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1句论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

1、有的人就公开承认错误,大家也没太当回事,基本就原谅了。

2、细读这句话,孔子其实并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不愿多言,还是要弟子多关注“人”的事情、“生”等此岸世界的事情。

3、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句子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跟夏天的虫子讨论冰雪,因为它们从来没见过冬天;你不可能跟井里的青蛙讨论大海,因为它们从来没出过那口井。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别人没有见识。

4、②已:罢黜的意思。③崔子弑齐君:崔子,齐大夫崔杼。弑(sh@试),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5、北岸精彩演绎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作者:晏殊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视听)北岸老师诵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视频:雪荷

8、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9、北岸老师精彩讲解最美纳兰词《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10、蜀汉时,先主刘备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武侯,并以国运托付之。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可以寄百里之命”。

11、  但是我在读朱熹的这一段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地方是有石破天惊这样一个思想的时刻。我认为朱熹写的这一段话,其本身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一种意义。它的意义在哪里呢?朱熹写这一段话背后的根据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在哪里呢?我认为朱熹写这一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我现在代圣人立言,我之所以能够给圣人代言,是因为圣人讲话一定要符合事物的道理,即是圣人复出,他看到我写的这一段话符合事物的道理,他也没得说。所以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并不因为他是圣人,是因为他所说的话、做的事情、想的问题符合一个事物的道理。大家能不能体会到我讲的这段话?这段话里面有一个悄悄地重心的位移:原来是圣人为重心,现在是道理为重心,事理为重心了。当出现这样一个位移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一种石破天惊?所以我认为在朱熹笔下,圣人死了,圣人终结了,进而一个经学的时代也终结了,一个经学的知识系统也坍塌了,它迎来的是一个新的知识时代,一个理学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世界再也不要听圣人的话了。譬如说,就像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回家跟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会说:“我老师是这么说的。”所以老师就是圣人,因为是老师说的所以我才听老师说的呀。但是当你到了高中之后变成青年人了,“老师说的”有没有道理啊?老师不重要了,老师就被道理所取代了。所以为什么亚里斯多德说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啊?老师跟真理之间变成对立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老师那是多么高的尊崇啊,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颜渊、子贡,他们对孔子多么的尊崇啊,但是到了朱熹这个地方,他们就不一样了,圣人跌落了,圣人消殒在历史之中,消殒在事理之中了。所以,事理成了第一位的。我认为这是思想最撼天动地的历史性的时刻。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今天我们也可以说思想的范型开始转换了,风头变了。所以朱熹之后,思想世界再不会说是哪个人说的,他要看你说的有没有内在的道理,要看事理是不是这样的。有理,那我就听从;没理,那我不管是谁说的,圣人说的,也没有用。因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所说所做符合事物的道理。这样一来我就觉得朱熹在《格物补传》的书写之中完成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转折。所以我可以说在这个地方我能听得见思想的滚滚雷声。但是问题是当下的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者们一般对朱熹注“四书”,当然也包括《论语》,基本上都采取一种批判性的态度,他们的批判态度认为理学家们把自己的概念、范畴机械的套在“四书”,套在《论语》之上,用“理”这样一些观念来解释《论语》,这样的话可能他们认为是没有合法性的。但是,我通过仔细地来反思《论语》,反思“四书”,我就想到我认为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人文世界的理解,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所看到的那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他们当然没有用“理”这样一种说法来说,他们不管是天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关系、政治的关系,等等,这些人文世界中的具体的构成要素,他们所看到的是一种用直观所把握到的,他们是通过对古典的文献、经典的研究所生发出的一种理解,完成了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所谓的“轴心时代”。

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15、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6、大意: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17、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18、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9、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1、北岸老师精彩讲解最美纳兰词《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

22、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23、解读:这是《论语》里最早感动我的句子之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真正的修行人都是不在意物质条件的。人性之所以有恶的一面,常常是因为物质等欲望过多。要恢复人的“赤子之心”,首先要放下太多物欲。人能吃多少?一顿给你十碗饭你能吃下吗?一晚上给你十张床你能睡下吗?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良好的品德、成熟的心智、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直接给孩子讲道理或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告诉孩子什么是为人处世之道。

26、①为(w8i 畏):帮助;赞成。卫君:指卫出公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于灵公,被驱逐出逃于晋国。灵公死后,辄立为国君。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其子争夺君位。蒯辄拒不让位,演成父子争国的局面,同伯夷、叔齐兄弟互相推让的行为恰成对照。时孔子适在卫,故冉求有“老师会不会帮助卫君”的疑问②怨:犹悔也。③求仁而得仁:谓追求仁的理想而得之,虽遭困穷而无悔。

27、解读:这句话极其有名。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得,这句话曾被一名战功赫赫的元帅写成条幅挂在家里。这名元帅出事以后,孔子也因为这句话被连带着一起批判。

28、出自《论语·公冶长》,《论语·公冶长》是论语第五篇的内容,这一篇主要是仁德为线,孔子对他的各个弟子,进行了一番点评。还突出的讲了孔子比较讨厌巧言令色,花言巧语的人。

29、夫子而问知④,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⑤!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⑥,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⑦,选于众,举伊尹⑧,不仁者远矣。”(《颜渊篇第第二十二章》)

30、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32、  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之下,朱熹他通过注《论语》或者注“四书”来诠释经典。我们今天主要从这个角度来领会朱熹是怎么来注《论语》的。就像我先前讲到的,今天早上我将朱熹的《论语集注》里面点到“理”这个词的地方数了一遍,注释中总共有49次“理”,《论语》正文是没有“理”的,朱熹的注中有49次,所以我就回到原点来讲一下朱熹怎么用“理”这样一个观念来注释《论语》,或者说他怎么从《论语》里面阐发出一个思想范式出来。在朱熹的笔下《论语》当然是一个经典,“四书”都是一个个经典,但是大家如果读《四书集注》,尤其是读《论语集注》的话,前面有一些序说和读《论语》《孟子》的一些观点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在这里也可以读一下。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引用了程子的观点,当然不知道是程颐还是程颢,不清楚。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这有几层境界啊?有四层境界,第一层境界就是一点感觉也没有,读了等于没读,全然无事。第二种是读了得到一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了这一两句觉得挺好,对不对?这是一两句。还有读了之后“好之者”。上一次我讲到博尔赫斯,他不主张读新书,就主张读老书,他主张重读。当然我觉得这个重读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读完一本书就扔掉,只追求读书多。所以不要给自己定目标,一个星期要读一本,不要这样定,这样不好,你读书就要随着自己的性子去读。读了之后全然无事,要反思一下,我为什么全然无事呀。读了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要反思一下自己,哦,原来和自己的性情不对,或者自己经验未到,或注意力不集中。那如果读了一两句也不错呀,你读了一两句觉得好的话,你就把它写在书上面,把它写在后面也可以啊。你看,我就经常觉得你们写的一两句很好,我就把它写在后面,把它写在空白处。你看上一次,那个欧阳辉煌他说的一两句话就非常好,我这次准备放到大家整理出来的文字里头,让欧阳辉煌知道他在群里讲的一句话被历史抓住了。他说:辈分无所谓的,人与人之间那份内心的尊重才重要。你们的魏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情怀比理性更重要,因为逻辑是建立在片面前提上的推理,即使经由正确的逻辑推导,结论也不正确。因此,情怀是一种更高的理性,也是一种更高的人性,魏老师能带你们走向更高的理性和更高的人性。我还记得远华还讲过情怀跟情感是什么关系对不对?这段话写得很好,下面他还有一段话也写得很好。他说:我没有在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理性”的概念。我想说的是,理性更和逻辑相关,但真正的人性沉淀在情怀里,而情怀是超越理性的。哲学的进步和根基在于“回返理性之源”的人性,建立更高远的理性、情怀和人性。理性、情怀和人性都是共同进步的!写得多么好呀!我马上就把它抄在书的这里。准备这一次把它放在我们的稿子里头,一方面他这个文字写得很好,另外一方面也要让他知道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光,这道光不断地散播,这样,黑暗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光亮。就像歌德在死之前说的,再来点光,再来点光。所以得一两句,喜欢了也很好啊,赶快把它写下来,不要追求数量,年轻的时候最喜欢追求数量,我又读了一本书,我又读了一本书,那有什么用啊?其实可能一辈子就读一本书,就够了。你还说一个星期读一本呀对不对?其实我这个说法,大家不要机械地去理解。其实就是有一本书呀,它就可以包含整个世界,就可以解释整个的人生与世界。另外的话,我们怎么可能不读其他的书呢?我们可以说我们读了这一本书,所有其它的书都是围绕着这本书在转,都是为了理解其中的文句,或者说,这本书就是我的整个人生,真正把人和书融为一体。就像《论语》里面讲的:“人不外道,道不外人。”人和道就合为一体了,对不对?所以我们最终就是要涵养我们自己的人生境界。我们的人生境界在读书中要不断地来展开。其实最后我们就都不要书了,我们要书干嘛,就像我们可能会达到慧能的境界,干脆我们不认识字了。

33、有一些典故亦或是诗句,常人都非常熟悉,但要说出其来历或者寓意,又会难倒大多数人。所以,特意挑选了八句流传很广话,与诸君分享。这八句看似是骂人话,实则却不是。甚至有些是被大众曲解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4、北岸老师诵《午夜的宁静开始降临》作者:佩索阿

35、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36、解释: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37、(文字整理:许天熙、熊辉、李笑雪、李恒、袁自力、张梦源、黄莹、叶秋滟、冯兰琦、杨梦阳、向秦、罗丹、高铭泽;字音校对:岳文可、高铭泽;全面校核:张树成)

3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自《论语·述而篇》

4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