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0句泰戈尔简介100字
泰戈尔简介100字
1、只要我仍尚存一息,我就永远不会把你藏匿。 只要我仍有一丝羁绊,我都会与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你的心愿将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而这份羁绊便是你的爱。
2、台湾日据时代诗人王白渊留学日本期间,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及哲学思想产生兴趣,同时也对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致盎然,并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别在1927年撰写《诗圣泰戈尔》,1930年撰写《甘地与印度的独立运动》,两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艺复兴与独立运动,视为亚洲从帝国主义解放的先声。
3、然而,上帝似乎为了考验新信徒的虔诚和力量,又把巨大的痛苦降临在泰戈尔的头上:妻子默勒纳莉妮·黛维患了重病,19O2年11月23日辞世。在回忆那个悲痛的事件时,他的长子罗梯德拉纳特写道:“在医生丧失希望之前,母亲心里已经明白,她的死期将临。当我最后—次到她的床边时,她已经不能说话,但看到我,泪珠突然从她的眼眶里滚了出来。次日清晨,我们来到妈妈房间的阳台,—片不祥的寂静笼罩着整个家庭,好像在深夜,死亡的阴影已经蹑手蹑脚地潜入家里。傍晚,为了保存温馨的缅怀,父亲给我妈妈穿上—双拖鞋。父亲心里的平衡,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沉浮、痛苦和惶惑而被破坏过,任何不幸都没有动摇过他内心的平静,不管它是多么深沉的痛苦。后来儿子证实,他的父亲“……以非凡的毅力忍受了肉体的折磨。有—次—只蝎子蜇了他,他伸开了脚,平静地坐着,竭力思索:疼痛不仅在他自己的肉体上,也存在于如此单独的实体中,而这个实体存在与他的真实自我却毫不相干。这种实践的成功赋予他—生同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作斗争的力量。”
4、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以及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泰戈尔简介100字)。
5、她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而且是那么年幼,以至不能成为他的伴侣。在他们结婚时,她只有11岁,而22岁的泰戈尔已是位陶醉于自己天才的俊秀而热情的青年了。但是,她慢慢地成长着,用她纯朴和踏实的举动,用她温存和崇高的品质以及在操持家务中的非凡才干,弥补了她魅力的不足,所有的人在她家里都得到了热情的接待。
6、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7、尽管爱情是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反复咏唱的主题,表现爱情的诗歌自古以来多如牛毛,难以数计;可是,泰戈尔笔下的爱情诗仍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在于,善于敏锐地观察和捕捉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腻、微妙的心理颤动,并且善于通过生动的笔触出神入化地描绘出这种心理颤动。
8、《园丁集》是诗人自己从《梦幻集》(1900)、《金帆船集》(1894)和《刹那集》(1900)等孟加拉文诗集选译成英文的。
9、他先是迟疑的:“我扪心自问:对我发出邀请的人,期望获得什么呢?为了他们的幸福安康,我应该带去怎样的信息?”
10、陈独秀的评论越发不客气:“他在北京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他是一个什么东西!”
11、“尽管博士先生大力提倡东方文明,但要知道,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是迥然不同的。中华文明自古而来都是学问式的,而印度文明却是思索式的、冥想式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几乎摧毁了真正的古老中国文明,由此出现我国文化停滞的现状,因此我要说,能使中华文明陷于堕落的,正是印度文明!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博士先生来到中国,竟试图使极具东方色彩的印度文明在中国复兴!”
12、1883年9月11日,婚礼在乔拉桑戈老家举行。新娘的原名叫帕兹达列妮,是—个听起来十分旧式的.名字。婚后,她改名为默勒纳莉妮。这个美丽的名字,可能是她丈夫给起的,这就是泰戈尔在这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积极性的唯—证明。纳莉妮的名字—直萦回在他心间,似乎它也包含在“默勒纳莉妮”里。
13、1929年3月,借去美国和日本讲学之际,泰戈尔再一次来到中国。他特地叮嘱徐志摩,不要像上次那样弄得谁都知道。他只悄悄住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家里,睡在他们那顶带有红帐子的婚床上。离去时,泰戈尔为他们留下了一幅远看像山、近看是一位老者的自画像,并附诗一首:“山峰盼望他能变成一只小鸟,放下他那沉默的重担。”
14、钟兆云,福建省武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创会会长、福建省作协副主席。15岁发表习作,迄今已有长篇小说《辜鸿铭》《乡亲们》《我的国籍我的血》《海的那头是中国》,长篇传记文学《刘亚楼上将》《父子侨领》《商道和人道》,长篇报告文学《国之大殇》《项南在福建》《商道和人道》,散文集《野云飞》,诗集《流连在岁月的掌心》等40多部著作、1800多万字作品和25集电视连续剧《邓子恢》问世。
15、18日的演讲显露出泰戈尔的纠结。他一面强调自己的诗人身份,一面又大谈印度哲学,核心就是,强调精神生活的东方文明,优于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
16、这份“晦气”,也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中印两国学者为此研讨了百年,仍有新发现和新阐释。
17、泰戈尔一时听不出辜鸿铭的话是赞扬还是揶揄,乃报以一笑。
18、B、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和谐一致的。
19、《叶盘集》和《黑牛集》是诗人写下的最后两部散文诗集。这两部诗集虽出版于同一年——1936年,但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所不同。《叶盘集》最引人瞩目之处是其中收入几首充满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的诗歌。在开卷第一首诗《地球》里,诗人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致敬,并把地球描绘成一个自相矛盾的实体——既温柔又刚烈,既温存又凶狠,既古老又年轻。既妩媚丰腆又瘦骨磷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势,因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非洲》一诗是对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和奴役非洲的直接谴责。诗人首先回顾往事,无情地揭露了殖民者迫害非洲黑人的凶狠手段——“文明人野蛮的贪婪,暴裸了无耻的灭绝人性”,撕破了他们伪善的面纱——“可是大海的彼岸,他们村落的教堂里,早晚响着礼拜的钟声,对慈悲的上帝祈福”;接着面对现实,严厉斥责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匪徒吞噬埃塞俄比亚的罪恶阴谋。《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一诗是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力抨击。诗人本来对日本抱有很大希望,曾经称之为“亚洲的新日出”;后来发现一小撮好战者将日本引入岐途,使日本成为东方的祸根,感到无比痛心。当在日本报纸上看到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竟然跑到佛寺里去祈求胜利时,他怒火中烧,立即写下这首诗,把嗜血成性的侵略者和大慈大悲的佛陀加以对照,构成辛辣的讽刺。这些政治性和战斗性很强的抒情诗突出地显示了诗人性格中须眉戟张、严霜烈日之一面。
20、不但中国,那时整个亚洲都没有话语权,唯一的例外是泰戈尔。他在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1920年,泰戈尔在欧美访问时,恰逢一战结束,大战导致的内心枯干,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注入生趣和灵魂。欧美兴起“泰戈尔热”,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上层知识界都追捧他,将他奉若先知。蔡元培与泰戈尔几乎同期在欧美,必然能感受到泰戈尔在西方的影响力。
21、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
22、1912年问世的《吉檀伽利》所获得的意外成功,大大地增强了泰戈尔的自信心,激发了他的积极性。第二年,他又接连发表了两部英文散文诗集《园丁集》和《新月集》。
23、弗兰西斯哈哈大笑起来,除了欣赏并热爱辜鸿铭,他实在不知此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他看着这位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中国人,情真意切地说:辜大人,将来有一天,我要把我们之间那些充满奇妙看法的争论详细地叙述一番。
24、我怀着无尽的爱意抚摸你,在你耳畔轻声曼语说:‘小媳妇,记住,今天夜间,我离开躯壳,前来看望你。当我从国外归来,我将考问你:你是否感觉到我的出现。’然后,我吻了贝莉和贝皮,就回转去了。”夫妻间感情之深,由此可见—斑。
25、A、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26、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27、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28、诗人气质和个性还使他常常意气用事。如泰戈尔在杭州演讲后,听众满怀期待地等着他翻译,但他慢慢地立起来,很庄严地对台下听众说:
29、泰戈尔的诗不拘一格,一句即可成诗。自成格调。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神性”,这和印度以及欧洲文化很有关系。读过《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的朋友可能能够更加了解欧洲人对待神的态度。
30、泰戈尔是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和诗歌形式方面也不肯格守传统成法,囿于固定模式。
31、 横睡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难识哥们真面目,只缘防毒在家中。
32、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在他译的(A)译者自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它都能使我们的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33、鲁迅可谓旁观者清,泰戈尔之行的晦气,除“科玄之争”带来的误解外,精英们的过度赞美、迎合也有责任,首当其冲的就是徐志摩。
34、与“最强女团”——中国女排零距离|袁隆平、杨利伟、郎朗等倾情推荐
35、从内容来说,有对昆虫飞鸟等动物天地的细致观察,有对花草树木等植物世界的生动描绘;有的是对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的感触,有的是对纷争好战的人类社会的谴责;有的记述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微妙关系。有的表达自己对周围人们的深厚感情;有的探索死亡的奥秘,有的向往闲暇的乐趣;有的描写顽皮而又可爱的孩子,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深深的爱怜之情,有的刻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字字句句流露出诗人由衷的钦佩之心。
36、泰戈尔正是站在这样的一个起点,将印度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短短的几个篇章之中,以其深刻的笔触书写成诗,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只是对文字对文学的追求。
37、台上的泰戈尔给自己辩护,台下的传单仍照发不误。其中一张传单落到了泰戈尔一行人手里,是中文,他们看不懂,就找徐志摩等人翻译。此时,传单的标题已经从“我们为什么反对泰戈尔”升级为“疾言厉色送泰戈尔走”。徐作为东道主自然觉得难堪,极力遮掩,结果却越描越黑,让泰戈尔更不舒服。
38、曾有爱钻牛角尖的人批评泰戈尔不够虔诚,没有从一而终的信仰。我以为这是不懂诗人,不懂诗的。不同时期的印度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一种底蕴。
39、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短小、简洁,一般每首仅有一二行、三四行,可谓短小到了极点,简洁到了极点。就思想内容而言,它仿佛像一幅光怪陆离的彩锦,织进了诗人头脑中闪现出来的种种思想感受。其中不少诗体现了诗人的泛神论观点,表现了诗人对于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除此之外,有的诗表明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进步观点,如抨击压迫者的凶暴残忍,赞扬被压迫者的忠厚善良,坚信压迫者必将灭亡,被压迫者一定胜利,有的诗表明了诗人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如赞美造福大众、牺牲自我的,主张大胆进行实践、反对无所作为的,嘲笑欺下诌上的处世哲学的,提倡谦虚谨慎、不图虚名的。就艺术表现而言,深邃隽永,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是其特色之一;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是其特色之二。
40、虽然对梅兰芳的演出赞不绝口,但泰戈尔也直言不讳地对《川上之会》这场戏的布景提出了意见。后来梅兰芳据此重新设计了此幕布景,果然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并一直沿用下来。
41、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击殖民主义统治,斥责封建道德习俗为主题。《太阳与乌云》、《饥饿的石头》、《妻子的信》都是永远受人喜爱的名篇。世人一致认为长篇小说《沉船》、《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伟大的小说。
42、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43、台湾日据时代诗人王白渊留学日本期间,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及哲学思想产生兴趣,同时也对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致盎然,并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别在1927年撰写《诗圣泰戈尔》,1930年撰写《甘地与印度的独立运动》,两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艺复兴与独立运动,视为亚洲从帝国主义解放的先声。
44、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朝圣者的歌”)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45、他的诗歌影响着数代人,但很少人知道这些安慰人心的话出自于他。在那个战争年代,他把诗情、浪漫的情绪,注入诗歌,让人在苦难中,向往美好,看到生命的美好: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46、泰戈尔在等待着谁?是神,是爱人,还是灵感的到来,就让读者自己去考虑吧
47、他在家里到处寻找失去的东西,他发现,如今他再也不能在这块土地上见到她了。
48、第一层:为何是泰戈尔将这幅景象写成了诗?诗人描写的这幅景象我们平常都不陌生,可只有泰戈尔写进诗并成为经典诗句。这说明,只有心中有诗,把生活看成诗的人,才能赋予普通生活以盎然诗意。这是诗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只有爱自然的诗人才能与自然保持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应像泰戈尔一样培养从平凡中看出诗意的习惯和能力。
49、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 12号爱琴海购物中心 F3
50、好事多磨,转过年的4月12日,泰戈尔才乘“热田丸号”轮船抵达上海。徐志摩、张君劢等六十多人前往码头迎接。
51、东方两贤相会,交相辉映。有记者私下里说辜鸿铭是孔子、泰戈尔是老子,还说相传老子生来也有一头白发。辜鸿铭脾性急躁、好辩喜争、立论偏颇,泰戈尔则童颜银髯、态度恬淡、立论平实;辜鸿铭的语言幽默犀利、时见讥诮,泰戈尔的语言温婉如诗、美而感人。两相对比,辜鸿铭那长袍马褂和辫子大打折扣,由此映衬得泰戈尔更具东方圣哲的气象。
52、出版于1916年的《飞鸟集》是泰戈尔另一部蜚声诗坛的英文散文诗集。这部诗集中的大多数作品译自孟加拉文诗集《微思集》(1889),其余作品是诗人用英文创作的。
53、整整二十年,她以无限虔诚的感情照顾着泰戈尔的生活,生了5个孩子。虽然她年轻、又生活在—个高贵和素有文化修养的环境里,然而她的衣饰是十分简朴的,她也许从未戴过任何贵重的首饰。她高兴地把丈夫的纯洁理想看成自己的理想。
54、如果今生我无法与你相逢,那么,我将感到这是永远的遗憾——让我时刻不忘,让我带着这悲哀的痛苦,不管在醒时或梦中。
55、梁启超致欢迎辞后,泰戈尔神态恬淡,微笑着用英语即兴演说:今天我们集会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和平、安康和丰足。多少个世纪以来,从事贸易、军事和其他职业的外国客人不断地来到你们这儿,但你们从来没有考虑邀请过他们。你们请我来,不是欣赏我个人的品格,而是把友谊献给新时代的春天。当我接近你们,我想用自己那颗对你们、对中国和亚洲伟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赢得你们的心。当你们的国家为着那未来的前途,站立起来,表达自己民族的精神时,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他未来前途的愉快。
56、A、《新月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明确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
57、1915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陈独秀翻译的《心无恐惧》一诗,此诗曾在印度激励无数青年参加抗英运动。陈独秀翻译的这个五言诗版本,至今仍被众多研究者推崇,认为它抓住了诗的精髓,比冰心的直译版本更好。翻译之外,陈独秀还简单介绍了泰戈尔的生平。
58、当时的北海公园禁止市民参观,但为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破例开放了三个小时。游园时泰戈尔戴着一副老花镜,脚穿中式绒鞋,看上去完全是一位温和老人。在他身边,是熊希龄、胡适、梁漱溟、林长民,以及英国人庄士敦、德国人卫礼贤等50多位,一行人浩浩荡荡,被《晨报》赞为盛景。
59、泰戈尔自亮家丑,倒使辜鸿铭省却了嘲讽之心。这时,一位记者上前恳求东方二贤合照张相。辜鸿铭用脚踢了踢手中那镂花拐杖,意味深长地看一眼泰戈尔。
60、不过,这一邀请很可能是口头或转达的,现存的蔡元培文件中并没有相关记录,也没有蔡元培与泰戈尔会面的第三方史料,他的日记、自编年谱中也未记载此事,而对杜威、罗素、爱因斯坦等人的邀请和拜访,则有详细记载。
61、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62、徐志摩在翻译泰戈尔的演说时,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用他那海宁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婉约的小诗,飞瀑流泉,淙淙可听。
63、泰戈尔从此再没有踏入中国,但他对这个文明古国的爱,从来不曾因不愉快而有丝毫减少。自中国回国后,泰戈尔一直在为创办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而四处化缘。1933年,国际大学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来到泰戈尔身边;193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任名誉主席的中印学会成立;1937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正式开学。至今,这种交流仍在延续,源源不断。
64、从童年起,他就关心中国。他曾说:“那是我念《天方夜谭》时想象的中国,那风流富丽的天朝竟变成了我的梦乡。”
65、辜鸿铭似答非答,嘴里喃喃道:三十年了,咳,三十年过去了,看看我今天这副样子,再想想当时年轻的我,这感慨真是无从说起啊……
66、徐越说越气,最后竟然宣布“罢译”:“吾人于泰戈尔之演讲,如吃甘蔗,吾之翻译,及报纸之记载,将皆成为糟粕。故不必画蛇添足,举糟粕以饷人。”
67、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6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69、 一一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