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句关于国家的古诗
关于国家的古诗
1、愿得次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
2、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1943年,朱自清的《爱国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一方面,他高度赞扬了闻一多,说“抗战以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一方面,又对抗战新诗缺乏关于“理想的中国”的书写和创造表示不满,号召诗人们表现抗战之外,更“创造一个新中国在他的诗里”。也就是说,在朱自清眼中,包括闻一多、穆木天等人在内的诗人,都未能在中国新诗中创造出“理想的中国”形象,中国新诗的“建国问题”,仍然是“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名将生降负己知,丧师辱国死犹迟。 —— 徐钧 《 李陵 》
8、随着地图学视域的日常化,中国新诗对“现代中国”的想象和书写,也开始了“视域融合”的历史性转变。现代性的地图学视域在日常化中退隐成为看不见的奠基性结构,古代性的身体学视域因此而得以复活,从切实可见的“眼前”,延伸到抽象的“远方”,重新变成了诗人们想象和书写“现代中国”的基本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