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6句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这些内心深处隐藏至深的错知错见、偏知偏见,被不明和贪欲所豢养、被小我所控制。正是这些不当知见,导致我们走上了人生歧途。
2、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3、按王阳明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孝亲、敬兄的意识,那么“兄”和“父母”对他而言就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体,而非具有伦理意义的对象。只有真正具备了伦理意识,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之道德之“心”,相关的对象才会呈现出伦理的意义。
4、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 挺立道德主体。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它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他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反抗当下社会拜金主义、权力崇拜、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6、毛泽东将王阳明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更是称其为自己的“传教之人”,他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
7、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8、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影响、一些不好习气的浸染,使心蒙尘。比如,在他人影响下,我们可能会把“有钱就有一切”“婚姻就是交易”“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等错知错见种进心中。(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9、因而,任何时刻,我们都是处于知行合一的实践之中:我们内心深处不认同的信念,在行动上就行不出来;我们内心深处存在错知错见,所以才导致了错误行为。
10、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包括在座的,在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我们对它的体认体悟理解是有偏差的,不是真正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但理性、自由、权利、法制、个人的尊严,这已经完全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中。大家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些价值。提出“致良知”,我们需要接受的考验,我们如何定位?我们和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和理性的关系是什么,和人权的关系是什么,和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和个人尊严的关系是什么。
11、追根溯源,上古时代,尧舜禹三位圣贤口口相授的便是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
1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要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知行合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13、 事上磨_在生活中、工作中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您会发现您的未来不是梦。
14、 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15、五种入流之心,呈现五种相应之道,妙用五种相应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等多种德,成就五种相应之事。
16、后来青蛙认识了老虎。在山脚下,它陪老虎玩了一段时间。直到老虎说:我要回到山上了,我是山头的首领,我不能不在。但是,青蛙不知道什么是山头,也不知道什么叫“占山为王”,更不明白作为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应有的担当。
17、●回复:p4 →PIS整体案例(食品/保健品)
18、 通过今天李老师一天的精彩授课,对人,对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一切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内发,得先有想法,再有行动;第二:致良知。人是有良知的,我们要把良知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定盘针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利他的准则去做事、做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可以是圣人;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体的,行随知变,要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其思想开始,思想是财富的源泉;所以,管理,一定要注意人本管理,努力的帮助人成为人;让人端正心态去做事,也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9、因而终其一生,我们需要不断建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心如明镜,让自己的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才能以健全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实现真正的成功。
20、 阴阳心学,精神的食粮。听了老师的授课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有了新的感悟,做为邮政人,要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将责任与感悟活学活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让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得到验证,让聊城邮政腾飞有了保证!
21、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22、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23、 老师讲:知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如果你是青蛙,井口大的知识,你就把行动做到极致。如果你是骏马,你就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纵横驰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24、更多了解行若策划,访问:www.sinobd.com
25、循理为善,从欲为恶。通过我们自己是否动心、动气,就知道我们的判断之中是否掺杂了个人私意。当我们内心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一私人欲之杂的时候,则是圣贤的境界了。
26、先以说谎为例。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27、圣人之心,如明镜一般,没有不明和贪欲,依良知而行。常人的心如昏镜,“斑垢驳杂”,有太多的不明和贪欲,需“痛加刮磨一番”,才可达至良知。
28、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29、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30、每时每刻都在良知指引下循理而行,做正确的行动,人一生都致良知,则一辈子都在做正确的事,即稻盛和夫所立之命题:作为人,何谓正确?致良知可以立命,成人达己,建功德,立事功!阳明心学方法论:
31、“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32、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
33、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34、《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35、到了近代,蒋介石更是痴迷阳明心学,不仅自己研读,还让自己的儿子研读,更是把台湾的草山命名为“阳明山”。而毛泽东自青年开始,就视王阳明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一生践行,获益匪浅。
36、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复其本体的过程。
37、●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38、“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39、 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同的权利大家认为是不可丧失的,所以责任和权力这个中间是?,只有礼没有法,只讲人治不讲法治,我们的社会没法维持下来。同时,假如我们过分地强调和谐而放弃了个人尊严,甚至对社会提出批判(的权利),那是不行的。所以我最后只讲一点,就是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天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恻隐之情,这些所有的价值在良知之中,他都是良知所照到的光芒,良知是光是热,它的光芒照射的中又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又深层的自我反思的,谢谢。
40、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41、因而,一颗圣人之心,即是纯乎天理之心,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
42、一位母亲资助了两个孤儿,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而觉得可怜,你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爱,想不想要?”孩子说想要。
43、 音频后期| 靖凯 图片 |白喆 排版 | 诗旸
44、但是,良知人人具备。我们都可以听到内心深处的良知声音。
45、这就是“知难行易”——获取真知的过程比较难,然而一旦内心深刻认知了本质,行动起来并不难。
46、错知则错行,浅知则浅行,深知则深行,正知则正行。
47、一个小小的蜉蝣(水上飞虫),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很欢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
48、“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
49、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又指形成人物之别的内在因素。
50、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51、王阳明曾与他的学生以山中之花为例,对上述思想做过讨论。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这里的花之开、花之落,固然与人之心并没有依存关系,但是,花所隐含的审美意义,它所具有的鲜亮、美丽的特点,却是相对于人而呈现的。在人之外,这种审美意义便不复存在。
52、阳明先生讲,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与大家一口说尽。只担心后世学子听着容易,只将其当作口头禅、当作光景而已,辜负了良知的本意。
53、“‘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54、在这个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直在提速,在追求,在赶超,我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慢下来,可以细细品味继续追寻的方向,知道最终的目标,有时候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阳明心学提供了经世致用的学问。
55、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56、“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
57、王阳明曾提出“心外无物”之说,这一观念同样并非否定万物的存在,而是强调世界的意义因人而呈现。引申而言,在人及人的意识之外,世界的意义隐而不显,对人具有意义的世界,也就是与人发生关联、并为意识之光所照耀的世界。
58、 做管理要以人为本,精通人性。承认天生自利心,承认一生无明状,承诺终生致良知。成就他人,帮助他人。
59、在心上持之以恒地用功,自己的格局与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事业和家庭就会拥有一个崭新的、倍增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60、 这个自我,因为是开放的,而且是多元的,所以他必须和所有其他的自我,就是人类的全体能够有沟通的可能和交互影响的可能,阳明特殊的理念跟中国文化有关系,这种根源性本身是一个源头活水,它一定要流动,一定要发展,否则这个根源性就闭塞了,就枯竭了。既然他是要发展的,他的本身要碰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他有它的主体性,有他根本的基本价值,但是碰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他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回应,而这个回应的过程使他能够逐渐扩大。这中间碰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考验,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是不仅有开放性,还有多元性,面对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和佛教完全不同的人,我们能不能互相沟通?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这个原因是阳明学体现的是精神性的人文主义。你越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比如关怀地球,关怀其他的人,关怀这个世界,你越有精神性的诉求,你所信仰的不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肯定走向更深层。一个有人文精神素养的基督徒,一个有人文精神素养伊斯兰教徒、佛教徒,他必须是关爱地球的,必须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必须要超越狭隘的个人中心,族群的中心,语言的中心。他这个开放和多元事实上就是人类文明现在必须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识。我越是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我越可以做一个好的佛教徒,人间佛教,好的基督教徒,好的伊斯兰教徒。
61、阳明先生说,天地之间的花草,本无善恶。但我们如果喜欢观花,讨厌杂草,就会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必要除草而后快。如果喜欢草,则认为草是善的,非要留着窗前的草。这样去判断善恶,已经掺杂了个人的私意和好恶,所以不够公正。
62、后来,徒弟徐爱问阳明先生:“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63、阳明先生对徐爱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意思是,你有了这样一颗良知纯粹的心,就可以践行“孝顺、忠诚、诚信、仁爱”之理了!
64、责编|海平老师 审校 | 文平 朗诵 | 宋凯强
65、知行合于良知,超越一切荣辱得失,从此阳明先生的内心深处生起了无穷的力量。37岁龙场悟道以后,阳明先生依良知而行,开启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66、 我想最大的挑战,因为长期大家总是把阳明作为主观唯心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提法了,但主观主义非常强,总是觉得阳明要提出“致良知”,这是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知行合一”,知本身就是一种转化的行为,因此他也是自我原足,所以非常突出个体。这里牵扯到阳明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67、 涵养官德。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加强d员干部修养、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8、圣贤体证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穿越千百年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明白和体证,边行动边体证,让生命垂直攀登!
69、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70、不仅深山中的花如此,而且社会领域中的对象也是这样。社会以人为基本的构成,人首先是一种有生命的生物体,在自然(缺乏伦理或者政治意识)的视域中,人相应地也先表现为一种自然意义上的生物体。
71、心即理,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首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72、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生俱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面对自己的错误与过恶,非常痛苦,这是你的是非之心在起作用。
73、的确如此,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亲身实践而来的真理。我们若把经典当成文字,不在自己身上切实用功,则多学无益。
74、 虽然,到今天为止,才接触,应该说是第一次接触阳明心学,但是,今天的心灵确实是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以上各位领导、同仁、同学的分享,可以得出一个真理:阳明心学就是阳明心学,不是她不存在,而是自己接触、感知的稍微有些晚而已,已经感知,就深深地被这门学科所打动,所折服。
75、知行合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76、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阳明先生应邀作序,写下《象山文集序》。这篇经典文章,之于心学,可谓正本清源。
77、在哲学的层面,阳明心学的特点首先表现为以心立说或以心为体。
78、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老师将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知行合一”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教会我们工作生活中要用心做事、把良知贯彻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达到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效果(即知行合一)。今后将把本次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工作中去,用思想指导行动,通过无私的奉献,冷静的思考,打破旧的观念束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79、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念头、语言、意识、身行合于良知,合于天理。
80、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1、 做的不到位,源于知的不到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指导支局落实好。
82、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之心,则呈现君子之道,就妙用广博的仁爱、深远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巨大的能量等等君子之德,则成就君子之事。
83、阳明学兴起之前,“心学”主要是指以濂洛关闽为代表的新儒学,特别是指程朱一派的学术传统,偶尔也用来指称陆九渊一派的学术。
84、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85、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6、阴阳心学------精神食粮!今天听了老师的一天的课,深深为他的用心、用情授课所感动!思想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思想的变现!心乱则无思,心静则致远!老师还教给我们阳明心学真人的责任-----立高志、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此心光明,万事可成!以人为本,打破等级,人人平等,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天使,带好队伍,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用心用情把邮政的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获得客户的感知和认同!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87、 假如我们突出自由,但是不重视公正,不重视正义,不重视对错,不重视是非,我们会为某一部分人创造更多的利益,世界的不公平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如果凸出权力的观念,不注重责任,那么我们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个人各方面我们失职了。假如我们的法制之外,不推动礼让之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制会变得非常严苛,如果只是突出个人主义个人尊严,而不注重社会和谐这个社会就没办法存活下去。反过来我们不可能把恻隐之情当做是非理性的,他必须有理性的一面。其实他真正的价值,是在感性、知性、理性之上,还有一个悟性,他又是感性又是悟性,所以恻隐绝不是跟理性背道而驰的。正义是不干扰人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人的尊严,王阳明讲的是个人充分的自由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成为人类所有人可以发展的一个先决的条件。假如没有权利的观念只有责任的观念,常常一个人会被权威所宰治,而丧失自我做主宰的权利。
88、阳明之世学界已连言陆王,而将陆王统称为心学者,似始于清初理学家汤斌。
89、第一句话,阳明先生便开宗明义:“圣人之学,心学也。”
90、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91、 明亡以后,阳明心学受到打压,但被誉为“同治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一生都崇拜阳明、效法阳明。近代以来,孙中山、蒋介石、杨昌济、毛泽东等都十分强调阳明心学。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就包含有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蒋介石特意把台北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导师、后来的岳父杨昌济也是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忠实信徒,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认真阅读了《王阳明全集》,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大致就是按照阳明心学的路子阐述的。
92、“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93、有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能人之心,则呈现能人之道,就妙用深厚的仁爱、圆融的智慧、豁达的胸怀和强大的能量等等能人之德,则成就能人之事。
94、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95、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