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0句道家儒家佛家核心思想


道家儒家佛家核心思想

1、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3、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道家儒家佛家核心思想)。

4、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5、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6、道家文化一一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9、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0、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1、看透了“空”的人生本质,你才能放下。放下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12、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13、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道家儒家佛家核心思想)。

14、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15、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16、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17、佛家:佛家强调自身修养,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佛教旨在以无上的智慧,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1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19、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21、人要吃喝拉撒睡,要浪费多少的资源?再加上人不自我克制,任欲望膨胀,历史上的战乱和灾难好多都是这个原因。

22、道家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大部分就是仰仗着自然界本身所有的一套平衡系统,所以要重视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23、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24、在此,孟子集中概括并阐发了人的四种固有品质和德性——仁义礼智,但独不见信。

2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6、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27、关于道家是否消极,历代以来众说纷纭,而如今较大的误解主要有三处:

28、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29、(1)相信因果。“因、缘、果”三个字,贯穿于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法的中心;

30、若不时与人争利置气,心情肯定好不了,且极易产生郁闷、烦躁的心情,也就会相应形成偏执或暴怒的性格,于心于身均为不利。

31、“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

32、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

33、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3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35、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6、“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

37、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38、其精髓首先在于它赋予同类以广泛性的爱,仁义礼智信作为尺度标准被广泛的施予他人,带有人文关怀;其次,儒家思想鼓励世人入世,通过修身、齐家而达致治国、平天下的天下大同、四海清明的理想境界。

39、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