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3句韩非子寓言故事集100


韩非子寓言故事集100

1、(故事)一曰:田鲔教其子田章曰:“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

2、(故事)救火者,令吏挈壶瓮而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棰指麾而趣使人,则制万夫。

3、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文学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刘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为张良,为政颇有知人之明。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文与宋濂齐名,诗与高启并称。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有《诚意伯文集》。

4、找出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想想他们为何成功又或者为何犯错,从中你学到了什么?(韩非子寓言故事集100)。

5、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已经变得很薄弱,无力抵抗周围列强。他出于爱国心,曾经屡次上书韩国的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最重要的任务,以便能在这样的乱世里继续生存下去。但是国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6、(故事)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韩非子寓言故事集100)。

7、(故事)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

8、(故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也,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

9、小结:抓住寓言开头或者结尾,是理解寓意的一种方法。

10、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1011

11、▶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就是专注于自己的最好表现。克服四处攀比的劲头,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12、哪一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你说说原因,再写一篇读后感。

13、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4、(社会治理也应和自然运动一样遵循规律,自然中有杀,所以社会治理中也应该有杀。)

15、(故事)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16、读一读《狐假虎威》最后一句话:老虎不知道那些野兽是害怕它自己而跑开,还以为真是害怕狐狸呢。

17、▶ 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             南辕北辙

19、(故事)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之?”

20、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

21、(故事)延陵卓子乘苍龙、挑文之乘,钩饰在前,错在后。马欲进则钩饰禁之,欲退则错贯之,马因旁出。造父过而为之泣涕,曰:“古之治人亦然矣。夫赏所以劝之,而毁存焉;罚所以禁之,而誉加焉。民中立而不知所由,此亦圣人之所为泣也。”

22、(大多数臣子都会觊觎权力,君主要时时警惕,处处设防。)

23、卫国有个人,在嫁女儿的时候说:“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机会悄悄积攒私房钱。因为做人家的媳妇,被婆家休弃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头到老的,算是侥幸得见的了。”

24、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25、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围墙冲毁了一段。他儿子说道:“爸爸!快修好这堵墙,不然小偷会从这缺口进来。”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当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财物。

26、(故事)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27、(故事)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裤。”

28、(在共同利益受损时,原来集体内部的矛盾可能会放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29、   公孙仪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只要我的相位一免,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若是不收别人的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还随时可以买来吃。”

30、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齐国上下竟相效仿,都以穿紫衣为荣。所以,当时紫色布料的价格,是素色的五倍以上。

31、(故事)椎锻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矫不直也。

32、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33、(教育儿童要言传身教,要诚信教育,这是正确的。所以说儒家在政治上不行,但在教育上、在自我修养的提高上是很有可取的地方的。孔子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34、  赵简主出税者,吏请轻重,简主曰:“勿轻勿重。重则利入于上,若轻则利归于民,吏无私利而正矣。”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35、(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是人性,利益。)

36、(故事)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37、第三类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具有讽刺性的。其中有些是针对时政,痛斥恶俗陋习的,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强取人衣》、《高昕嗜杀》揭示出世上恶人的巧取豪夺和极端残忍;《更渡一遭》、《猫祝鼠寿》嘲讽了伪善者的虚情假意;《争雁》斥责了那种崇尚空谈,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辩的风气;《黠揉媚虎》、《山魅漆镜》指明了喜欢逢承、厌恶批评都会自食恶果;《迂儒救火》、《傅显》表现出拘守封建礼教的迂腐可笑。

38、(抓住主干,纲举目张,君主要治吏不治民,中央集权,分级管理。)

39、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1 

40、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6 

41、例如人们熟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绝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浅显的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心一意地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再次出现,结果必然毫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表面似乎看不出什么寓意,如宋濂《燕书》中的“成阳肭”(见本书《迂儒救火》),讽刺那种事到紧急关头,还一味讲究客套、讲究排场的书呆子作风。但是,只要稍加思索就会感到,其中还是有更普遍更深刻的含义。所以说,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故事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它大都是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以此喻彼,以浅喻深,以近喻远,以小喻大,以古喻今。

42、还有就是讳疾忌医,讲的是蔡桓侯与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能防微杜渐,在蔡桓侯还未病入膏肓时就提和他讲他的病需要及早治疗,可是蔡桓侯却不以为意,甚至讽刺扁鹊。直到后来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才找扁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