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4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哪个朝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哪个朝代
1、——话说欢愉夜短,寂寞更长。春宵一刻值千金。当你美人在抱,云里雾里,欲仙欲死,浓情蜜意,缠绵不尽时,你会喜欢明天吗?不会!正相反,你会非常憎恨鸡叫,你会希望夜变得很长很长,恨不得一年365天全都是黑夜!
2、南明小朝廷形成后,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并针对南明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然而明朝天命所不归,在其准备启程往赴南京之时,南明又被清兵所灭,此时江南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投笔从戎,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的战斗中,终阻挡不了清八旗精锐,江南之地一再陷落;无奈回老家昆山,与友守城拒敌,城破两个弟弟被杀,生母手臂被砍断,嗣母绝食殉国;后因家仆之罪被捕入狱,又引出了一段“钱谦益白书收徒”的文坛异闻,体现了顾炎武光明磊落之胸怀。
3、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5、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6、所以亡国是政权更替,亡天下是什么,是人民要完蛋了,文化要完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哪个朝代)。
7、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在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时期,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与个体谋发展、寻幸福的人生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国家的发展强盛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时代机会。
8、《老年文摘》分为标准版和大字版,内容一样。
9、“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一般认为,清人修书毁史,大肆篡改前朝典籍,焚毁无数文献,有“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之说。
10、打杀长鸣鸡,弹却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12、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3、其实,这八个字是梁启超总结的,当然这个思想的确是顾炎武的,顾炎武生活在明末,距今大概有300多年了,说起他的学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亡国与亡天下。
14、明崇祯十七年,朱明王朝正处在岌岌可危之地,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月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煤山吊死。一时朝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更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一怒为红颜与清兵开战,五月清兵占领京师,后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兵中原。于是大好河山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战乱之苦。
15、(其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
16、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17、如果一味地厚古薄今,搞祖宗崇拜,认为祖宗永远是正确的、完美的,现在的一切都不如祖宗高明,显然是罔顾事实,极其荒谬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不会越滚越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楚。
18、关于顾炎武其人,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启音韵训诂之学,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整个清初的训诂考证的学潮,就是顾炎武开启的,可见其学识和影响。而对于满清异族的反抗,也是伴随他一生的。
19、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20、《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21、曹植虽为一个文士,却心怀建功立业的志向。这首诗塑造边塞游侠奋不顾身、不畏牺牲的卫国精神。
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学生时代写作文,这句话出镜率不是一般地高,而是相当相当高。
23、刘邦起兵反秦,最后建立西汉王朝,当国家平定之后,他却有着深深的忧虑: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刘邦期待着有志之士来保疆卫土,实现国家永远的安定。
2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25、也就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针对的是内外侵略。前者针对的是中华的文化,针对的是民族;换一句话说针对的便是“异族入侵”,如在汉族人正统的明朝,清军八旗入侵就是汉民族的生存危机;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肉食者”还是草民。
26、对于人才来说,他们一讲个人能力的施展,二讲百姓疾苦。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奇才会主动选择压榨百姓的暴君,他们往往会逃离暴君的魔爪。因此想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禁锢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天下自古以来都是有德者居之,当你没有德行又如何代表天下呢?
27、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孔子却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天下有道,百姓就不要去议论国家的事了。一个说:天下不管有道无道,我们都有责任。一个说:天下有道的时候连议论都不必了。请问:矛盾吗?
28、提醒一下各位,历史上不乏那些借着“亡天下”之名,发动无辜民众,以图“保其国”的案例……
29、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30、在魏文侯时期,重用李悝、西门豹等干吏,然后整个魏国物阜民丰,这种物阜民丰背后是百姓对于未来可期的表现。而当人才来到魏国以后,他们从这些百姓的状态看到了魏国的未来。因此当时有很多其他诸侯国的人才来到魏国,他们为魏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1、讲座主题:2016高考新政策下如何百日冲刺得高分逆转
32、一个王朝往往是在没落时期大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他们心虚,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引发的结果。你想想,当你苛捐杂税对待天下臣民,然后通过各种权术愚弄他们,他们早就对你恨之入骨了。而你没落时妄图用这句话将王朝的命运捆绑在民族上,可能吗?
33、“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