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6句作者借水的清澈来暗喻什么
作者借水的清澈来暗喻什么
1、C、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抒发了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
2、 朱熹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告诉我们,博学知书,精深学问,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领悟,就像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我们在学校读书,老师、书本就是我们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让我们的思维一天比一天活跃。要写好作文,才思泉涌,更是要加强阅读。
3、D、《送友人》中的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写了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作者借水的清澈来暗喻什么)。
4、D、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6、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有同步题库答案的《过故人庄》|第21期
7、表明清白做人的:“ , 。”
8、是的,只有你风知道,我是一棵风滚草。有人说,我是草原的流浪汉。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在那不远的地方,有我今生惟一的目标——水。只要能找到水,我便能重回大地温暖的怀抱,重新燃起生命的激情,说我是流浪汉又有什么所谓?(作者借水的清澈来暗喻什么)。
9、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令人读后清新明快,诗歌借景喻理,给我们诸多启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绝,情操高雅,达到至高境界。如此,我们的心中也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10、"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11、B、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黄昏时处于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既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偏僻,又暗示着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12、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读之,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呈现在眼前。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清澈见底,在朱熹笔下就是展开的一面镜子,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是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闪耀浮动的云影,可见那清澈的水面是多么静谧可爱了!
13、(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14、这是一片无垠的戈壁。我,只是其中一棵并不起眼的草。
15、 海象终生生活在北极圈内,身长4~5米,平均体重1吨,有北半球“土著”居民之称生活在冰雪世界里的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在厚厚而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捕食的呢?这个问题曾一直困扰着动物学家
16、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8、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19、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0、A、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魏尚自喻,写出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的心愿,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建功立业的决心。
21、D、《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明示了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此诗讠!抒发了作者李白客居洛阳,于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22、B、《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23、 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山园小梅(其一)》|第七期
24、命题型记叙文写作指导|回味——“记一件事”写作引导
25、A、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诗人以“鹤”自喻,希望自己的事业像鹤一样直冲云霄,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26、 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小池》|第三期
27、诗人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8、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29、海宁市南苑小学教师。嘉兴市刘晶(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第四批学员,海宁市语文名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教学与管理》、《生活教育》、《教学月刊》、《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等刊物发表。
30、这句话出自宋代理学家、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诗如下:
31、大学者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朱熹#
32、南湖晚报“嘉兴亲子”和嘉兴教育学院从本周开始,每周五推出“名师说名诗”专栏,邀请我市的小学语文名师们为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解析优美古诗。
33、(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4、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35、A、《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出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情景。
36、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37、“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
38、C、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借物兴感,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
39、秋意渐深,熟读古诗的孩子可以随口吟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0、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41、 家长们,同学们,作为学生,写作,应该是思考、感悟与积累我们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害怕它。
42、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43、B、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以花鸟等物抒发了诗人对国事忧伤,对家人思念的情怀。
44、D、李清照的《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词人于是应约去那里泛舟,因而愁绪也一扫而光。表现了词人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45、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6、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47、C、《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现在之衰,抒发了诗人无穷的感慨。
48、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诗,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的志愿。
49、 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青玉案 元夕》|第五期
50、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51、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52、诗歌启示人们:源头活,则池水清;根本固,则枝叶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切记正本清源的道理。
53、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曾在海宁市“紫微讲坛”等进行公益阅读推广工作。
54、D、杨炯的《从军行》中,“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55、D、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
56、D、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己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57、 看罢本文,你想知道老师这篇文章的写作灵感来源于什么吗?
58、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5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既有诗情又富有哲理的诗,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不朽佳句。
60、 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村居》|第九期
61、D、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主观感受,“花落去”“燕归来”是客观规律,让读者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体味出其中蕴含的某种生活哲理。
62、 温馨提示:你看一篇作文的生成就是这么简单。写作时,我们只需运用人物转换的思维,转换一下视角即可。
63、A、温庭筠的《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写出思妇登楼远眺盼归人而不得的失望、怅惘之情。
64、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追忆了作者过去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4字写出了作者那时凄凉的境遇。
65、D、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66、B、《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尤其是“落花时节”这4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67、C、赵翼的《论诗》一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68、A、《春夜洛城闻笛》中“散入春风满洛城”,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内心的孤寂心情。
69、 热身运动:你能根据下面这篇素材,以海象为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吗?
70、 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使至塞上》|第二期
71、C、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愿化为春泥报效家乡。
72、表达送别之情的:“ , 。”
73、《孙权劝学》作家作品+翻译注解+问题简答+文言知识归类
74、部编版同步古诗词赏析+诵读+题库:《泊秦淮》|第16期
75、白话文意思是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就因为它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