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9句韩非子法家名言
韩非子法家名言
1、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2、1上失扶寸,下得寻常。(君主有一点疏忽,臣下就会得到成倍的利益。)
3、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来于此。可用于劝诫人们立身、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4、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韩非子法家名言)。
5、(感悟)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这两句大意是兔子死了,再也用不着猎狗,就把猎狗煮吃了;敌国灭亡了,再也用不着了,就把谋臣害死。
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7、(感悟)出自《韩非子·六反》大意是:不被大山绊倒,却被小土堆绊倒。
8、(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
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0、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11、1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君臣之间的利益是相对立的,所以没有臣下是忠诚的,所以臣下得到利益,君主的利益就会丧失。)
12、1交众与多,外内朋d,虽有大过,其蔽多矣。(臣下广泛结交,朝中内外均有朋d,那即使他们犯下大罪,君主也会被蒙蔽过去)
13、荀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而主张法家思想的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徒弟,所以说韩非法家思想的形成也是深受荀子的影响。(韩非子法家名言)。
14、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现在可用于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资凭借的条件越多越完备,事情就越容易做好。
15、1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即使准则正确,进言也未必会被听取;即使道理正确,也未必会被采纳。)
16、(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17、1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远见却优柔寡断,明知应该做的,却又不敢当机立断去执行,有亡国的可能。)
18、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不服。
19、1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君主犯了错误,而进言的臣下指出其违背礼义,由此引起君主的厌恶,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20、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1、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2、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23、1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内混乱而自我夸耀,不理解本国实力而轻视邻国并与之为敌的,有亡国的可能。)
24、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25、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26、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27、1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择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君主犯下错误却不听忠臣的劝谏,而一意孤行,就会身败名裂而为人所耻笑)
28、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子
29、(译文)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俗话说:“勿多言,言多必失。”
30、韩非子以两个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明古代顾大体者不察寻细微,陷人以罪。现在可借用来说明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无论对待上级或下属,都要看大体,看主流,对同志持宽容的态度,不可故意地挑剔别人的缺点、过错,构人以罪。成语“吹毛求疵”即由此而来,亦作“吹毛求瑕”。
31、1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任用贤明,那么臣下就会凭借自己的才干来要挟君主;随意用人,那么行事就不会成功。)(说明∶防止有本事的大臣架空君主)
32、山大,不易跨越,但正因为其大,困难多,人们重视,小心谨慎,所以能安全通过。土堆小,易于跨越,但也正困为其小,不成其为困难,引不起人的注意,产生麻痹心理,所以往往反而被绊倒。
33、(感悟)自出《韩非子·显学》这几句大意是: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够肯定的事情却引来作为依据,是欺世骗人。
34、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35、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简单说韩非的法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利,瓦解了奴隶主的特权,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是刑法观点为秦的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秦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36、1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使他国之人显贵而凌驾于国内旧臣之上的,有亡国的可能)
37、1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异,号令数下者,可亡也。(喜欢凭借自己的聪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沧因私事而扰乱公务,法令朝三暮四屡次更改,国家有可能灭亡)
38、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也应该随时而变。不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
39、《和之说》是在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王殿明会长主导、聚思和谋篇下,由王殿明会长与河北师范大学路紫教授编著,经写作团队共同努力完成,是一部系统介绍和文化的精品佳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我们将分期刊载,以飨读者。
40、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上陈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中。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年),为李斯所害。
41、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扩展资料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42、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43、常言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虽然这不符合唯物主义,但也说明了命运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有多么不顺,只要努力,总能见到属于自己的阳光,韩非正是如此。
44、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45、(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蠢》。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几句大意是:普通的布帛虽然仅有“寻”、“常”那样长,一般百姓不肯丢手;熔化灼烫的金子多达百镒,连最贪心的盗跖也不敢去拾取它。
4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7、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48、1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一旦君主怠慢倨傲而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弑君夺位的灾祸。)
49、《韩非子·定法》有云: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意思是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阳术。
50、(译文)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有些事情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我们一辈子的做不好,有些东西一辈子也得不到。怀一颗平常心,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51、1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舆人造车,就希望有人富贵;匠人造棺材,则希望有人早死。)
52、由此可见,韩非充分肯定了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且对商鞅变法后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出自《韩非子·奸劫弑臣》)”,不过韩非对于商鞅的思想并不是一股的全盘接受,还提出了商鞅变法思想中的不足,即:徒法而无术和法未尽善。
53、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54、如果实行严刑峻法,那么人人畏法不敢犯事,故可以禁止暴乱,若实行儒家的厚德仁政,人就有恃无恐,则难以制止乱事。对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可以批判地继承。
55、10威不贰错,制不共门。(权威与法令不能由君臣双方共享)
56、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57、解释:圣人治国,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这样国力就强大;未等开战,就稳操胜券,这样必胜无疑。
58、太子已经确立,君主却又娶强大敌国的女子作为正妻,太子的地位就会危险,这样一来群臣就会变心;群臣变心的,可能灭亡。
59、(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蠹》。这两句大意是: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寻求粱肉;连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都没有的人,不会去期望有文采的锦绣。
60、韩非在这里以用刮骨疗毒方法根治大病作比喻,说明了君主能听进逆耳之言,严于律己,改正错误,就能挽救危亡的国家,换来长治久安的政局。
61、申不害,原本只是郑国的贱吏,后来郑国被韩国灭掉,申不害也就成为了韩国人,在韩昭侯时期,任申不害为相,开启了申不害在韩国“内脩政教,外应诸侯”的变法图强之路,而最终的结果是“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62、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63、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4、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不谨慎行事,不隐藏实情,奸贼才会有机可乘)
65、(译文)这世上并不存在牢不可破、永恒不变的关系,夫妻更是如此。相爱时就亲近,不爱就疏远。
66、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67、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大事都是因秘密进行而成功,因言语的泄露而失败的)
68、如果这句话对一个年轻人说,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人生五味。但是对于一个饱经世事的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看过庭前花开花落,望见天上云卷云舒,时间和生活总会让人明白,人生是很简单的。最大的利益是简朴、简单,最大的福气是平安、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