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2句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1、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1)提问:孔子在这一章中表现的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4、《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6、(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7、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8、(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9、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0、(1)答案:用堆土为山、填平洼地作比喻,意在说明学习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并将两种选择进行对比,说明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11、(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12、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13、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4、早上知道了仁道(被实行),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
15、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6、(2)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的最好做法是行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17、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做事方面机敏还在说话方面谨慎。于,在。而,并列连词,相当于“又”“还”。
1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0、试译: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2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22、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3、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2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学也已。”
25、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2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1)答案:这一章表明孔子注重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提升道德修养。见到贤人,要反省自己自己是否还有不足之外,要向贤人学习以完善道德修养: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一样的过错,从而改正。
28、(1)提问:这一章表达了孔子思想中的什么道理?
29、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30、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31、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