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2句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
1、值得注意的是,在帛书版《德道经》的下篇《道经》中,与上述那一段话相似的文本是:
2、两种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强调“道”“先于天地而生”的混沌状态,“道”是无限大的,大到了像消失了一样,高远无比,从“有”返回到了“无”。
3、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4、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
5、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6、在河上公看来,“人法地”重在“安静柔和”,而地法天”贵在“施而不求报”,而“道法自然”最主要的在于“清静不言”“万物自成”,所以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可见,河上公所强调的是“道”是清清静静、不言不语,是对万物自我生成的描述,其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它没有什么可以效法的,而不用效法任何事物,它自然如此,本是如此。
7、河上公说:“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恃)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河上公章句》)
8、“天法道”,意思是: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9、“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参看《德道经》熊春锦校注本)
10、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11、•师父是上天对你的恩赐,浅谈道家师徒的缘份!
12、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都不要强求,应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必须尊道而贵德,要知足、知止、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13、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4、道的阴阳之气不能乱,道在宇宙中,自然中和着这种气场,让万物有规律的运行,大到星系,小到人类,不按规律运行,气场就不稳定,气场一乱,相互的引力发生变化,万物都会受牵连,就会产生毁灭性的灾害。
15、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这四大之中,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16、要准确理解“道法自然”的含义,就必须完整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段落!
17、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8、有什么样的自然就有什么样的道,有什么样的道就产生什么样的自然!
19、马王堆帛书甲本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
20、(交通):坐车(20222237079090999教育专线等)含光南路口(二府庄)下车;开车:楼下有停车场(下午下班后免费停车)。
21、对于一个搞书法的人,一定要明白你写的是啥,写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不然能写好才怪呢!就拿“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来说吧,到底啥意思,有多少人懂?“道法自然”啥意思,还是我来告诉你吧!
22、老子应该正是观察到了不同气候、地形、水土塑造了不同地域人们各具特色的样貌、性格与习俗,才总结了这句,人法地。至今看来,仍然是一语道破天机。
23、•修道是否要出家?红尘之中,到底要如何修道?
24、讲到这里,我曾经一再强调,我们后世之人读古人的著作,常常拿着自己当代的思想观念,或者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一知半解地对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诬蔑了古人,这是何等的罪过。读什么时代的书,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里去,体会当时社会的文物风俗,了解当时朝野各阶层的生活心态,以及当时的语言习惯,如此掌握了一个时代文化思想创造的动源,看清这个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这才能避免曲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
25、“天法道”: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26、“道法自然”,就像人的精神和躯体的关系那样,精神主导躯体,躯体承载精神;躯体离不开精神,精神也不能实施躯体所不能实现的行为。精神可以支配躯体跑步跳跃,但是不能使人的躯体飞翔;精神可以支配躯体游泳,但是不能使人的躯体像鱼那样生活。
27、道法自然,道本来就是自然中存在的,它是自然的底层逻辑,自然与道,就等于是算法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道与自然是一体两面,没有离开道的自然,也没有离开自然的道,他们是互相依存,互相证明,互相师法,互相转变的关系。
28、“非因缘,非自然”,这两个“非”之后,就能体会《楞严经》要讲的那个道理是什么?要在《楞严经》的体系里面去理解,它是用否定的方法去指点那个根本的见地,让你明心见性。
29、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30、答:圆顿止观就是果乘的法门,实际上就是“大圆满”的法门。一般的止观,都有一个所观之境和能观之心,我们要观想一个世界出来,慢慢去进入一种观境。圆,就是不偏,圆融通透;顿,就是没有时间相,当下就是。这个圆顿止观就是直接契入实相、法界,在实相、法界里面,没有能观和所观的二元性,没有时间的分别,也没有空间的分别,一切都是,一切都好,当下安住,没有问题,不求解脱,不断妄想,智慧本具,一切如是。实际上我这几天讲的直指法要都是这个东西,你去体会就行了。
31、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32、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33、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34、总的来说,两种版本都能表达老子的思想,区别只是细微的。
35、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36、最后这句“道法自然”非常神奇,我不知道老子是怎么通过观察与思辨得出这个结论的,但这个结论与现有的科学模型高度吻合。当然,咱们千万不能说老子是科学的,因为老子的方法只是思辨,并没有实验验证,所以不论他得出的结论对错,都不是科学。
37、道家的思想在那个时候的影响是很深的,它的思想起源可以从黄帝时期说起,所以后来有老子就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语,称为黄老思想。其实它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思想,这样说的话也是不全面的,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他已经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文化。
38、《道德经》里面讲的这个“道”,当然是最根本的本原(本体)。没有了道,离开了道,我们才讲要修德入道,对吧?德没有了,我们才讲要行仁义,要培养这个德性。道、德、仁、义、礼,这个是一步一步从上往下掉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些仁、义、礼都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次序,这都是后天再来的,都是失掉了先天之根本之后才有的。我们在道德的境界当中,就不需要有意去行这个仁、义,就不需要谈这些事情,但是仁义就在其中,这不是否定仁义,而是更高的境界里自然就包含或超越了仁义的境界。当你没有了那个高层次的境界,那就从下面开始修吧,就需要先讲仁义,这比那个不仁不义还是好一点,离德还是近一点,一步步向这个道德境界复归。这是一个系统,是道家的判定。
39、第关于“道”“法”和“自然”的含义以及“道法自然”的真正本意。
40、“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41、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4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43、现在首先要解释“自然”的问题。目前新兴的“比较宗教学”或称“宗教哲学”,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每一宗教的哲学理论与实况综合起来研究,相互比较,寻求其中异同和彼此间的关系,已经发现了不少有趣的问题,值得更进一步去深入探讨。我们若以比较宗教的态度,抛开那些粗浅的宗教情绪心理,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伦理层面上,那也个个满好,满合于同一的水平。至于再进一步,要透彻各个宗教实际内涵程度的深浅,则问题重重,就不能颟顸笼统,值得仔细研究、体会。
44、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45、两种版本的文字虽不同,但都强调“道”的玄妙本性,“道”可以说明,但不是通常的道理所给说明的,难以说明,是因其出现在万物的初始状态,神秘莫测;可以说明,是因为其为万物的本原,派生出万物,可以借助于万物对其进行了解。“道”是深远神秘的,又是洞悉一切奥秘的门径。
46、在道教看来,自然既是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须受这一宇宙法则的制约。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犹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一样,它是天地和谐而自降,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正如一切植物春生夏长,秋凋冬枯,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
47、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真正涵义是,作为原初混沌、万物本原的“道”,所坚守的是顺其自然的法则,即纯凭本然、自化自定,以不断自我发展为自身的根本“元则”,本然而自然。所以说,老子是以“自然”来描述“道”的至高无上的自我原则。
48、道生自然,道在自然中发挥作用,道不能脱离自然。
49、太上老君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则就会陷入迷失。为了避免这种迷失,人们需要找寻,需要回归,回归到宇宙形成的原点,大道诞生的始初。于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找寻曾有过的婴儿状态,即柔弱的、天真的、纯粹的、丝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境清澈透明、万念俱化为虚无的极致,安守着天地间固有的那份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心内与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体味这种不可抗拒的无常变迁及循环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直到万物万众纷纷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50、“道法自然”四个字来源于《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它自己本有的法则。
51、古籍老子五千言中的是”为无为无不为”才与”无为不治”有一点点在文字上有相似之处。而古籍老子五千言中的”无”不是有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看上去是无的样子。是人的视觉效果是”无”!”无为”中的”为”是指”作为”,既有自然運動的作为也可以是人的作为!才有从无状态开始作为才有可能出现有物生成的運動出来状态,也就是”无中生有”!这事可以追溯到野人群落时期的祝融捣鼓火而获得用火的方法!还有农耕的起源。等等
52、在《道德经》的各种版本中,都有多处关于“道”的论述。例如:
53、道创造了一条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控制着天地万物的和谐运行,并让万物处在相互吸引,相互克制的的状态下不断发生变化,从生至死永不停息。
54、第二种是指“法则”。王弼明确说:“法,谓法则也。”人、地、天、道都不能违背法则,所以,王弼说:“人不违地,乃得全安”;“地不违天,乃得全载”;“天不违道,乃得全覆”;“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55、第二句主要是说,少发号施令,使其自行发展。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天地本性所决定的。其“自然”的含义指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
56、“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最早提出的观点,其真正的意思是: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是“自然无为”的,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
57、这个法则源自于道的本质,道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道本有的法则就是空性。既然道遵循的是空性法则,那么天所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地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最后人也要遵循空性法则。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里主张无为。
58、虽然老子并未给予直接的定义,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却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们,审判一个案件,可以采用了“自由心证”,随便判决学术思想的归化,乱下断语,硬是认定老子所说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学”的案日,这是千错万错,大错特错的误解。这种情况,如借用佛学名称来说,就是“众生颠倒”,“颠倒众生”,这所谓“颠倒”,是指我们在见地观念上和思想上的错误,因此而形成见惑、思惑。由于我们一直被这见惑、思惑两种认识上的不清所障碍,因此不能成道,无法彻见宇宙天地间的真谛。
59、南怀瑾先生继续解释说:“所谓自然不是盲目,刚才再三强调,自然非常有规则,一步不能违反。所以魏伯阳真人在《参同契》里告诉我们,道家修炼神仙之道,如科条之不可违。等于法律、科学的定律没有办法违反一样。”(参看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60、上述第一句,是结合上面所说的最好的君王,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差点的君王,民众会接近他称赞他;再差一些的君王,民众会畏惧他;而更差的君王,民众会蔑视他,君王诚信不足,民众不会相信他,所以,最好的君王非常悠闲,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会说他是通情达理,顺其自然。这“自然”是指顺其自然之意。
61、《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6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以及“自知之明,慎终如始”等等。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言警句,其实都是出自老子之口。从公元前的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被称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像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其中我国的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
63、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64、 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65、显然,上述四句话中,除了第二句的“自然”用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之义外,其它三句,其含义皆是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自然”一词的主要含义。
66、道法自然,是主张无为而治,任何事都要懂得中庸之道,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好了。
67、所以,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各种版本都表明“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
68、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69、(同一太极在南山分校)西安市长安北路8号省体育场东门北侧50米陕西省高速大厦20楼(南电梯直达)
70、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71、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