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1句曾国藩家训全文原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原文

1、Facebook网址:www.facebook.com/eastwest100

2、  长孙皇后喜好读书,颇有见地,言行举动,特别留意将公益摆在首要位置。一次,太宗罢朝回宫,对魏征屡屡犯颜直谏非常恼怒,愤恨地说:“必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明原委,马上更换朝服,神态恭敬地站立庭上。太宗大惑不解,惊问缘故,皇后说:“君主圣明方会有骨鲠之臣,岂敢不施贺礼。”太宗恍然大悟,遂转怒为喜。长孙皇后地位显赫,但从不假公济私,多次阻止太宗用其亲属担任要职。长孙皇后自己生活俭朴,并常以之来教育晚辈,她曾对太子说:“为太子,患有无德操功名,岂患家中缺少用具!”长孙皇后对普通佣人也关怀备至。有时,太宗无理谴责宫人,皇后便站出来为他们伸冤,使宫内刑无枉滥。皇后依凭高尚的品德赢得大家一致爱戴。皇后为照顾太宗安心朝政,操劳过度,身染重病,但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叮嘱太宗去奢任贤,勿宠外戚,简办丧事。   

3、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4、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5、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6、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此绵绵者,由动以之静也。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由静之动,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终始往来,一敬贯之。   

7、  凡是子女孝顺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没有档次,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之人都鄙弃他,从而给父母带来了羞辱,这样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并常常探视父母,也称不上是孝。敬神的人在那儿烧香罚愿,也与子女常常以美食供奉父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如果做人一丝不苟,办事有规矩,百姓信赖他,远近的人佩服他,那么神一定会保佑他。这样做比烧香罚愿强多了。   

8、  至于虔诚祭祖这件事,一定要你母亲随时留意,凡是最好的器皿,要留作祭祀用;凡是最好的饮食,要留作祭祀用。普通人家不讲究祭祀,这样的家庭即使兴旺,也无法长久,所以非常重要。

9、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10、在通览了曾国藩的相关图书之后,郦波发现,这些书基本上是编选本,即使是评点解读,其面对的也是有一定接受能力和基础的读者。因此,他在讲解的时候,注重了面对普通大众阅读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恰恰是这一点,引来不同的看法。

11、深入研究古代经籍必须专守一经,不可三心二意广泛求取。阅读古代经籍要以研寻经义名理即义理作为根本,考据文字音义等为次。阅读古代经籍需要有一个“耐”字的诀窃。一句不理解,绝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读;今年不深入,明年再读。这里说的就是“耐”字的意思。阅读历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设身处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书中内容里去。每看一处,就好像我自己与当时的人交际往来,谈笑风生于其间。不必把每个历史上的人都记住,只须先专记一人就行了,则仿佛如实地接触这个人一样;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住,只须先专一事就行了,则如亲历其事一样。总之,读经以深入研究其义理所在,读历史则以考究其事件的始末所在。除去这两个方面,此外就没有别的学习方法存在了。

12、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13、第一部分:养心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恒

14、第一部分: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1)

15、硬:刚正不阿 , 铁骨正之;迎难勇进 , 雄壮豪迈;

16、慎:三思而行 , 谨始慎终;深思熟虑 , 慎者受益;

17、  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18、郦波曾试图讲颜之推家训,但对于大众来说,颜之推显然不如曾国藩影响大。平常治学养成的习惯,就是做任何课题之前,尽可能地收集研究对象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次讲曾国藩,郦波更是集思广议。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争议很大,学术界认可曾国藩,认为他挽救了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冯友兰认为曾国藩是挽救了汉文化,是大功臣,可是他另一个身份是汉奸,帮助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章太炎最恨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奴才。梁启超编过《曾国藩嘉言钞》,蔡锷编过《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则把《曾能治兵语录》作为黄浦军校教材。1945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经把《曾胡治兵语录》出成白话解。郦波说,当时的国共两d都拿曾国藩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作为治兵方法或作为教材。可见这一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家训却最得到一致认可。

19、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20、耐:人生六耐 , 缺一不可;临危应耐 , 耐以生存;

21、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这种重视不仅反映在将其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即使在一家之内,也是把它看得十分重要的,这类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如羊祜在《诫子书》中教育儿子如何处世待人。他先从自身说起,告诉儿子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但在乡里还无“清异”之名,启发儿子应更加修养品德,训诫儿子说话要老实守信用,对人要宽厚恭敬,不传无根据的话,不要听信诽谤和赞誉的话,要谦逊谨慎,三思而后行,切忌言行无信,招来祸灾、辱没祖宗:

22、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23、  而曾国藩重视骨肉之情,则尤为明显地表现在他对九弟曾国荃的照应上。   

24、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

25、  静坐而思,心灵坦荡,气血和顺,必须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境地,才算效验。默坐而思,心灵中一定要常常充满生意。杂念丛生,靠什么东西来把它们全部排除?一定要勤加努力!

26、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

27、  孟子名珂,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宣传“仁者无敌”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   

28、  我教育子弟,不离开八本、三致祥。“八本”指的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写诗作文以声调为本,抚养长辈以得他们的欢心为本,养生以减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胡说为本,治家以不晚起为本,做官以不贪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至祥”指的是:孝导致祥瑞,勤带来吉祥,恕带来祥和。我的父亲竹亭公在教育别人时,专门注重一个“孝”字。他少壮时敬长辈,晚年时爱长辈,都是出于至诚,所以我编纂墓志铭时只说这一件事。我的祖父星冈公在教人时,则有八字、三不信。“八字”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是僧巫、地仙、医药,都不相信。   

29、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出自《曾国藩家训》。

30、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31、  家庭和睦自然就会带来福气。如果一家之中,对哥哥说的话做弟弟的无不听从,对弟弟的请求哥哥无不答应,如此和气蒸腾而家庭仍不兴旺的,还没有见过;与此相反而家庭不衰败的,也还没有过。   

32、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

33、  第一部分:养心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2)

34、  0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35、原文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6、(7)躬行:亲身实践;身体力行。经济:经国济民。

37、0专:凡为一事 , 事皆贵专;以专而精 , 以纷而散;

38、曾国藩家训16字: 家俭则兴, 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 永不贫贱。

39、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非守穷庐,将复何及!”   

40、事情多么简单,与疑心之人交往,也将变得复杂;前景多么美好,与贪利之人合作,终将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