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4句叶圣陶的作品童话集


叶圣陶的作品童话集

1、《汪曾祺的写作课》文学大师汪曾祺毕生阅读心得与写作经验

2、《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

3、1915年4月6日,叶圣陶由郭绍虞推荐来到上海的尚公学校。尚公学校位于闸北宝兴西里,叶圣陶任高小一年级教员,除了教国文、习字、修身,还有历史、地理共5门课。在这里教书,可以去商务印书馆藏书地涵芬楼看书,还能结识更多朋友,叶圣陶对此特别高兴。

4、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样凝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5、《倪焕之》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6、《春宴琐谭》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叶圣陶第一部白话小说。

7、  她提了木桶走回船舱;生病的孩子醒了,脸显得更瘦了,咳嗽也更加厉害。那老农妇也随着大家到河边来看;走过自己的稻田,顺便看了一眼。没想到才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她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 

8、1931年1月,叶圣陶辞了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到开明书店任协理一职。主编《中学生文艺》和《中学生杂志》,后又有《新少年》等,同时编辑《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等多种教材,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9、终于,在散文名篇《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有了强烈而令人难忘的记载:“我想参拜我们的伙伴的血迹,我想用舌头舔尽所有的血迹,咽入肚里。但是,没有了,一点儿没有了!”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有这样的直接描写:“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是异常闷郁的天气。时时有一阵密雨洒下来,像那无情的罪恶的枪弹。东方大都市上海,昨天正演过暴露了人类的兽性,剥除了文明面具的活剧;现在一切都沉默着,高大的西式建筑矗立半空……”为了伸张正义,叶圣陶和朋友们不顾个人安危,编辑出版了《公理日报》,显示了倔强的战斗精神。

10、叶圣陶创作的多篇文章均被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稻草人》更是长盛不衰。除了不可估量的文学地位和教育意义外,该书本身还是一本好看的童话故事集。打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王国,也描绘了一个未知的现实世界。作者创作初期就梦想构建一个儿童般天真的国度,并努力把自己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又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表现在纸上。然而渐渐地,他的著作基调不自觉地改变了方向,故事里有了现实的“残酷”,但仍以“童心”给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以美好的结局。美丽人生在哪里可以找到呢?人类的这个寻求永不会终止。

11、在当代的中国教育中,越来越重视语文的教育,学会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目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著出版繁荣,编写教材的都是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包括蔡元培、王云吕思勉、叶圣陶、夏丐尊、丰子恺、张元济等,他们对教材的编写,奉行“读书、为文、笃行、立志”的原则,将中华文化作为基石,融合儒释道的精华。寥寥几笔,文字古雅,读来朗朗上口,尽显纯净。那时大师的课堂也同样趣味横生,黄侃教学精深,怕不及格的学生期末考试前请他吃饭,事后这些学生考试都及格了。待到蔡元培校长责问,他坦然答道:“这帮学生还知道尊师重道,所以我不想为难他们。”林语堂更是对学生进行“相面打分”。同样具有文人气质的陈丹青先生提到民国时说:“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即便在老相片中发黄,仍一望可知。”“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民国范儿,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儿。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

12、叶圣陶的童话作品有《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雕像》等。其中《稻草人》是我国发行的第一个童话故事,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这本书中含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本书让很多孩子对这些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

13、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

14、有一处地方的人们都成了富翁,他们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15、《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16、《克宜的经历》中克宜救了一只蜻蜓,蜻蜓为了报答克宜,送给克宜一个能看见人眼看不见的镜子。(√)

17、《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18、《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19、叶圣陶代表作《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20、“第一个问题,鸟儿为什么要唱歌?”那人问。“他们要唱给爱他们的人听。”女孩抢先回答。那个人点点头说:“算你答得不错。第二个问题:花儿为什么香?”男孩儿回答说:“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标志。”那个人拍手说:“有意思。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21、  不到几天,在稻田里,蛾下的子变成的肉虫,到处都是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馋的嘴脸。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秆儿。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这时候天气很凉了,又是在夜间的田野里,冷风吹得稻草人直打哆嗦;只因为他正在哭,没觉得。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他吃了一惊,才觉得身上非常冷。但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为了尽责任,而且行动不由自主,虽然冷,也只好站在那里。他看那个女人,原来是一个渔妇。田地的前面是一条河,那渔妇的船就停在河边,舱里露出一丝微弱的火光。她那时正在把撑起的鱼罾放到河底;鱼罾沉下去,她坐在岸上,等过一会儿把它拉起来。  

22、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

23、  基督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24、《小黄猫的恋爱故事》中小黄猫的恋爱的对象是鹅,鹅没有答应他,失败了。(√)

25、A. 水晶B.玛瑙、C.一块普普通通的铺路石D.发簪

26、  杨芳,硚口区舵落口小学语文教师。十多年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经验。所带学生、班级多次荣获市区级三好学生和优秀班集体,所写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多次获市区级三等奖。

27、叶圣陶,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于1923年创作出版的《稻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是中国现代首部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一经问世就得到同时代名家们的高度认可。鲁迅评价《稻草人》是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茅盾认为它有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郑振铎则认为这本书中几乎无一篇不是成功之作。

28、第二天午后,他们俩见面了,他们把各自的东西送给了对方,他们各吻着所得的赠品,就这样他们的情感更深了。可金鱼和玫瑰不知出了什么事,都很疑惑。晚上还没到,金鱼就死了,青年把金鱼扔了,以为女郎还会送他东西呢!不到晚上,玫瑰就枯了,女郎把玫瑰花的尸骸丢了,以为青年还会送她东西呢!

29、近年来兴起了国民教材热。人们一再提到民国老教材,民国的教育,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是将德育放在第一位。那时的老师从不过多说教,不急功近利,注重寓教于乐,循序善诱。浙江乌镇矛盾故居陈列室里,存放着一部老课本,是矛盾母亲为他选定的启蒙教材。矛盾晚年回忆童年生活时,经常会说,是这本书给他带来了最初的知识和快乐。

30、《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31、据实记录的记叙文以记叙为目的,只要把现成事物告诉人家,没有错误,没有遗漏,就完事了。出于创造的小说却以表出作者所看出来的一点意义为目的,而记叙只是他的手段。这是记叙文和小说的区别。

32、拿锄头的人觉得不能再往山上送东西时,柔弱的人自己拿起锄头耕种。(×)

33、  “我渴死了!”孩子竟大声哭起来。在空旷的夜间的田野里,这哭声显得格外凄惨。渔妇无可奈何,放下拉罾的绳子,上了船,进了舱,拿起一个碗,从河里舀了一碗水,转身给孩子喝。孩子一口气把水喝下去,他实在渴极了。可是碗刚放下,他又咳嗽起来;而且更利害了,后来就只剩下喘气。  

34、做记叙文,必然有先可记叙的事物;换一句说,就是事物的存在或发生在前而后作者提起笔来,给它做忠实的记录。看见了一只小小的刻舟,觉得雕刻的技术精妙极了,才写一篇《刻舟记》;经历了“五四”学生运动,觉得这件事大有历史价值,才写一篇《五四事件》。作小说却不然。引起小说家的写作欲望的并不是早已存在的,业已经发生的事物,而是他从许多事物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一点意义。他不愿意把这一点意义写成一篇议论文;他要把它含蓄在记叙文的形式里头,让读者自己去辨知它。这当儿现成的事物往往不很适用,不是所能含蓄的太少,就是无谓的部分太多了,于是一些小说家不免创造一些事物出来,使它充分地含蓄着他所看出来的一点意义。而且绝对没有多余的无谓的部分。这样写下来的当然也是记叙文;可是,在本质上,以作者所看出来的一点意义为主,在手法上,又并非对某事物据实记录,所以特别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小说。

35、因此,我们极力推荐这套彩绘版精装《叶圣陶先生作品集》。

36、  稻草人非常心惊,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他遇见了。  

37、体验童话王国的乐趣,获得直面现实的勇气——凡是映到眼睛里的,无不可爱,无不美好。

38、《倪焕之》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到1927年大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39、  以下就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儿。  

40、叶圣陶的文字冷隽含蓄,情不外露于中。他提倡平实的写作,“倘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迹,切乎生活的实况;倘若有所感性,就应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木心说:“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最后出路。”

41、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42、《古代英雄的石像》告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43、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44、叶圣陶的作品文字流畅、灵动,富于想象,诗意盎然,在浅显的故事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于平实的语言中传递着强烈的感情,深受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喜爱。

45、但是,热烈而紧张的编辑生活渐渐改变了叶圣陶对上海的看法,他在上海一住就是十余年。同时,上海的革命和烈士的牺牲,也对叶圣陶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叶圣陶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凶残而愤怒,为革命烈士的壮烈牺牲而悲痛。就在“五卅”第二天一大早,叶圣陶特意到南京路,追怀“五卅”的悲壮。 

46、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尤其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他编著的写作教材包括《文章例话》《叶圣陶谈写作》《好读书而求甚解释》,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国文八百课》等。其中《国文百八课》堪称开明系列精品教材中的范本,至今仍为语文教学界所器重,原定出六册,每册18课,合计为108课,每课为一单元,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后来因抗战爆发,只出了四册,集结起来便是《七十二堂写作课》。

47、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48、●客服:商城客服在线时间为工作日9:30-18:00,有任何问题请点击店铺内“客服”对话框,和我们的客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非工作时间,请在对话框内留言说明情况,我们会在工作时间尽快给予处理。或者可以直接在平台留言,小编看到后也会及时回复和处理的!

49、  夜更暗了,连星星都显得无光。稻草人忽然觉得由侧面田岸上走来一个黑影,近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女人,穿着肥大的短袄,头发很乱。她站住,望望停在河边的渔船;一转身,向着河岸走去;不多几步,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稻草人觉得很奇怪,就留心看着她。  

50、A.凤仙花球 B.小猎狗 C.大理花 D.星星串成的项链

51、更有一点不同处:纯用对话组成的叙述文,其目的和其他种文章一样,无非供人阅读而剧本却不单供人阅读,尤其重要的,在供演员登台表演。因此,写剧本比较写记叙文有更多的注意。许多对话该使演员在怎样的环境中说出,用怎样的神情、姿态说出才可以收到最大的效果:这是写剧本时必须考虑的。作者把考虑的结果也写入剧本里头,于是在剧本之外,又有了记录舞台布景以及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等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给布景员和演员看的,在剧本中只居于“注脚”的地位,而剧本的主题总之是对话;所以我们不妨说,剧本的组成完全用着对话。

52、来上海开始编辑生涯以后,叶圣陶愈加勤奋地进行小说创作。在不长的时间里,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这80来篇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乡镇以及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状。值得一提的是,叶圣陶还出版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叶圣陶童话集的问世,打破了丹麦童话垄断的格局,从此中国有了有自己内容与风格的童话。

53、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54、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 C.细竹枝      ,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   B.黄稻草 ,帽子是  A.破竹篮子或残荷叶做的。

55、拿出自己的力量与大家的力量交织在一起,生产出来的东西供大家一起享用,这是最正当的方向。

56、这篇童话讲述了介绍了一位青年栽种了一株玫瑰花,一位女郎养了一条金鱼。后来他们俩互相认识了,他们每天午后,并坐在花园里花墩旁一条凉椅上。后来他们的情感更好了、更深了。青年走到庭中,想到可以把玫瑰剪下来送给女郎,而女郎想起了金鱼,可以把它送给青年。

57、●团购产品及价格:《叶圣陶作品集》全套3册彩绘版;定价87元,团购价49元;适读年龄:6-12岁。

58、  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他又可怜那个渔妇,在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他没有法子,越想越伤心,哭得更痛心了。忽然啪的一声,他吓了一跳,停住哭,看出了什么事情,原来是鲫鱼被扔在木桶里。  

59、记得见面那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

60、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61、《旅行家》讲的是一位旅行家到达地球后,教给人类一种机器,乐意满足人的各种愿望。

62、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63、A.破竹篮子或残荷叶B.黄稻草 C.细竹枝

64、  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总像很不顺手,并且几乎回回是空的。舱里的孩子还在咳嗽还在喊,她就向舱里说:“你好好儿睡吧!等我得着鱼,明天给你煮粥吃。你老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乱了,怎么能得着鱼呢!”孩子忍不住,还是喊:“妈呀,把我渴坏了!给我点儿茶喝!”接着又是一阵咳嗽。  

65、包括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叶圣陶先生,那个人们印象里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老人。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他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他出生时的苏州已不是明、清时代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他出生那年,甲午战争硝烟正浓,后来甲午战争战败,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激荡中,中国走向改革的道路,时势顺带呼唤出了许多英雄。

66、《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67、  星星结队归去,一切夜景都隐没的时候,那小蛾才飞走了。稻草人仔细看那片稻叶,果然,叶尖卷起来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这使稻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个来了,越怕越躲不过。可怜的主人,她有的不过是两只模糊的眼睛;要告诉她,使她及早看见小蛾下的子,才有挽救呢。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68、在1916年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工学校,随后1918年叶圣陶在《妇女杂志》第四卷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在这一年,他开始童话创作,至1922年6月写完了《稻草人》——一部童话总集。鲁迅先生说:“《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1923年他入职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典型地写出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69、随后,富翁、商人、兵士都得到了这粒种子,他们也细心呵护这粒种子,但种子都没有开花,他们全都放弃了。最后,这粒种子传到了一位农夫的手中,农夫种下了种子,把它与其他种子一样对待,种子很快就开花了,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70、1917年春季开学前,叶圣陶应中学同学邀请,离开尚公学校,前往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也就在这一年,从《新青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第二年,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刊载新文艺作品。叶圣陶身在甪直,也加入了新潮社,成为该社最活跃的成员之并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新诗和杂论等,受到文坛和读者的注意。

71、A.提醒主人 B.能赶走蛾子 C.能帮助渔妇D.能阻止女子的轻生

72、《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读这样的书本,不仅可以学会欣赏文字之美,韵律之美,提高人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教会人生活中所能用到的文案、书信、宣言的写法,使整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伟大的作品透过字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观,可以塑造贤善的人格,优秀的品性,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如叶圣陶先生提倡的不着痕迹的教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人的性灵。

73、童话《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改变不了。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鲁迅:“《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