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5句又短又好的文言文
又短又好的文言文
1、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2、10 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3、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4、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半窗疏影,一梦千年,琴歌萧萧笛声怜。轻落古韵一凡尘,何必浩荡满江山。(又短又好的文言文)。
5、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6、——朱熹《劝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7、○ 每篇古文都在百字以内,独立成篇,看着不费劲。
8、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9、帮你快速有效掌握核心实词、虚词用法,熟悉常用的古文句式、文体与修辞,学会使用工具书,全面提升阅读、理解、写作水平。
10、书中精选的四百一十六篇古文,按照从短到长的次序编排,从六字文开始,直到一百零一字的《韦苏州论诗》,循序渐进。
11、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12、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13、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4、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15、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6、(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17、(原文)蕃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18、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9、从11部经典中精选难度适宜的篇目,搭配涉及9个主题的生活化小文,通过严谨并易懂的解读,彻底打破古文艰涩难懂的刻板印象。
20、(得鱼腹中书)③书信。(一男附书至)④文件。(军书十二卷)
21、 良:①真,实在(良多趣味)②善良(此皆良实)
22、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23、 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②请求(曹刿请见)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4、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②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③互相(更相庆)④再、又(更上一层楼)⑤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25、——《周易·否》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6、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7、后台回复“初中”领取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128篇
28、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9、——《论语·宪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知耻近乎勇。
30、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31、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32、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33、 (颜)回年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34、1 资:①天资、天分(吾资之昏)②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35、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36、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37、 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③名字(自名为罗敷)
38、1 焉:①哪里(且焉置土石)②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39、 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0、 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41、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2、 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②应当。(当奖率三军)③将要、(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锐不可当”)
43、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44、(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45、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46、——傅玄《傅子·通志》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7、《念楼学短》的历代版本,豆瓣评分都在6以上,好评如潮。
48、(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49、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50、1 指:①手指(人有百指)②指明(不能指其一端)③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51、 绝:①隔绝②极点(以为妙绝)③停止,消失(群响毕绝)④极高的,陡峭的
52、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53、 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③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54、1 谓:①说(谓为信然)②对(谓先主曰)③是(太守谓谁)④认为(予谓莲)⑤商量(舍人相谓曰)⑥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⑦命名(太守自谓也)
55、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56、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57、 惠:①恩惠(大王加惠)②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8、 临:①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②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③*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59、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60、锺叔河认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61、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喊“卖国贼害了国家”不停。
62、1 足:①脚(蛇固无足)②画脚(子安能为之足)③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④足以(以中有足乐者)⑤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63、精选44篇经典古诗文,讲透古文的规律、难点。可以搭配这套书,带孩子轻松学好文言文。
64、 苦:①苦于(苦秦久矣)②使……苦(苦其心志)③愁(何苦而不平)
65、——《论语·为政》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志不强者智不达。
66、——李觏《易论第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临患不忘国,忠也。
67、1 数:①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68、 借:①借(每假借于人)②依靠(愿借子杀之)③即使(借第令毋斩)
69、1 闻:①听说(余闻之也久)②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70、原文: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71、后台回复“期末”领取1—9年级《期末考试模拟卷》
72、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3、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74、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