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1句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1、①双关语,Salz在德语中兼有盐和才智的含义。
2、这个问题似乎也可简化,可以表达为:尼采之后,我们如何做哲学?或者还有进一步的问题是:尼采之后,我们做何种哲学?
3、这些需求难道不是那些具有不同价值、不同应对生活方式的人们既有差别的表现形式吗?
4、第二:正常的上进心是兴趣,而病态的上进心是手段。
5、没到三个月他就不干了,因为整日表演,都要累过他本职的工作——开始仅仅是和领导在一起紧张,担心自己不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后来慢慢泛化到所有的人。
6、不过今天我突然感触到:追求那个更好的永远不是终点,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个大陷阱,我根本不会真正地平静、停息、体会到快乐。"(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7、基本上不会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的个性、尊严、感觉,唯一关心的是他人的服从性;
8、 尼采是一个疯狂的天才,既是弱者也是强者,他的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剧烈的震动。1900年8月25日,这个尝尽人间磨难的不幸的天才,踏上了通往生命彼岸的旅程,永远离开了他曾经诅咒过的世界。
9、1889年1月9日,布克哈特给欧维贝克带来了尼采的一封很长的信:“我是费迪南德德雷赛布”,尼采写道,“我是普拉得,我是张毕格(这两人是当时巴黎新闻集中报道的暗杀者),我在秋天里被埋葬了两次。”
10、 1867年,尼采为适应战争需要而接受军事训练,结果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胸骨受重伤,并一直都未完全康复,致使终生备受此次重伤之苦。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因身残和严重的眼疾,而体检落选,不能从军,只能充当一名救护人员。但这位敏感的青年,一见伤员的鲜血竟晕了过去,尼采异常脆弱的神经,不能经受长期的强烈刺激,终于惊恐成疾,被遣送回家。这并不是光彩的事情,给尼采的精神施加了压力。他只好去当教授。1876年,尼采的病情开始恶化,死亡的灵光时刻威胁着天才的生命,他一年之中几乎有二百天处于病魔的纠缠之下。虽然在短短的十年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思想》、《人牲的,太人性的》等一系列不朽着作,但是无休止的病痛折磨,使他那富有活力的青年学者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1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2、从柏拉图学园到尼采的修道院计划,从瓦格纳的拜洛伊特剧院计划到泰戈尔的和平大学,再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再到达汀顿和黑山学院的前卫。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到西泠印社,到张颂仁的雅集计划和张广天的流动戏剧训练。总体艺术最需要展开的工作是不是一个步行学院?一个集行走和阅读、写作、创作于一体的建制。一种把遭遇当作教师,把同行者当作教师的生活?好像佛陀和孔子就是这样行走的。
13、“自我逃避”。——那种智力痉挛的人,对自己焦躁而阴郁,就像拜伦和阿尔弗雷德·缪塞③一样,他们做任何事,都像脱缰之马,从自己的创作中仅获得一短暂的、几乎使血管崩裂的快乐和热情,接着便是严冬一般的悲凉和忧伤,这种人该如何忍受自己啊!他们渴望上升到一种“无我”(Ausser-sich)的境界。怀此渴望的人,如果是基督徒,则祈求上升到上帝之中,“与上帝合为一体”。如果是莎士比亚,则上升到热情人生的形象中方感满足;如果是拜伦,则渴望行动,因为行动比思想、情感、作品更能把我们从自身引开。那么,行动欲骨子里也许就是自我逃避?——帕斯卡尔会这样问我们。事实也是如此!行动欲的最高典范可以证实这个命题。不妨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公正地考虑一下——历代最渴望行动的四个人(即亚历山大、凯撒、穆罕默德和拿破仑)都是癫痫病患者,拜伦同样也备尝此种痛苦。
14、人和他人的关系,在弱肉强食和虚伪的人道主义之间,又有没有侥幸的善的关系能够出现?除了西式的把大家都当作小人的法律,和我们原有的希望大家都当君子但又没有约束力的道德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中国能不能提出一种方案,把人类从道德堕落和价值堕落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对于人类文明的去处拿出我们的意见。谁能够提出这样的方案,谁就将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明。以吸引力来征服人心,是为文明之争的王道。
15、别让他的魔鬼跑到邻人那里!——我们不妨同意,在我们的时代里,善意和善行是善人的标记。只是请允许我们补充一句:“前提是他首先对自己要有善意和善行!”因为舍此——倘若他逃避自己,憎恨自己,伤害自己——他就绝不是善人。那样他就只好去别人那里拯救自己,把自己从自己手中救出了:但愿这些别人小心,谨防因此受害,不管他们觉得他看上去多么好心!——然而,正是逃避和憎恨自我,在他人中并且为他人生活,这一点至今被人们不假思索又振振有词地称作“无私”,从而又称作“善”!
16、所以最后社长私荐大家一本书《尼采的心灵咒语》。繁星一点,抛以引玉。
17、就好像楼市的限购,这并没有减弱供需的矛盾,也没有解决楼市高烧的根本原因,这只是掩盖了矛盾,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18、所以说尼采发疯,最后疯掉的一个部位是大脑,这也是很有意思。
19、罗伯特·所罗门所写的《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内容简介:
20、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21、”那接下来我就继续谈谈这+7和—7之间的区别:
22、无论何种中译《瞧,这个人》,顶多都只做成五六万字;而我目前这个中译本,竟然已经到了十五万汉字。我想,从完备性角度说,我这个译本应该是现有译本之最了。唯希望译文品质也能达到相对严格的程度。
23、要是换做我是张教授,我一定和颜悦色问问学生,你们要研究我批了多少经费?学生怯生生答完后,我会和蔼可亲地说:那好,分我一半,你问啥我答啥!你看,这多好,和谐社会吧,费那劲干嘛?
24、对爱与被认可的神经症性需求不加区分地取悦他人、讨好他人和希望被他人认可的需要;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的想法;注意力中心在别人,而不在自我,把别人的愿望和意见视为唯一重要的事情;害怕张扬自我;害怕别人的敌意或自我内部的敌意感。
25、但这一切就如同慌不择路的逃难者,他压根就没有思考,只是一味地逃避。如果没有对反思,只是傻傻地执行“命令”,想必这将无所得。
26、当借口的时候,仅仅只是看到了对方好的地方,而无意识地忽视了他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27、尼采从巴塞尔辞职,觉得自己无法康复,妹妹带他去恩加丁的山谷孤独终老,他断绝了和朋友们的书信来往,但他奇迹般开始康复。
28、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到宋以后,开始有了天人合注意先有天人之分,再有天人合一。一上来就天人合八成最后也会疯。这是取中的道理,这里就不展开了。
29、以上内容旨在学习,已申请了授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30、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外祖父是一名牧师。
31、只不过,这种辩护早已轮不到我来做了。围绕尼采的疾病(疯病),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尼采的天才、著作和思想(尤其是尼采发疯前夕的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在德语世界里,20世纪的一大堆文化名人参与了相关的议论和争论,其中的重要人物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学家荣格、精神病专家奥托·宾斯万格(OttoBinswanger)、作家托马斯·曼,还有作家莎乐美及其夫君、心理治疗师贝瑞(PoulBjerre)等等。——喏,这个名单够吓人的吧?
32、在游历经历的第10年,1889年,都灵的大街上,尼采疯了。疯了以后尼采还活了10年,这10年主要是在家中和精神病院之间辗转,直到生命的终点。
3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卡伦.霍妮在《自我分析》中是怎么为这些神经症的要求(所谓上进心)分类的:
34、2003年的印度之行,我带着电脑中的大藏经文件,顺着佛陀一生的行迹,一边旅行一边阅读。满目疮痍的印度大地不断提醒你宗教为祸国家人民之酷烈。追溯原始佛教的思想,结论是:佛陀在当时实在是一个查拉图斯特拉!尼采处于对佛教的误解,从来讨厌佛陀,他一定不喜欢我这种说法。佛陀在婆罗门教统治下举起的其实是反宗教的哲学化大旗。可气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演变中,为了和下流愚民的宗教竞争拉赞助,佛教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宗教化。等到沦为密教,佛陀的改革就彻底失败了。伟大的佛陀似乎对此有所预见,所以预先留下了教外别传的禅宗来毁佛骂祖,颠覆教条,以恢复原始佛教的哲学精神。这样说来,巴利文原始佛教中那个并非神通广大的,会受伤,会肚子痛的佛陀,实在就是一个好老师而不是神,实在很接近我们的孔圣人,“如是我闻”实在就是“子曰”。
35、其实,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无法实现自己“上进心”所要求的,所以才求助于治疗师。
36、本书最早的中译本应该是徐梵澄做的译本(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据说当年鲁迅还为他的译本做过校改;1947年一年内出版了两个新译本,一是高寒翻译的《看哪!这人》(贵阳交通书局1947年版),二是刘思久的译本《看哪!这个人》(文化书局,1947年版)。我手头只有徐梵澄的译本(书名立为《尼采自传》),该译本现在收入《徐梵澄文集》第6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梵澄先生的这个译本做得古色古香,但严格性方面就差些了,有许多明显的错讹,令人遗憾,与他翻译的《苏鲁支语录》有天壤之别(后者虽然也不算严格,但少见有明显的错讹,倒是在译文语言上显得古朴典雅)。还有一个中文译本是根据英文本做的,品质更成问题,几乎没有参考的价值。
37、1881年,梅森伯格给尼采介绍了一位俄国姑娘露莎乐美,他强烈地被吸引,但他鄙视肉体上的结合,希望不娶而精神联姻。然而,尼采和保尔李都爱上这位姑娘,误会和猜疑让他们友谊也破裂,也让尼采最终决定和他认为的品行已经无药可救的露诀别。
38、读《我是太阳》,进入他的生活,那种彻骨的孤独和失意,让人跟着沉闷到底。
39、尤其在自己的心目中;然而别人的承认与否也至关重要,一旦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就会愤愤不平;
40、既然我们今天也常常明白,派给天才的不是盐粒①而是疯草(Wahnwurz)籽,那么,从前的一切思想者便远比我们懂得,凡有疯狂之处也就有天才和智慧的种子——某种“神性之物”,如他们所自语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有力地作了表达。“希腊借疯狂获得了最伟大的财富。”柏拉图以及所有古人说。让我们更深入一步:一切出类拔萃者不可遏止地要打破任何一种伦理的束缚,创立新的法则,如果他们原先并非真的疯了,则他们除了把自己弄疯或者假装发疯之外,别无出路——而且不限于宗教和政治制度的改革者,一切领域的改革者皆如此——甚至诗律的改革者也必须借疯狂获得自信。(因此,直到相当温和的时代,诗人们仍保留着疯狂的遗风,例如,梭伦在动员雅典人收复萨拉米斯②时曾追述此风。)
4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世家。
42、1888年,《瓦格纳事件》发表,痛苦的尼采对瓦格纳进行毫无顾虑的攻击,有人猜测尼采跟他的老师闹了别扭,而新结交的朋友也对他进行了指责,没有人理解他。
43、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物极必反,追求极致,自然会死得很惨。中国古代哲学有天人之际,虽然没有神,但是也有天人之分。人不能成为天,天命所归,称为天子,统治万民。如果要造反,就要替天行道。而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属于大乘派别,大乘里,人是可以修成佛的,虽然路径很长,终究没有人佛根本之分。原始的佛教在印度主要是小乘,小乘只能修罗汉。半懂不懂的人以为小乘低级,其实并不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小乘的真佛只有一个,跟基督教一样,人不能成佛,只能接近佛。明眼人应当看出,这也是给下层社会的信仰。
44、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也是最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之一。流言蜚语在他的身后绵延不绝,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精神健康。他的学说也往往受到误读和曲解,其中最不幸的便是德国纳粹分子将他的学说曲解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
45、作为个人主义的先驱和一个天才人物,尼采才华横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凡读过尼采书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字的力量。书里能够被摘出独立成为金句的数不胜数。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因为尼采一生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多了去了,中国自古就有传说中的隐士,没见有疯的。尼采会疯,这里的解释是他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冲突。
46、这种差别几乎像+7和-7之间的差别一样大:
47、1862年,在老师家里,尼采迷恋上一位姑娘,暗恋的他大概还没来得及表白,姑娘就离开了普塔尔学校。
48、本有艺术空间展览之四|语感——陈智安 &方勇双个展
49、是他真的疯了:1889年,尼采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50、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尼采是一位高冷超人。这位超人总是“自愿呆在冰雪和高原之上”带着轻蔑的表情俯视着我们这些“平原上的”芸芸众生。如果尼采只是否定我们这些庸人的生活显然就不会有那么大名声了。在否定现有的一切方面,尼采绝对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代表的破坏者。他在高贵的思想中越走越远,否定的态度也越来越大胆,最后到了要“重估一切价值”的地步。
51、但一些患者会反驳,我的要求也不高呀,毕竟普通人都可以做到。
5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53、尼采的病史,特别是发疯前的表现十分合乎梅毒的临床特征,要不然,我们也真难以理解尼采在1888年的天才狂热——尼采在一年内竟然完成了六本著作!尼采友人彼得·加斯特断言:“很有可能他只能在疯狂的状况下才能写出他的‘狄奥尼索斯’哲学”。(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54、据说梅毒这种性病是1493年传入欧洲的(不少人猜测是由哥伦布带回欧洲的),直到1943年第一个以青霉素成功治愈梅毒的案例,这种难说难听又难缠难治的毛病竟折腾了欧洲四个半世纪。而在20世纪初,梅毒在欧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病,约有20-25%的人患有梅毒,这就是说,只要一桌十人坐下来,其中就会有三个梅毒患者。梅毒的特点大致有三项:潜伏期长,经常会有几十年的潜伏期;具有摹仿性,实为伪装性,即它经常表现为其他病症,故不易识别;天才式亢奋,患者在发作之前会有一个超常的精神和智力迸发期。——这就是不无神秘的梅毒,荣格所谓的“黑暗中的毒药”了。
55、你们尊敬我,但要是有天你们的尊敬倾倒了那又怎样?不要让一座雕像砸了你。
56、尼采的一生只短暂当过教授,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旅行或者陪伴朋友中度过的。早年他的一位好朋友就是音乐节瓦格纳。
57、 然而,命运对尼采并不垂青,就在它慷慨地赋予他无尚荣誉的同时,也把一束不幸的光柱投向这位才华横溢的骄子。从此,他的生命之树就开始慢慢枯萎了。
58、人和自己的人生的关系,如何面对死亡的必将到来,我们今天的回答会不会和古人有所不同?如果坚决地反对不负责任的宗教的诱惑,何以寄托。成功如何评价,生存必要和游戏精神的比例如何平衡。中国需要新的《论语》。我们需要重新画出圣人的谱系和形象。让每个人能够感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境界。这才是幸福的普遍保证。
59、②Atlas,希腊神话中泰坦巨人之因反对宙斯而被罚肩负天空。
60、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其兼具艺术家的浪漫气质,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尼采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61、“啊,快赐我以疯狂吧,你们这些天神!那使我终于相信自己的疯狂!赐我以谵妄和抽搐,突然的亮光和突然的黑暗,吓我以世人未尝经历过的严寒和酷热,喧嚣和憧憧鬼影,让我咆哮和哭号,如兽一样爬行:只要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自信!怀疑在吞噬我,我杀死了法则,法则令我惧怕就像尸体令活人惧怕一样:如果我不多于法则,我就是天下最堕落的人了。附在我身上的新精神,如果它不是来自你们,又会来自何方?证明给我看,我是属于你们的,唯有疯狂能给我这证明。”而这种热忱只在那个时代常常如愿以偿:当时基督教在圣徒和沙漠隐居者身上极其充分地证明了它的成效,因而误以为也证明了它自己,在耶路撒冷建有大量疯人院,以收留发病的圣徒,收留那些为之给出了最后一粒盐的人。
62、 2012年12月25日再记于沪上
63、 1879年,年仅35岁的尼采因日益严重的神经麻痹症而被迫退休。祸不单行,他的双眼几乎失明,眼睛极易过敏,害怕阳光,他只能终日困于书房,用写作打发时光。双重的病痛折磨着他,使他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他开始变成了一个遁世者。但就是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他以超人的意志,完成了许多着作,其中有不朽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尼采成为自己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之时,病魔也把他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尼采疯了!
64、但是我认为想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没有错,只是我当初的操之过急,承受了很多我承受不了的东西导致我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而变得不自信,而我不接受这样的我,从而就像有两个自己,我想要去掩盖不优秀的自己而虚伪。
65、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太过狂妄嚣张,将自己“想”疯了。
66、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太过狂妄嚣张,将自己“想”疯了。
67、有一阵子住在一个和很多艺术家很接近的小区,有一次去艺术家朋友的家里看到他的新作,那人自我解嘲说:难道还想当大师不成?今天的大师们忽然变成由拍卖价格和参展规格来定义。人们普遍相信历史是由当代的名流们制造的了。
68、结果他就开始慌了起来,后面写字的时候就变得有些潦草。
69、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倒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是个思想上的疯子。
70、尼采似乎年轻的时候感染过梅毒,后来身体越来越差,在45岁的时候,尼采疯了。母亲和妹妹一直在照顾他,但是尼采很少恢复理智。
71、当我谈到要接受一个平凡的、有缺点、有不足,甚至是有“症状”的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被患者认为这是“负能量”的话,并且极力为自己的“上进心”辩护,如:难道上进心有错吗?难道不能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吗?
72、只有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各种暴行,醒悟到自己的幻想,知道自己的恐惧,明白自己一直在自欺,并体会到所谓的“追求”就是一种病态的执着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心”出发,而不是从“应该”——此时,我们追求什么,或放弃什么,是依据我们的真心与情感,而不是被恐惧驱使。
73、和叔本华类似。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发表后,一直无人问津。别说卖了,送人也只送出去七本。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悲观的,但他的解决办法不是叔本华的禁欲和逃避,而是提倡应该承认痛苦,迎战痛苦。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道德。
74、作者首先破解了缠绕在尼采生活与思想上的30个流言,诸如说“尼采是个疯子”“尼采仇恨女人”“尼采是纳粹分子”“尼采仇恨基督教”等等,接着带领读者直面尼采的著作,解析隐藏在他汪洋恣肆、激情洋溢的文字下的思想,又具体从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对道德的批判、对历史上或与他同时代著名人物的攻击等几个方面分析引起误读与曲解的原因。
75、但如此的努力不但没有让他写出更好的字,还让他的成绩变得更糟——他已经不是在关注自己写的内容,而是关注写字本身。
76、第三:虚假:他只是为了安全感才表现出无限的热忱,在他内心中没有真实的感情,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抑或是他自己。
77、后来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知道了《红楼梦》,知道了曹雪芹。《红楼梦》已流传两三百年,也让不少喜欢《红楼梦》的人前仆后继地埋头研究了两三百年,使得“红学”专著比比皆是,“红学”研究甚是繁荣。史书说曹雪芹当时十分贫困,有时穷到“举家食粥酒常赊”,但工诗善画,高谈雄辩,诙谐幽默,放荡不羁,常和一些愤世嫉俗、志同道合的朋友诗酒往来,留下了看成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曹雪芹肯定不会知道,自己当时粥都喝不上热的,死后几百年间竟然养活了数百数千的红学家,为了一个理解咬来咬去,也不知道都干了啥,就像回字有几种写法?这也可以理解,人家都已经over了,当时到底咋想的谁也不知道,无从可考,只能猜,只是你才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因为没猜明白,又接着养活了无数后世研究者,想想也有意思,红楼梦一个人写了几十年,却害的数辈人研究数百年,还不知所以然。
78、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没有错,但要求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就大错特错了。
79、其时,尼采希望创作一部奇异又绝望的作品《瞧,这个人》,章节标题拟定为: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我为什么是灾祸的集中地、光荣与永恒……
80、第与一个女子有关。尼采曾经热烈地爱上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太笨拙,遭到拒绝。天才的自尊遭受打击,他拍桌子砸椅子,暴跳如雷,愤怒不已,在朋友面前痛骂:“那个无耻的女人,居然想把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据为已有!她会后悔的,她会无助地痛苦,而这难道是我造成的吗!我痛恨浅薄的东西,而她偏偏要我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