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1句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


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

1、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他的思想打造出来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国时期的解放军。换句话说,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

2、历史上记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条策略就是谋取荆州。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正在樊城练兵,这里相当于荆州的屏障和前线部队,荆州主要为刘备提供粮草和补给。但曹操大军到达新野时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他的继承人不是长子刘琦而是小儿子刘琮。

3、演义里面关于诸葛亮的军事作战描述篇幅同样很多,诸如南中之战、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但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杜撰。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第三年的确领着部队南征,但作战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孟获这一类蛮族,而是益州南部叛乱的几个郡城,敌军也不是藤甲兵、象兵,而是士族们的私兵,更多是一群民夫、散兵游勇。他们的战力很差,在蜀汉正规军两轮攻势下很快败阵。这次南征包括路上行军来回,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结束了,就跟去南边逛了一圈一样。

4、刘协曾被董卓夸奖聪颖过人,故而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汉献帝经历了各种事件最终将董卓扳倒说明是有智慧谋略的,然而为什么青年时候却策划了衣带诏事件导致自己成为曹操手下一个傀儡?这正是汉献帝要离开皇宫另图大业而定下的计谋。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跟曹操的原因。(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

5、考证历史之后大家会发现,诸葛亮和汉献帝的生卒年相同,而且在很多历史事件的节点上曾一同出现过。

6、再者就是诸葛亮出使东吴。在诸葛亮看来刘琮既然投降了曹操那意味着变成了我们的敌人,荆州上下也会对敌视我们,单单江夏的刘琦3万大军肯定保不住我们,建议刘备和孙权结盟。

7、限于篇幅,这场战争的详细过程就不介绍了,只叙述下最终结果:上邽之战,郭淮败退,北伐军收割陇右小麦。卤城之战,司马懿丢盔卸甲,从此不敢与诸葛交锋。演义中空城计虽然子虚乌有,但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却是真的。正史中“死诸葛走生仲达”记载的情况让司马懿比演义中更丢人。演义中说“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可是正史中,司马懿连诸葛亮的木像都没见到,只是杨仪“反旗鸣鼓”,就不敢追击。可见“畏蜀如虎”,名副其实。

8、《中国军事史略》当中,将诸葛亮与曹操并称,"曹操、诸葛亮的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的发展水平。"

9、而诸葛亮认为孙权是一个雄主,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掌权江东,而且这么多年也没有发生什么叛乱,由此可见他的能力。

10、除此之外,《三国志》中还记载了诸葛亮的言行:

11、刘备出征的时候带着谁呢?蜀郡太守法正!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是“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

12、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均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锁属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的祖上出过司隶校尉,父亲当过太山都丞。叔父当过豫章太守。而后来,自己和弟弟也是跟随着叔父去走马上任。

13、刘备拿下益州后果断北上和曹操争夺汉中,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因为此前刘焉父子在益州实行残酷统治,导致益州士族一直很排外。刘备虽然拿下益州但实际上对于这些士族人来说同样也是外人,和刘焉没什么两样。诸葛亮并没有杀鸡儆猴,而是启用口碑较好的世家子弟做事,允许世家一起商议国策但限制世家招募私兵。另外又重新制定了比较宽松了律法的律法,保护当地老百姓的权益。在张弛有度的策略下,仅仅一年时间益州士族归心,集团上下一心打赢汉中之战。

14、而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则更高,完全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诸葛亮不通军事”;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

15、可以说,刘备活着的时候不领诸葛亮打仗,刘备死后,诸葛亮多次北伐,没有取得一次成功,说明打仗并非诸葛亮的强项。

16、综上,诸葛亮自入蜀开始亲自带兵,到最后星落五丈原,但凡自己亲自指挥督战,未尝败绩。领几万步兵,面对魏国西线和随时驰援东西两线的中军,一直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自来自去,想割你麦子就割你麦子,正面能大破你,退兵能反杀你,强如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落下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17、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喜好吟唱《梁父吟》,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就连陈寿都如此评价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18、三国强盛,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交战和分歧时期之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创造了“三重发展”中的英雄最受欢迎的是刘宣臣所建立的舜权,与吴魏不同,孙中牟吴氏是一个真正富庶的王朝,虽然被称为18岁的格格蒙江东,但这只是从建山先民那里继承下来的,而魏方曹则以弟子闻名,尤其是在以后正如他为了侍奉诸侯而俘获天子一样,魏国只是一种救赎,刘玄德在舜国的成长史尤其令人振奋。

1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句再一次说明了刘备用人之长,知道诸葛亮的谨慎性格。

20、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21、很多人一直拿诸葛亮的战绩来攻击他的军事水平。我们来看看:

22、这大概都是中了罗贯中老先生的毒,正是因为《三国演义》流传太广,导致人们对这段历史都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三国争霸实际上应该是三个军阀之间的战争,然而在罗贯中的小说中,非要加入正统的观念,这大概也是全书的一大笔吧!

23、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24、强调治军、武备。(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通过治军之法打造一支虎狼之师。(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教育,反对一味地惩罚。

25、其次——治国上。诸葛亮治国能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之前在汉中之战就可以为刘备不断保障后方供给,在夷陵之战后花费五年时间可以使得蜀汉继续出征,后世评价道:

26、其次,诸葛亮在经济上的成就也颇高;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27、姜维,一个降将,穷兵黩武九犯中原,象征着一个落寞皇朝最后的垂死挣扎。用张公子的话来说,(甚至在季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季汉的最后一刻。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28、这个刘琮生性懦弱而且没有主见,荆州大臣们建议他投降曹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荆州军民安全,也可以保住自己荣华富贵。不然让刘备击败曹操的话,刘备定然会凭借极高的威望夺取荆州,到时候也就是自己的死期了。刘琮信以为真,于是瞒着刘备偷偷向曹操投降。

29、评价一个人需要理性,对于历史人物更应该如此。大多数人对于诸葛亮的认识都是来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而《三国演义》中大量的情节其实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它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增加可读性作者杜撰的。显而易见,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小说那么神通广大,他如今的形象大多来自小说的美化和神话。

30、晋武帝司马炎时代,鲜卑起兵造反,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奇谋间发,出敌不意”,以千名步卒大破鲜卑上万铁骑。

31、在刘备具体带兵作战中,也很少叫上诸葛亮,而是让诸葛亮坐镇后方,运筹帷幄,这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当年刘备在徐州时候就因为自己出战把小张飞留在徐州,结果老窝被人端了。

32、演义吹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是正史诸葛亮军事也不差,三国演义没有告诉我们蜀汉总兵力不过10w,每次北伐带兵不过数万。可就是这数万北伐军,居然打的数十万魏军龟缩不前,排除神话部分,这战绩比起动不动三十万大军北伐的演义诸葛有差么?演义中,出陇上诸葛装神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说的是诸葛亮兵至祁山,军中缺乏粮草,于是设计迷惑魏军,出现几个“诸葛亮”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仓皇逃窜,诸葛亮得以收割陇西小麦。这段故事其实原型是正史中的上邽——卤城之战。

33、诸葛亮但凡有那么一丝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当了蜀国的皇帝。但是,诸葛亮虽然兴兵五次北伐中原,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拥兵自重的行为。这就是诸葛亮的“武德”。唐肃宗的时候,之所以要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之中,就是因为诸葛亮极为忠诚这一点。唐肃宗也是有感而发。当初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可安禄山却造反了。如此一比较,可见安禄山的“武德”是极为低下的。

34、历史上诸葛比《演义》上更神奇,而不是恐怖。诸葛创造了古代冲锋枪《连弩箭》丶《木牛流马》(据说是黄夫人画的图纸)丶做了《诸葛肉包子》等很多,有的可惜失传了,后人做《木牛流马》也做不到诸葛巧妙天工。

35、后来刘备着手攻略益州,因为军需物资准备不足,特意派遣诸葛亮到这三个郡城筹备粮草、兵甲等各种军需物资。诸葛亮仅仅三个月时间就能高标准完成任务,刘备可以提前行动,特意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驻守荆州。诸葛亮在这段时间里重新开通通商口岸,批准荆州地区的商人和东吴、益州来往做生意,当年荆州得到的赋税对比往年直接翻番。

36、之后,诸葛亮的画也是精品,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37、自孙权背盟袭荆州,刘备火并孙权败光家业之后,季汉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隆中对的两路进兵已经是空中楼阁,季汉的战略方向已经变更了。简单来说,其一就是通过北伐的骚扰,试图制造“天下有变”的机会。其通过局部战争来吞并蚕食魏国的领土。第二个目标实质上已经初见成效,武都阴平已经为季汉所掌控,只可惜诸葛亮被老天劝退了。要是再给诸葛亮十年寿命,三国的局势会是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38、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钦卫”。

39、诸葛亮并不是个面面俱到的人,翻开正史,你几乎找不到他打过什么胜仗,神机妙算更是无从谈起,但这个人很善于治国,是个政治家。

40、强调军队是政权的保障。《便宜十六册》当中提到(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简单来说,他明确了军队、战争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和基础,是政治的延续。

41、古代的皇帝总是希望大将能够打胜仗,但又总是害怕大将手里的权力太大而不受控制,并因此造反。所以,对带兵的大将,总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监军,比如轮换将领,比如预授阵图等等。然而,就算这样做,也杜绝不了大将拥兵造反这样的结果。而诸葛亮当时在蜀国可以说拥有绝对的兵权,刘禅也没有任何限制诸葛亮兵权的措施。

42、要知道《三国演义》实际上只是一本小说,里面的内容对比正史来说有只有三分真实性,特别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尊刘贬曹,特意把很多不属于刘备集团的战绩强加到他们身上,所以才造就了诸葛亮智多近妖的形象。正史上虽然存在诸葛亮这个人,但他对于蜀汉来说更多是一个大管家的角色,不会呼风唤雨,能力也没有演义里面那么强。

43、其次,从战略方针来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积极整军,这没错,可他对将领的培养也有不足之处,并导致了五虎死后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前锋"的悲剧。由于诸葛亮的确有名气,刘阿斗那个低智商的玩意把过宫中府中及营中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这样一来,其他官员都以为凡是诸葛丞相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依赖诸葛亮的风气,不但导致了国家少进言的情况,还使一些比诸葛亮有远见的官员有言不敢发。

44、四伐出祁山,还兵行险着集兵一处,司马懿和张郃领兵支援,断了汉军粮道并对汉军形成钳制之势,此时出现经典(畏蜀如虎)。在汉军后勤被断,前后夹击的情况极大优势下,司马懿依然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做出这么冒失的举动,怀疑其有后招而不敢出战。最后思来想去,我都围着你了你还能怎么着,遂于张郃分兵夹击。这个行为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生谨慎,这次露出了这么大的破绽,就是要引你跟我决战。他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自己亲自领兵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按照三国时期魏国的披甲率,基本上就是上万人的战损。而张郃始终无法攻克王平,司马懿不得已带张郃退兵,诸葛亮一路北进越过木门道,与魏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粮尽退兵,张郃前来追击被射杀。

45、一伐直接拿下三郡,可惜用人不当失去前军惜败,但是迁走了千余户人口,给季汉带去了有生力量。

46、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的客观,也被认为是对诸葛亮最为真实的评价。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治国理政的能力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军事并不是他所擅长的。从诸葛亮正史中的表现来看,确实如此,在军事上,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上描写的那么出色。

47、这一点刘备看得很准,刘备招抚诸葛亮,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国宏观战略局势分析)后,十分满意,给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是到东吴公干,以外交大臣的身份促成联吴抗曹的方针。

48、诸葛亮可以称为军事家,是因为诸葛亮打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49、既然蜀汉是正统政权,那蜀汉的君臣全部都要正面化,而曹魏政权、东吴政权都要反面化。

50、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