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0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子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子书
1、这才是昆德拉想要传达的哲学,轻在于人生的历史虚无,是无聊,是流俗,最后集于媚俗。一言弊之,轻,便在于毫无价值。而重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回路,责任即是意义,人生如果失去信念会变得很轻,被风吹起也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2、人最软弱的地方,是舍不得。舍不得一段不再精采的感情,舍不得一份虚荣,舍不得掌声。我们永远以为最好的日子是会很长很长的,不必那么快离开。就在我们心软和缺乏勇气的时候,最好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了。
3、个体性的丧失的确是场噩梦。通过作者对一大堆毫无特点,绝对相似的裸体人物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集中营里赤身裸体排队受难的弱小民族;想到战战兢兢磕头如捣米的封建臣民;想到狂热崇拜元首高喊口号的昏暗时代。历史上,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子书)。
4、“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乐章”。
5、萨比那选择了生命之轻,她选择了背叛一切,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看作一生中最大的敌人。
6、☆《小说的艺术》是昆德拉作为小说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藉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
7、再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8、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特蕾莎的噩梦,其中有目睹托马斯与萨比娜亲热的噩梦、猫挠皮肤的噩梦、游泳池受威胁的噩梦、躺在棺材里的噩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子书)。
9、越往西,就离她的出生地——波西米亚越远。她不愿死后被困在棺材里埋葬于美国的土地下,因而立了一份遗嘱,死后火化并抛洒骨灰。“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重之征兆,她却想死于轻之征兆”,死得比空气还轻。
10、你走了,送你一束鲜花,那花是我的微笑,那绿叶是我常青的思恋
11、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态度是,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他从没有责备过特蕾莎,也没有和特蕾莎争吵过。在第七章第七节中,特蕾莎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是自己的痛苦和软弱迫使托马斯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
12、愿你早日学会逢场作戏,愿你早点习惯物是人非,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和天真的你一样容易动真情。
13、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14、说实话,这本书的确很难写,不仅仅它是捷克的代表作,或者是世界文学性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通过男女之性爱来揭穿政治的动乱性。难以理解又难以下笔。
15、特蕾莎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她无法理解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的乐趣。她是那种,不断对自己说“takeiteasy,takeiteasy”,但始终无法easy的女人。她想分担托马斯的负担,却成为了他的重担。她无法忍受托马斯对于生命的轻视(以及他头发里残留的女人下体的气味),更无法忍受自己带给他的沉重,于是选择了离开。
16、和他不幸的遭遇都告诉了女孩子,然而这个女孩并没有感到同情,而是欣然接受他的一切,并喜欢上了这个男孩想给他一个家,有
17、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为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1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19、我觉得每个处于二十多岁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就我而言,我二十岁的时候,大多数时间我都在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以及就一个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
20、我不是在总结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因为不了解故事结局我是做不来的,所以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网络去解决。但是如果你们对这本书稍微有那么点兴趣却没有读过的话,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读一读。
21、“萍”即使是已经落脚在了上海还同样是辗转于各处的房屋寻找住所。
2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72OkVE_wUNEqc6Vi5b5Bw提取码:ipuf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3、以上几点第一点是我感受特别深的!同时也感觉是作者成功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
24、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是爱人。
25、这两个梦境共同的恐怖之处在于个体性的丧失。当肉体混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肉体中时,人体原有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完全看不到;当声音混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喧闹中时,再独具一格的真理也无法传入人耳;当人存在于一个完全同化、物化了的社会中时,人的尊严和能动性消失殆尽。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因为没有区别而兴高采烈,甚至死亡也只是使大家绝对相似。特蕾莎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羞耻心,这羞耻心是道屏障,是维护自己私密性和独特性的最后一道屏障。托马斯的出轨使她烦恼,因为她想表明自己是独一无不可替代的,但却混淆在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之中。特蕾莎最害怕的东西是个体性的丧失。
26、生命对于托马斯而言,是轻飘飘的,只发生一次的,无足轻重的,因而他追求的也是不用负责任的,放荡的,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他和不同的女人睡觉,但从不在女人家里过夜,也绝不会让女人在自己家里留宿。他发生过关系的女人多到自己都不记得,不记得数字,不记得长相,不记得他们发生关系的场所,只记得每个女人身体的和性反应的细节。他把这些细节看作女人区别于女人的本质。
27、普遍压迫妇女和女孩。作者让读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经济的限制,这往往限制了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然而,书中还包括鼓舞人心的故事,妇女争取了机会,继续寻找组织,致力于改善其他妇女的生活。
2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或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字面上来讲是令人迷惑的,这也许是我一直没能鼓起勇气也好,下定决心也好,去翻开这本书的原因。为什么“轻”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为什么会是轻的?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领悟?彼时,年少的我自认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慢慢的,我发现,答案似乎一直潜藏在生活的轨迹里,藏在那些不易察觉的生命的“褶皱”里。
29、是的,小亚历克斯很难将这些同未来联系起来,因为他对超级暴力的狂热,时不时的进看守所,但是他的转变是不可抗拒的。有些人还发现这本书的语言有点偏差,因为使用的俚语,一种俄罗斯,英语和其他组成的词的混合。
30、这种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可以解释很多东西,绝对认同事业的人,破产或失去工作后可能走向自杀;绝对认同权利和升学率的校长,随意缩减学生们的放假时间;绝对认可麻辣烫的人,你把他的那份吃了他就活不下去。我们回到正题,为什么昆德拉如此反对媚俗:你如此认同被灌输到你脑子里的那些价值观,那么你自己的思考在哪里呢?
31、不可能在一起,他觉得如果做朋友根本没必要每天这样继续下去,后来男孩对女孩说了很多话还有一段话
32、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生命之轻”的一部分。当这种“生命之轻”达到极致,我们的必然只不过是一系列偶然,生命的轨迹被虚无替代,这岂能承受?这就是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3、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你知道我好担心,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对你深深地凝瞬;我好难过却不肯说出口。
34、这本儿童读物看起来很简单易懂,但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却是超越年龄的。将这本书推荐给二十多岁的人看起来是有点奇怪,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歌颂探索,摒弃狭隘主义,强调建立真正的联系,以及寻求生命中难耐的孤独。
35、所以,梦里也知身是客。我们是自然的寄居者,我们是宇宙的过客,人类的感情归根结底,是那样无足轻重地虚无缥缈。
36、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惦念,是缘分;有一个人惦念自己,是幸福。
37、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38、Es muss sein出自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即F大调第16首弦乐四重奏,序奏以“非如此不可”的动机抑郁地展开,但主部转为快板,F大调,气氛转为明朗,以“非如此不可”的第一主题开始。第二主题是嘲笑般的,尾奏反复强调“非如此不可”的动机。贝多芬给我们留下的观点是,“人的伟大在于它扛起命运”,他庄严肃穆的四重奏是对重的崇敬: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39、特蕾莎从小就在“灵与肉”的夹缝中挣扎,她是小镇上唯一读书和听贝多芬的女孩,她厌恶自己的母亲,渴望自己的“灵魂”,她热爱和尊重一切“灵魂”,哪怕一只狗、一只猪、一只乌鸦的,就像1889年的尼采,抱住被马夫鞭打的马,大声痛哭,他从此与人类决裂。米兰·昆德拉认为,尼采是在为200多年前的笛卡尔对着所有的非人类的灵魂道歉。(笛卡尔否认动物有灵魂,称所有的动物为“动物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