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4句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
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
1、大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4、论语(京东)挑好书上京东,满100减30,满200减60!广告
5、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2)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7、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8、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
9、字词解释:川:河、河流,逝:流逝,斯:这,舍:舍弃。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1、大意: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14、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16、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17、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8、试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问就不扎实。主要靠忠信处世,也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22、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3、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6、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27、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2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29、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30、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1、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3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3、(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4、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3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7、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3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39、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4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1、“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4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4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4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47、参考答案:见“译文”和“简析”。注意不要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割裂开来,言之成理即可。
48、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49、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一点儿体会。
5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1、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2、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5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5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5、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6、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8、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59、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60、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61、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6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63、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