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0句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1、 就哲学认识论而言,黑格尔将“理念”视为“真实”,当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但在美学及文学艺术领域,黑格尔将“理念”视为“美”的本质,视为就是“艺术真实”,则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一论断,克服了西方美学史、文艺学史上长期存在的割裂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弊端,即既避免了从理性主义哲学出发,将美与艺术视为抽象理式的偏颇,也避免了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将美与艺术视为仅仅是满足个人感官产物的缺陷。
2、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3、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4、于此,诗在形式上就要特别注意语言、音韵、结构与构思了。语言黑格尔认为,诗的语言应该是不同于日常说话的由诗的心情产生的语言,它是形象的,自然流露的,精炼的和独创的。(黑格尔美学)。
5、在这里,只是简要的勾画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轮廓。显然,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颠倒的,但并非说要彻底推翻其全部的哲学理论,其中支撑着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发展过程,即是合理的内核,很多思想也具有其合理性,正如伟大的马克思早期也是学习与信仰黑格尔的哲学,从中披沙炼金,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也不应该认为其是唯心主义而感到惶恐,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存在非存在,非存在存在”,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将世界颠倒以来,其后西方哲学世界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伟大如柏拉图,唯心与唯物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
6、 从具体见解看:理想性格论、天才论等。
7、在《美学》里,他把诗的观念方式和表现方式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提到了对诗的独特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
8、如果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所谓感性显现,就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创造和表达。这也符合我们对艺术的一般认知: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9、从绝对精神来探讨人类的精神领域,包括三个方面:艺术、宗教、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要先从艺术开始才能接近上帝,其后信仰宗教,最后阶段才是从事哲学。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是最高的。
10、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黑格尔美学)。
11、 自然美:正因对象化,故于理念的显现要受到自然物的限制,是不完满的,是有缺陷的。
12、这人类的情绪和情感一旦客观化、对象化,成为自我观照的对象,又成为特殊的客观实体了,所以黑格尔说:
13、 经验式: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概括,得出公式、规则之类,如亚氏《诗学》。
14、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发生”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因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约束,而可以自在自为的生展。
1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前沿》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16、以上论述了感性显现的必然性,这里着重讨论“显现”一词。“显现”,显然不是实际的存在,理念的自我显现,虽必须和实际存在的感性事物发生联系,却不是具体的实在事物,不是具体以物质的存在。因为,具体的感性事物的存在都会是人产生欲望,比如看到水果,你会想到将它吃掉,然而当你在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一堆水果时,这堆水果是不会使你产生的欲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因此,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没有自然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所以,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只具有其形式,而不具有其实际存在的实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层,成为了纯粹的显现”。正因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这显现显得离理念更加接近,所以说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是比自然美相对来说是提高了一个层次的,黑格尔的美学更关注艺术中的美,所以他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17、并且,因此诗可产生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由此,诗又成了最高的艺术,研究艺术哲学必须从诗开始突破。精神性:由诗与散文比较见出诗与散文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二者的思维方式、即观念方式、也即对客观世界掌握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18、 理念不等于经验,也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式。是动态的、活的,且是不脱离具体事物的,主客体的统一。
19、 黑格尔的看法是: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与自然存在不同,还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认识的方式,即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二是实践的方式,即通过实践改变外在事物,在外在事物上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以感到自己的存在。黑格尔举例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艺术活动同样如此,是“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实际上也正是人通过改造外物,复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我心灵满足的过程,因而显现了理念的感性形象,也就是美的了。
20、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
21、“诗的主体因素表现得更明显的是诗人把某一件事作为实在的情境所提供的作诗的机缘,通过这件事来表现他自己。这就是所谓‘即兴诗’或‘应景诗’。”
22、“诗人的任务就在于在这种无规律之中显出一种秩序,一种感性的界限,因而替他的构思及其结构和感性美界定出一种较固定的轮廓和声音的框架。”
23、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在研究艺术的美学原理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学。究竟何为艺术呢?
24、(3)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感性显现是由理念所“自生发”的,因此,二者的统也是必然的。但得到这个结论,却是不容易的,这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黑格尔之前都由美只关感觉这一思想统治着,比如康德指出“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而这一思想一直统治者西方美学界。因为这似乎符合我们的感觉经验,当我们看到美的事物时,是从直觉上感到其本身的美,很有倾注理性的思虑。而在这个潮流之中,他却把理性提到艺术的首要地位,黑格尔明确地说:
25、由以上可以看出,黑格尔诗学的理性精神有着它极有价值的一面。由于诗的精神性,亦即诗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思维方式的观念形态:意象方式,诗人在进行构思和表达时,就需要拿出全副精力,聚精会神,努力进入此种精神状态。
26、“是把造形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7、 象征型:物质外形压倒理念;古典型:物质外形与理念统一;浪漫型:理念压倒外形。 物质性不断降低,理念不断上升。
28、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29、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30、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31、也就是说,人类精神和认知水平有多高,最后产生的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对于心灵与境界的强调,当然使黑格尔轻视自然美,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对美的基本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高频考点出现)
32、 艺术正是按照人的心灵需要来人化自然,人化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在外在世界留下人心灵的烙印,复现人自身的人性化世界。美的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33、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
34、在艺术发展论中,黑格尔支持“草创——繁荣——衰落”的艺术发展规律,他讲到:“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艺术上达到完满发展的繁荣期,前此有一个准备期,后此有一个衰落期。因为艺术作品全部都是精神产品,像自然界的产品那样,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完美,而要经过开始、进展、完成和总结,再经过抽苗、开花和枯谢。”
35、 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物质形式压倒理性内容、客体吞没主体,是人类艺术初创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理念尚处于发端时期,因而自身还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还未能找到显现自身的得体形象,往往还只是生硬地粘附于自然形态的物质外壳上,给人以“嵌合”、“拼凑”、“图解”的感觉。因此,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艺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而只应被视为艺术前的艺术。
36、其实这个问题理解起来很简单。可以对照我国古典诗歌理论。比如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划分,以及其它诗论中“景语”和“情语”划分,都指的诗中的客体占优势还是主体占优势的问题。还有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境两浑”一类说法,它们即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内外两方面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37、总上所述,既然诗对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诗人对语言的修养就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黑格尔把语言修养一项作为诗人必须具备的三项条件之而与想象力、艺术构思方式两项并列,认为诗人必须对此下苦工夫。音韵黑格尔认为诗必须有音韵,因为:
38、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前469-399)就曾与诡辩家讨论过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而只能无限感叹地说:“美是难的”,直至后来狄德罗提出“美在关系”;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等等概念。对美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但是,众说纷纭的理论依然只能是使美的定义莫衷一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
39、(1)理念。通过黑格尔的哲学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发”出来的。因此,美与艺术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认识与实现的一个方面,是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美的本质即是理念。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开篇即这样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