,认作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不是别的,正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它贯穿于“异化”或“自我意识的异化”这一概念中,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

17、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18、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共包含四个部分,即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就是“绝对观念”,它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早在1802年,黑格尔就计划写一部名为《一个思辨哲学的体系》的系统著作。《精神现象学》(1805—1807年)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在黑格尔看来,“精神现象学”既是达到“绝对观念”(或“绝对知识”)的阶梯,它本身又是一门科学。就“精神现象学”是“达到科学的道路”而言,它具有“导言”的性质,实际上是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就“精神现象学”本身而言,它已经是科学,是具有逻辑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简而言之,《精神现象学》兼具“导言”与“体系”的双重特征。

19、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20、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从实体角度来讲,它是唯一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基础,构成它们的内在本质和灵魂;从主体角度来讲,绝对精神又是辩证发展着的。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一切思想、历史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外部表现。说白了,世间的一切东西,无论物质、精神领域都是绝对精神自己产生和创造的。

21、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

22、为探索CMF深度与广度,提升行业水平,军团邀请到:

23、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24、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在书中解释到说:“这个概念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与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且这两方面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也即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与意蕴;二是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特殊的统一。可以看出黑格尔成功地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他的美学思想的建构中。

25、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決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客观准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自发地接受“客观规律”的作用发展変化。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完全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26、是不是根本听不懂?没关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黑格尔。

27、以上论述了感性显现的必然性,这里着重讨论“显现”一词。“显现”,显然不是实际的存在,理念的自我显现,虽必须和实际存在的感性事物发生联系,却不是具体的实在事物,不是具体以物质的存在。因为,具体的感性事物的存在都会是人产生欲望,比如看到水果,你会想到将它吃掉,然而当你在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一堆水果时,这堆水果是不会使你产生的欲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因此,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没有自然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所以,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只具有其形式,而不具有其实际存在的实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层,成为了纯粹的显现”。正因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这显现显得离理念更加接近,所以说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是比自然美相对来说是提高了一个层次的,黑格尔的美学更关注艺术中的美,所以他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28、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看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但其哲学思想的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致使他的美学观点从一般出发,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而不是现实的生活,这是哲学基础上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29、比如对“美”和“丑”的认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定标准,是在不断演化与改变的。

30、黑格尔的哲学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美学作为学科来讲,是从德国的鲍姆嘉登开始的。后经过德国的启蒙运动,大批学者和思想家扩展并深化了美学的知识领域,如温克尔曼(1717-1768)、莱辛(1729-1781)、赫尔德(1744-1803)。经过不懈努力,到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出现了像康德、席勒、费希特和谢林等美学上的重要人物。黑格尔在《美学》中直接点名提到的书籍就有《判断力批判》和《审美教育书简》。

3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把自由的超越性和规范的必然性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自由和必然性结合起来,它是以往西方哲学发展的集大成。所有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以来,就有强调人的自由这一点,也有强调人的规范,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以来也是,有些人强调自由的突破性的力量,有些人强调规范的力量,那么黑格尔把两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了辩证理性。

32、本书勾勒了黑格尔哲学的轮廓,对他的观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黑格尔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历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逻辑和辩证法等主题。

33、但这样的说法有点决定论的意思,也就是认为历史不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人类不过是“绝对精神”用来创造历史的零件。

34、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35、谢林开始是费希特哲学的信奉者,但随后转而对费希特采取批判态度。谢林反对康德在思维和存在之间划下不可超越的界线,但他认为像费希特那样把“自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至高无上的原则,主张一切从“自我”出发,把“非我”看作“自我”的产物,是一个错误。因为“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地,“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无条件地存在,也不能说是“非我”产生“自我”。他说,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就必须寻找一个超出于二者之上的最高的原则,它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融合为没有任何差别;只有这种原始的无差别的同一才是真正的绝对。这就是谢林所提出的“同一哲学”。他企图用“同一哲学”去超越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实际上他所说的“绝对的同一性”仍是一个精神实体。他明确地指出,这个“绝对的同一性”仍不外乎是“自我意识”。他只是用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代替了费希特的“自我”,以其作为世界的本原。尤其是,他把“绝对的同一性”说成是某种宇宙精神的特殊的无意识状态,认为它不是知识的对象,是“完全不能称谓的”、“绝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言传的”,而只能加以直观。因此,谢林的“同一哲学”还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36、对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将其划分成八个主题内容,涵盖了他美学思想的要点,并结合考试方向有侧重地讲述。细心的花生可能会发现,以下这八个主题彼此环环相扣,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37、黑格尔认为,每一种新思想都是以前人思想为基础的,然后产生出另外一种对立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黑格尔认为这并非坏事,因为从宇宙结构来看,问题是必然发生的。

38、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39、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40、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黑格尔依然无愧于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的称号,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也对后世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是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纵使后者数次批判黑格尔哲学。

41、黑格尔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体认识造成了客观世界,比如“心外无物”“我心即宇宙”;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或上帝)的具体化。很明显,黑格尔属于后者。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显现。人类的本质是意识、精神,那么,世界历史也属于精神的领域,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大相径庭的。

43、第美是“显现”,美不等同于真本身,美是真的本质(理念)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比如说,丢勒画了一只兔子,这个“兔子”便是“显现”,是人用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即艺术作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对“美”和“真”,即形式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之上的。

44、客观唯心主义者所主张的一种先于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神秘精神力量。按照客观 唯心主义的说法,这种客观精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本原,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而是客 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45、作者阿多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本书是阿多诺唯一专门探讨黑格尔的著作,包含了三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论文。

46、如果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所谓感性显现,就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创造和表达。这也符合我们对艺术的一般认知: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47、其实这句话的大意是历史一定会按照“绝对精神”的方向发展,不会改变。

48、本期关于黑格尔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内容不少,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一共探讨了四点:

49、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剥开唯心主义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所说的:

50、(3)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感性显现是由理念所“自生发”的,因此,二者的统也是必然的。但得到这个结论,却是不容易的,这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黑格尔之前都由美只关感觉这一思想统治着,比如康德指出“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而这一思想一直统治者西方美学界。因为这似乎符合我们的感觉经验,当我们看到美的事物时,是从直觉上感到其本身的美,很有倾注理性的思虑。而在这个潮流之中,他却把理性提到艺术的首要地位,黑格尔明确地说:

51、(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52、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本超级晦涩并且大部头的书来做分享呢?

53、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和黑格尔学派的创始人。

54、全书以独特的思维点评哲学江山,颇能引人思考。这本研究哲学史的著作也可以理解为是黑格尔自己哲学思想的表达,借助对哲学历史的批判与吸收,输出个人的哲思。

55、他曾说过:“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足以见其对哲学的热忱。不过,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这几乎是读哲学的人的共识。因此,本期书单除了推荐黑格尔本人的著作之外,也精选了几部解读黑格尔的书籍,与诸位书友共勉。

56、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而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是至上的主导地位的,并与形式是统一的,由于内容的主导地位,他也就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不真实,而求技艺与形式的完美,是不实际的。他由此批判东方艺术的丑陋与不真实,显然这是他自我的偏见。这是由于他指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而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理念内容。这是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结果。

57、本书分上下两编,两编都是作者读黑格尔时写下的文字。下编是原始笔记。时间跨度从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完整而原始的反映了王元化先生对黑格尔美学批判吸收的过程。

58、第三种方法需要看情况使用,哲学家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因此记住相关代表性的哲学家,也可以直接选出来正确的答案。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有:康德、笛卡尔、孟子、庄子、陆九渊、王阳明、贝克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有:老子、程颐、朱熹、柏拉图、黑格尔……。

59、可以说在众多黑格尔的研究中阿多诺提出了新的角度,同时,在他的解读中,还塑造了一个特别的黑格尔哲学形象,作者认为那才是黑格尔最有价值的一面。毫无疑问,黑格尔仍然是近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而通过论述黑格尔的哲学,新的思想亦在不断更替和刷新。

60、由于黑格尔的哲学,使他的美学观点也有头足倒置的问题,但其将辩证发展的观点与其坚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学向前不断进步,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6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绝对精神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黑格尔与柏拉图进行对比。

62、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63、2018年,有记者在曼联的赛前发布会上这样问教练穆里尼奥:“如果你未能帮助曼联夺得英超冠军,你是否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主教练之一?还是说,你只能依靠自己以往积累下来的名声了呢?”

64、但黑格尔却认为真理是流动的,就像一条河,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65、1818年,黑格尔如愿以偿成为了大学教授。正是在柏林,他获得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据说他在演讲时说话结巴,举止生硬。不过!黑格尔还是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并经常举办关于美学、哲学史、宗教学的演讲,并受到了热烈欢迎。学生们勤奋记录笔记,为著作集的出版帮了大忙。黑格尔的最终去世,可能是由于感染霍乱或是患有胃肠疾病。

66、(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67、崇拜他的很多,反对他的人亦不少,恩格斯就称其为哲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尼采则揶揄道“这位思想家根本不需要谁来反驳他,他自己就足以反驳自身了。”海德格尔、叔本华无不是一辈子都在死磕黑格尔,锲而不舍地对其提出批判。

68、这种普遍性和个性的统表现在外在环境中,是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引起冲突和行动的“情况”;表现到人物性格上,则是理念的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作为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情致”。所以,理想的人物性格既具有普遍的理想,也具有特殊的个性。

69、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即所谓的绝对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绝对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绝对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绝对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70、在黑格尔之前,很多哲学家都试图建立起一个永恒的哲学观。包括笛卡尔、斯宾浩莎、休谟和康德,他们都认为“真理”不受时间的影响,且是永恒不变的。

71、黑格尔的《美学》,是第一本系统性地论述美和艺术的经典著作。在国内由朱光潜先生翻译,可以说是美学必读书目了。《美学》实际上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根据笔记编辑成书和出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美学讲演录》是最流行的,因为无论是主题还是表述,都比其他著作友好得多。黑格尔由衷地热爱音乐、诗歌和绘画,他的体系也有一个形成过程。

72、这种想法和康德的二律背反非常相似,同时也和中国道家的阴阳概念十分接近。黑格尔也确实对道家老子的思想很重视,并且专门写了文章讨论《道德经》中的“道”与“无”。

73、年轻时黑格尔没什么钱,只能靠给人当家庭教师赚点零花钱,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读书与写作上。

74、在传统的矛盾体系中,一件事不能自相矛盾,事物和事物之间也不能相互矛盾。

75、主观唯物主义就是认为哲学是基于人在世界之中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的世界观及其相互连通的方法论的学说。

76、详细介绍请点击:CMF设计研修班|第五期课程,元旦限时特惠报名中!

77、对于二者来说,共同点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只不过,二者对这个本原的规定不同,这也是区分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重要线索。主观唯心是从人出发,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的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客观”的精神当然不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说道、理、天、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78、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79、在试图理解黑格尔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懂一些基本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思维与存在中,何者才是第一性的呢?大家都已经复习过政治啦,都知道这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关键。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0、同时,这个“绝对精神”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着。

81、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82、所以,理性主义要用双重含义去看待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

83、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