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5句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1、在相当时期,沈从文、张资平并称,张资平以写多角恋爱著称,被鲁迅挖苦为“△”。张资平描写露骨,有诲淫之嫌,沈从文则多用暗示,被认为比张资平更诲淫。

2、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 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3、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凤凰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4、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5、沈从文中篇小说排名《边城》、《神巫之爱》、《阿黑小史》、《阿秀与冬生》、《冬的空间》、《山鬼》

6、落叶归根,故乡是游子永远的牵挂。贫瘠也好,偏远也好,那一方山水早已深深烙印在生命中。

7、沿着夏志清先生的解读,可以更好理解沈从文与胡适之间的关系——沈从文是胡适在文坛上推崇的自由主义重镇。在徐志摩的推荐下,沈从文与胡适相熟。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得知沈从文与丁玲、胡也频在上海共同创业、办《红黑》杂志失败,胡适便破格聘沈从文去当国文讲师。

8、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9、《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10、夏天散文随笔/影评/书推:文艺/简洁/书推/夏天/夏令营/教育苦里的唯一一点甜,是透过亲历者的视角,解读中东内乱,也许你的心情也会跟着柔软起来。

11、沈从文(1902—1988),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湘西凤凰县城。年幼的沈从文十分聪颖好动,他与同伴总是流连于秀美的山水之间,经常逃学,也因此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小学没毕业,沈从文就从了军,过上了军旅生活。

12、两个月以后,我们从外地回北京,他患风湿的两腿行动已不便,也衰老一些了。他仍然微笑着,笑得那么自然,那么恬静,无挂、无虑、无求。(1980年6月,北京)(聂华苓供图)

13、读沈从文的《龙朱》,仿佛在读一幅画,画中山花烂漫、草长莺飞,漫步其中,如同经历了一个清新怡人的梦境。这是一个如绿水蓝天般纯洁优美、自然质朴的爱情故事,故事很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它只是描述了一个渴求爱情的郎家少年的逐爱之路。

14、尽管湘西的土地自古就不乏眼泪和悲哀,但人民心中的理想之火却始终未曾熄灭;而单纯展示边地人生不幸亦非他的主要创作目的,写出边民在不幸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借此为健全人性唱一曲赞歌才是他多数作品的主题本旨。

15、小说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几乎未受任何现代进程污染的、单纯质朴而又水晶般美丽透明的内地边城世界,无论其景、其人还是其事,都无不充满温馨、饱贮诗意,处处与喧嚣“堕落”的都市大异其趣。作品主要通过两家人展开故事情节:渡口上的爷孙俩一家与小山城里的船总顺顺一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善良、天真、淳朴而又不失勇敢、坚忍与执著。翠翠是个美丽纯情而又不失浪漫的乡里少女,“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在一次观看龙舟竞赛的节庆活动中偶遇久有所闻的二老,一见钟情,爱慕之意从此在心里扎下了根。在关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她对通过长辈来提亲的大老未予接受,而对月夜山头对歌的古老求爱方式颇有好感。作为两兄弟的大老二老都是貌美体健,不仅从小接受各项劳作的锻炼,而且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在爱情上遇到冲突时也没有像当地一般人那样以流血斗殴来分胜负,而是决定采用月夜对歌这样浪漫温情的方式来“公平竞争”。无论是翠翠还是大老二老,他们对于长辈又是那么的尊重敬爱、体贴入微;而长辈们自身也个个忠于职守、办事公正、不爱金钱、乐善好施,在为人处世上处处堪为后辈风范。此外,围绕着这些人物的翠竹青山、红花绿水以及四时节庆、人情风俗,都充满温馨。

16、独立在山脚小桥边的璜,因微风送来花香,他忽觉得这件事可留一种纪念,想到还拿在女人手中的那一柬花了,于是遥遥的说:

17、对幸福的憧憬和向往是湘西健全人性形态的基本内核。

18、书中描绘了湖南与四川交界处小城茶峒船家女孩儿翠翠的故事。并在当时混乱的中国营造了一个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19、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湖南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一书中还记载过沈从文晚年主要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情况,指出沈从文晚年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在研究中国古代铜镜战国镜方面,沈从文《铜镜史话》指出:“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见称,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成熟,楚镜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种。先在淮河流域发现,通常称为‘淮式镜’。

20、只从传记的角度看,《沈从文评传》不太合格,线索粗疏,许多基本事实没搞清楚,且出版于1972年,对沈从文后半生介绍太少。但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沈从文评传》堪称“作家论作家”的典范之作,非极富创作经验、学贯中西者,难如此准确地抓住沈从文的“文眼”。

21、王瑶先生才华横溢、眼底宽阔,品味与见识均称一代巨擘,《中国新文学史稿》又是他相对自主的创作(因忽视政治标准,该书问世后引起较多批评),却只在第八章《多样的小说》第四节《城市生活的面影》中提到沈从文,在7位作家中列第四(在老舍、巴金、靳以之后),只给了700多字。此后30多年,大陆现当代文学史基本忽略沈从文,当以此为始。

22、《沈从文评传》英文版第一版于1972年由美国纽约传文出版社出版。作者聂华苓是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在华语文学世界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沈从文评传》中,作者不仅介绍了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讲述了沈从文从士兵到作家、艺术史家的人生历程,而且还从美学与艺术性的角度,论述了沈从文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对沈从文作品的现代主题、风格和意象进行了评论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读懂这位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

23、萧萧的思想是向往开放的。这是萧萧形象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也是萧萧的可爱之处。而翠翠、三夭夭等其他湘西女子,她们却从未想到过要走出自己生活的家乡,去寻找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翠翠爱傩送,但当傩送因误会而离家出走,翠翠所能选择的不是主动,地出去寻找,而是守着一个渺茫的希望遥遥无期地等待。“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夭夭虽然找了个学生对象六喜,但只是遵从了家长的意愿,两人甚至从未见面,也不曾有过什么约定,将来怎样很难预测。

24、同样是小说家的聂华苓则意识到:“评沈从文的人很少能看出他作品的现代性。他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很少受到关注,而正是他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了诗歌的密度与质感。”

25、沈从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结尾,虽然是意料之外的变奏,但却符合现实中的悲剧,也体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这种现实不仅体现在结尾中,在文章里,因大哥天保的死,顺顺一家对翠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既是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也体现了美好人物的阴暗面,以及长期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也最终导致顺顺一家介意二儿子傩送与翠翠在一起。

26、其次,生命之于沈从文又是自由的象征。作家清醒地懂得:再强盛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在恶劣环境的始终压抑下得以完全发挥,因而生命的本质还在于生命主体的坚韧自由意志。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也已得到了说明,最典型的就是短篇小说《虎雏》。

27、《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28、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尽管经过抢救大难不死,但是文学创作就此中止了。

29、《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30、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我翻阅纸张的指间滑落;记不清有多少支蜡烛,在我的凝视中化为灰烬。逝者如斯,我时时刻刻会听见自己对生命承诺的余音,感到岁月的流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我愿自己是一只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在昼夜不停的流转中留下自己充实的每一刻。

31、学问过人,任教北京大学。著作品种繁多,涉及广泛文学,考古,美学,平面设计。

32、守一分热忱之心,无论流浪多远,灵魂总有归处。

33、内容简介:全书从当年作者追求张兆和开始,到两人终于结为夫妻,经历新婚远别,乱世飘零,期间沈从文写出大量家信,信中有湘情景致,有离愁别恨,无不洋溢着这位作家最真挚的情感。一九四九年,正准备投入大量精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的沈从文,终止了文学事业,也走下了北大中文系的讲台。这之后沈从文的愁苦以及人生的转变,对文学生命的思考,无不在家书中再一次体现出来。

34、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沈从文《湘行散记》

35、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36、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37、吴宓在日记中,曾愤怒地写道:“今晨读《中央日报》沈从文撰社论,力斥文言而尊白话,甚痛愤。认为亡国灭种罪大祸极。”重提白话与文言之争,沈从文与朱光潜站在最前面,但背后是胡适。

38、虽然如此,沈从文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不起的作家之一。他学历不高,全靠自己苦修苦读,加上先天的文学才情,在四十六岁之前就已写了四十多本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游记、传记、寓言、戏剧、诗、论文、文学批评的作品。他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序文里说,他能够在一件事上发生五十种联想;丰富的联想力,正是成就一个作家的首要条件。

39、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沈从文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40、二是在中国公学,沈从文讲课的状况,并不像书中聂华苓所说:“虽然许多学生也认为沈从文讲课生动而有趣,但有些人却对他表现出嫉妒和怀疑。”沈从文曾承认自己“在学校教书可以说完全失败”“我的职业实近于对尊严学术的嘲讽。因国家人材即再缺少,也不宜于让一个不学之人,用文字以外写成的书来胡说八道”。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沈从文曾给胡适写信说:“从文所代之预三国文,实愿得一人来接手……在学校功课实在对付不好,因为我还是不知道爬上讲台去说什么是同学有用的话,很多不安。”

41、从一个小学毕业生,到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家,沈从文靠的就是这股不罢休的韧劲。

42、有传闻称,徐志摩读沈从文的文章时,曾又哭又笑。发表《市集》时,徐志摩特意在文末写了《志摩的欣赏》,称:“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鰜鰜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

43、当他到康村时候看到自己的钱完好无缺才放心,然而只是有人报告说有人死了,他匆忙赶回来,才知道八牛已被水淹死,这一次在赔本意义上告了结束。

44、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