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0句历史人物故事纪录片


历史人物故事纪录片

1、因为在简单的动画形式下,里面的内容清晰易懂。虽然纪录片以讲述建筑为主,但整体不止于建筑本身,里面还给孩子们科普了很多天文、历史、哲学、力学知识。

2、核心收获:人类的发展一直充满挑战,我们能从世界历史中吸取经验。

3、   通过展现上海市原市立图书馆重新开馆,还原古建筑风貌,从而引出观众对图书馆的建设者的探究与追溯。

4、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6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5、《前清秘史》以正史为纲,引用了大量的野史,这样好看、好听了,也就把历史研究得透了。

6、这些多维性的创作方式使无法被再现的人物具备更立体化的形象,拉近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进而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判断与评价更加有据可依,对于历史人物题材的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7、简介: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

8、为了拉近受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受众对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有更客观的认识,需要采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构建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演绎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利用镜头语言丰富纪录片的内在语意;通过建构时间线索与空间环境,使人物的发展脉络更具逻辑感和空间感;同时,将人物置身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突显人物的社会价值。在对史料的搜集中,提炼更具权威性的社会媒体信息,以该领域的专家评价作背书,提高受众的心理认同感,不断丰富形象符号,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心理特征。

9、江西南昌的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轰动一时,发掘出10000多件珍宝,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大墓之一。而墓主人无论身前还是死后都富可敌国。

10、历史每天都在发生。纪录是一种精神,纪录是一面镜子,纪录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示。留住今天,留住明天的历史。

11、迁徙的鸟Lepeuplemigrateur(2001)

12、沿着长江流域,我们去看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怪林;去云南的热带雨林,寻找亚洲野象、滇金丝猴;来到青藏高原,奔赴内蒙草地,攀爬山脉,眺望西部边陲......

13、可环境和外部世界都是改变不了的客观存在,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谋划。

14、《中国》以大开大合的笔触,在跨越几千年的时空中展开叙述,让受众以当代人的眼光望向来路,以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历史,并从中感悟来自前人的哲学智慧和精神力量。

15、《河西走廊》更弥足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如汉武帝、隋炀帝、林则徐等等伟大人物的事迹,也叙述了驿站长和画匠等小人物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而悠扬古朴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更是这部纪录片的点睛之笔。

16、纪录片首先要体现历史发展的时间感,在时空线索里构建人物生平。通过反映历史事件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人物所经历的不同人生阶段。历史环境的空间感可以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进行体现。当历史人物产生关乎人生发展轨迹的空间位移时,一是强调位移的动作,可通过拍摄位移时的具体动作进行表达,例如走、跑、骑车;二是展示乘坐的交通工具,如列车、轮船等。任何能够使受众联想到人物位移的素材,均可用作表现空间变化的镜头素材。

17、在表现董大酉前往上海的影像中对交通工具进行特写,展现他来到上海的空间位移,也由此而展开了董大酉接下来的上海记忆……

18、推荐理由:光影重现一代巨匠们的智慧人生,独特的视角,精彩的诠释,非常用心的鸿篇巨制,持续关注,必有收获。

19、因为纪录片可以展现给观众一个更广阔、更完整的世界,让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20、纪录片介绍了在陕西发掘出土的数百幅唐墓壁画。这部纪录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起点,走访丝路之路上的八处大型博物馆和十处重点考古遗址,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21、缝纫针这个微小的创新,使得人类可以剪裁衣物

22、纪录片《中国古建筑》,主要介绍了唐代至清代的中国古建筑。纪录片在全国各地共拍摄101处从唐至清代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还原消失的古建筑面貌,运用现代科技展现中国建筑的细部和魅力。相信你们不会拒绝的

23、《跟着书本去旅行》是由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纪录片。

24、唐代的大明宫,它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避暑用的宫殿),宫殿还未建成,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就此停工,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三年又二次增修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

25、没有成为李白的杜甫活出了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另一种伟大的人生,“诗仙”的飞流直下和“诗圣”的厚重深沉让世人仿佛见到两千多年前儒道的光彩。而之后的无数文人志士也承继着中华大地上的思想和精神,照耀着中国。

26、杜甫的千古名句中不仅有个人的凄楚命运,更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诗歌的记录也让人们看到历史和古人的精神追求;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清朝状元张謇,实业救国之路虽然失败,但他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城市改革试验,给南通留下的完整市政基础设施造福至今。

27、《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28、作为豆瓣评分8的高质量自然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场景恢弘磅礴,细节生动有趣,囊括了地球最具代表性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

29、在这部纪录片中,充分展现了董大酉的建筑智慧与民族精神,“大上海计划”的所有市政建筑,均体现出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将民族情结溶于其建筑事业当中,通过影像反映一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史上的光荣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