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0句诸葛亮人物介绍


诸葛亮人物介绍

1、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2、躬耕陇亩、隆中对策、赤壁大战、足食足兵、白帝城托孤、南征北战、病逝五丈原。

3、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昭和年间),作家吉川英治在报刊上连载的『三国志』通俗小说,和战后以漫画家横山光辉为代表的『三国志』漫画,再次带动日本的全民三国热,紧接着就是大大小小各种三国游戏在日本百花齐放。(诸葛亮人物介绍)。

4、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

5、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扩展资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6、   不久,刘备在永安宫病逝,终年63岁。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7、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8、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9、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10、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11、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12、司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13、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 (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 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 )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 ),暂且栖身。

14、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15、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16、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诸葛亮人物介绍)。

17、孙权: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18、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19、   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0、   刘备于是在这年四月改元称帝,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策书上说:"  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书诸政务,假节。

21、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之谚。

22、对于这一点,我查阅了一些古书,还真的找到了类似于七星灯的方法,只不过能够满足这个阵法的条件非常苛刻,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非常宏大的愿景,而且这个愿景是正向的,诸葛亮为生民请命,为匡复大汉而鞠躬尽瘁,因此符合条件,只不过到最后真的被魏延打断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迷信,不过在当时的人是非常迷信的。

23、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才华横溢,忠义两全,人人称赞的历史人物。

24、  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25、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26、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27、更不用说再早之前的「一騎当千」「恋姫†無双」之类性转作品,如果诸葛亮知道日本人这样子玩他,怕是要气得回魂。

28、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29、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30、甚至故事本身也掐头去尾,没了时代背景,单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就戛然而止(只因为作者觉得连载下去没意思了),最后活生生演成了刘关张集团的打拼记。

31、《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32、年少时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后为刘备主要军师。在联孙攻曹之际,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荆、益,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

33、   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34、由于演义故事的影响,很多三国人物都有了较为符号化与脸谱化的形象,比单纯的史料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形象里,诸葛亮和关二爷,一文一武,通过各具特色的二次创作确立了独特的民间地位。

35、  他写的“出师表”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就是他自身的写照。

36、经历动乱时代的人们一旦平复下来,审美趣味或者说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37、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参见南中之战)。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    ",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8、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千年前的中国,另一个是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不久”前就经历过的历史。如此一想,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是光荣接连做出《三国志》《信长的野望》《太阁立志传》这样的历史系列游戏了。

39、(图:光荣旗下游戏的曹操与织田信长形象,简直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40、八卦阵列:主动召唤八卦阵列,击飞阵列内敌人并造成法术伤害。八卦阵持续期间,触碰其边缘的敌人均会受到法术伤害并减速

41、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曾评价过,三国故事为何如此吸引人:“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说讲。”

42、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43、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4、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  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45、   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传到成都,官民哀恸,奔走哭泣。蜀汉北伐大军回到成都后,后主刘禅后主下诏祭奠他说:"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6、陕西省汉中市武侯祠,位于勉县(沔县),始建于公元263年,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约50年),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47、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议政事。他曾率军五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河西北)以图统一全国。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推行屯田。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等,被称为“天下奇士”,著有《诸葛亮集》《出师表》《诫子书》等。

48、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9、三国志12的诸葛亮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50、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51、   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并常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偏傍人听后,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甚好,知其所言不虚。此外,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52、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53、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54、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55、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56、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三国魔改版本,包括但不限于穿越、性转、无双、甚至像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人物形象也越来越杀马特非主流……所以有时候我也蛮郁闷的,好端端的一个三国题材,怎么就国内掉进了手游坑里。

57、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58、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59、本书介绍了诸葛亮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甘心辅佐刘备,通过具体故事,让一个神机妙算,未雨绸缪,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本书充满正能量,值得小朋友们阅读。

60、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和刘备畅谈对时局的认识,和盘托出了他的千古一策——《隆中对》。刘备听了,当即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见识佩服地五体投地,诚邀他加盟蜀汉刘氏集团。自此,诸葛亮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

61、在军事上,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最后多以粮尽无功。

62、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63、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64、诸葛亮驻西城,得街亭失守之讯,又知司马懿乘胜来攻,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虚;在危急中,定空城之计,令将城门大开,自坐城头,抚琴饮酒以待。司马懿兵至城下,见状大疑,又素知诸葛亮谨慎,不进而退;及至探明回军,诸葛亮已调来赵云,惊退司马。

65、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66、你看同样是四大名著,隔壁西游记好歹有点动静是吧,那么什么时候能玩到自己人做的三国大作呢?谁也不知道,只能摇摇头,盼国产游戏“蒸蒸日上”了,多少有些很铁不成钢的意味。

67、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8、诸葛亮之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69、   诸葛亮遗言死后要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依着山形建造坟墓,墓穴只要能容纳棺材就行,穿着平时的衣服,不必在过中放置殉葬的器物。蜀国依照诸葛亮遗嘱将他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以提醒后人不要忘了北伐曹魏,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