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8句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2、陶行知的时代,山河破碎,国力羸弱,内外交困。他之所以考入广济医学堂,本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这与孙中山、鲁迅、郁达夫等人学医的初衷相同。但因受教会歧视,愤而退学。他也从过军,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地方武装暴动“华山起义”,还从过政,当了半年的徽州府议会秘书。
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4、“做中学”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5、夏雪梅博士将项目化学习分为五种实践形态,即探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同时她也认为,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尽可能像真正的专家那样进行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开展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转变角色、升级角色,将自己视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在“我是家乡旅游推荐人”的项目化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经过实践后产生文章、照片、绘画、视频、海报、文创作品等各类项目成果,其中就包含了探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技术性实践。学生需要扮演记者、作家、摄影师、画家、短视频达人等各类角色,通过听取长辈的故事、记录家乡的美景、寻找家乡的名人、发现家乡的美食等途径寻找素材,最终完成项目成果。
6、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7、(2)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8、 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9、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力”也各有不同,“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只要将生活融入教育本身,调动和改造每个人的经验,则每个人必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之道。从此,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始慢慢成形。
10、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11、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12、陶行知认为,第三种先生才是最好的。“教学生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3、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陶行知
14、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15、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
16、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7、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
18、● 100个未来玄机:科技创造的教育世界,校长会约你腾讯大厦见!
19、一九零九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又转入金陵大学文科。在内忧外患的逼仄下,危厄之局让他对教育有了坚实而迫切的思想基础:“人民贫,非教育莫之高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之智之;d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陶行知全集》)
20、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2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22、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24、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25、陶行知提倡“小先生制”既以小孩子做教师,利用识字的小孩教授不识字的小孩或成人,以解决不急教育运动中师资奇缺的矛盾。其借鉴的是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
26、陶行知先生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要让学生做知识的发现者,就要使学生在发现和创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会思考和创新。如在进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5cm,2cm,4cm的 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要摆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必须知道三条边的具体长度。接着再把5cm长的小棒换成6cm长的小棒,即用6cm,2cm,4cm 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能摆出三角形,从而产生疑惑。然后让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提出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探索,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得出结论:三根小棒中,任何两根小棒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根的长度才能摆成三角形,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许比由教师讲为主的教学要占用更多的时间,但只有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地体验数学,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7、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8、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29、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胆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消极方面,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30、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2、所以,“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是到位呢?在陶行知看来,必须得臻于至善。经历了这些常人难以胜数的教育实践后,他又学到了什么呢?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陶行知在《思想的母亲》一文中写到:
33、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
34、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35、(5) 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3
36、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学生是小先生;学生是创造者。
37、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38、解放儿童的空间:把孩子从鸟笼式的学校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在的创造力。
39、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40、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41、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42、这一积极的价值主张,恰恰是传统信仰崩塌、观念混乱之际的“及时雨”,特别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胃口。想到终于有了前行航向,陶行知兴奋得直接取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信不疑,把“陶文濬”改为“陶知行”。
43、 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44、7个教师常备资源网站,个个都是精品,质量高还免费
45、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教师才能修炼成为较有深文化底蕴的智者。
4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47、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