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1句各得其所是什么意思
各得其所是什么意思
1、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也一直困惑于这个问题。从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夸大了痛苦的魅力。就像夫谢沃洛特·洽普林所说的那样:谢天谢地,填饱肚子的时代过去了,人应当受苦。但这已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异化。我开始想,相反地,痛苦固化了人的心灵,它再也不能够发展。不管怎么样,为了发展,人需要幸福的、正常的生活条件。这也是索尔仁尼琴和沙拉莫夫的辩论——我终归会站在沙拉莫夫那一边。(各得其所是什么意思)。
2、对于灼华/蕡实/叶蓁,李光地以“桃华则实,既实则复生叶而茂盛不穷矣”一语以解之,而将解释的重心放在了室家/家室/家人的解释上。虽然李光地的解释不免于诗义的渗入,但他终究是扣紧着灼华/蕡实/叶蓁的物象而解释了室家/家室/家人的区别与联系,使得整个诗意获得清楚的呈现。如果将此与后续别起的诗义阐明对比,“文王太姒之化,行乎国中,故有贤女,而诗人美之”(《诗所》,第140页),前述之解释诗意的性质更为明确。
3、新京报:在《二手时间》的扉页上,你引用了大卫·鲁塞的话,“受害者和刽子手同样可恶,劳改营的教训在于兄弟情义被践踏。”而你在书里,亦表达了这样一种受害者的心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
4、小李当了演员,小白当了作家,他们都各得其所。
5、成语造句:小明得到玩具,小红得到苹果,看到他们各得其所,哥哥也很高兴。
6、“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7、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8、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却不是两全其美。”
9、阿列克谢耶维奇:关于爱情和死亡。在一次采访中我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件事,我也很高兴写这个主题。我收到了很多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人们怎样战斗,怎样重建,怎样在工作中热火朝天。我们不能回忆起自己的生活了。就好像没有生活这回事。(各得其所是什么意思)。
10、一是构成没有中心语的“的”字结构(也称作“的”字短语)。如,“这本书是我的”中的“我的”就是“的”字结构,如果加上中心语,就成了“我的书”;再如,“送报的来了”中的“送报的”就是“的”字结构,如果加上中心语,就成了“送报的人”。注意:上述句子中“的”字就不是定语的标志。二是用在句末,只是表示某种语气,并无其他含义。如,“这种情况,你是应该知道的”中的“的”;再如,“她的歌声是很好听的”中的“的”。
11、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12、我的耳朵永远都在窗户附近,谛听着街道。我注视、聆听新的节奏、新的声音。聆听新的音乐。街上的生活比我们闭门造车要有意思得多,可怕得多,好笑得多,有人味儿得多。在封闭的空间里,文学滋养文学,政治滋养政治;而大街上是新鲜的、完全不同以往的生活。
13、成语使用: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14、而(“我”的)母亲在我的背上(因为文中说“我”背了母亲)也能像走大路一样舒适,也得到满足
15、(1)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让他们各得其所。
16、“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7、近年来,“的”字又增加了读音“dī”。如,“的士”(出租车的称呼),打的,的哥、的姐。
18、“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1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20、思维框架即是算法,天地人即是元变量,十要素之类皆是具体变量,因事而用之。参以立焉是相参也,是具体的计算与使用过程。以量权为例子,其元变量为天地人,具体变量为十要素。
21、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22、此类之诗,《序》皆以为刺时也。夫劝百讽犹或非之,岂有自比于乱,而设淫辞,始终无微文深意之可思者?而曰“所以刺时”,必不然矣。朱子与吕氏往复终不合者,以此。其记《桑中篇》,辨论详矣。大抵自古学者,以三百之删,皆经圣手,而又有“思无邪”之一言,不应复有鄙亵混杂其间。夫删《诗》之义,犹之作《春秋》也。《春秋》何尝没乱贼之迹哉?著之者,戒之也。况又有善恶之相形,祸福治乱之相应。《春秋》成而惧,《诗》三百而皆可以兴者,此矣。无,犹毋也。思无邪,戒辞也。言学《诗》者,以辨邪正为急,犹学《春秋》者,以正名分为先也。未闻有以商臣蔡般之在简,而云君父之可贼者,则于圣人之存《郑》、《卫》也奚疑!(《诗所》,第169页)
23、《战国策.秦策三》: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
24、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25、今考三百之篇,出自文、武、成、康者百,《二南》风之自也,《小雅》治之经也,《大雅》德之本、命之符,《周颂》功之成、教之至也。
26、“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27、《子衿》三章。《序》谓刺学校,《朱传》谓淫奔者。详诗意,俱无显证。或亦朋友相思念之辞尔?(《诗所》,第193页)
28、《风》者,室家之诗也。《雅》者,朝廷之诗也。《颂》者,郊社宗庙之诗也。始于室家,行于朝廷,达于郊社宗庙,故曰:“造端乎夫妇,察乎天地也。”
29、其实,我们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件好事,得到别人的赞扬或对方的感谢时,容易生出一种喜悦或骄傲的感觉。反过来说,假如这个善举,在别人的眼里不被重视,认为无所谓,或者对方也没有什么感激表示,那可能就以为别人忽视他的善行,生起气来。
30、然而,诗三百的创作背景不清,作者不明,且无题,概言之,诗的本意都不清楚,又如何从中阐扬理学所揭示的义理呢?宋以前,人们接受《毛诗序》,但宋以后,宋儒开始怀疑《诗序》,别求《诗》意。四库馆臣云:“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新义日增,旧说几废”的说法,稍过笼统。事实上,开启“新义”的欧阳修并不曾彻底推倒“旧说”,后来的北宋王安石、南宋吕祖谦都仍然基本承认《诗序》的权威,而苏辙也是部分接受,“取《小序》首句为毛公之学”,只是到了朱熹后期,才彻底推翻《诗序》的权威,指出“今考其首句,则已有不得诗人之本意,而肆为妄说者矣”。即便如此,“自是以后,说《诗》者遂分攻《序》、宗《序》两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
31、“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32、(出自):《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33、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34、这时一个上年纪的女人来送吃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看见这个女人的那双有大大的红点的手,“您的手怎么了?”“我们每天给我们的孩子们洗工作服。工作服有毒。上头许诺说送来洗衣机,但是没有运送过来。我们只好用手洗。”“这怎么行?”“上头许诺了。”办公室主任摆摆手,继续高谈阔论。
35、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致天下的人们,聚集天下的货物,互相交换所需要的货物,满足各人的需要。)
36、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顿。
37、承不濡轨之意而言。始言徒涉当度也,继言车涉当慎也。今有舟焉,似无疑于涉矣。然而犹否者,君子之行,必以其彙,我友未至,则犹不之涉也。《传》曰:“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正此诗之意也。(《诗所》,第160页)
38、她相信,西方人更乐意谈谈洗衣机,而不是关于齐奥尔科夫斯基疯狂的思想。可是俄国人不行,因为“俄罗斯人不想简单地生活,想要为了什么意义而生活。俄罗斯人希望加入伟大的事业”。
39、李光地除了对诗三百的创作时空作了上述这样的基本确定外(兹列表示之),在具体的注解中,始终致力于诗的语境还原。虽然不能以为李光地的语境还原完全正确,但他以此作为理解诗意、阐发诗义的前提,则无疑表证了宋明理学由《诗》学转出理学的基本精神与思想风格。事实上,李光地是将这样的语境还原悬为由《诗》学转出理学的根本路径,其书题名为《诗所》,意即在此,《诗所序》曰:
40、因:依靠,凭借。情:实情。仪:法度,准则。奇:读qi,奇特,新奇。读ji,余数,零头,不足整数者。拥:壅塞。司南:指南仪器。
41、译文: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42、“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43、但我们逐渐在走向自身,走向个人的世界。我们必须学着在没有伟大事件、伟大思想的条件下生活。平淡的人类生活将会围绕什么进行呢?围绕爱情和死亡。看来,讲述这件事将会非常复杂。人们不擅长这件事。
44、“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5、“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46、“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47、引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当下各得其所,就如那倦鸟出笼,每日园中游戏。”
48、“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49、“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50、“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51、《汉书·东方朔传》:“元元之民,各得其所。”
52、如还有问题可以追问(只是我手头无教材不太方便)也可以查阅参考书
53、前一个用“的”,因为“著名画家画画”是“画儿”的定语;后一个用“得”,“怎么样”是“画”这个动词的补语。
54、各得其所:意思是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55、譬如说,表示“雪”,我们只有一个词“Снег”,而楚克奇人有几百种表达。他们对于湿雪和干雪、晚上的雪和早晨的雪都有单独的词汇。法国人有多少种词描述爱情啊!而我们只有“玫瑰”或者“眼泪”,要么就是黑话。
56、在俄罗斯历史中,首次出现这样的状况——精英分子远离了自己的职责。非政治性和奴性成为合乎规矩的、价格不菲的商品。精英们突然开始不加挑剔地为权力和钱袋子服务。不久前我听一位年轻作家讲:“我身价很高。”“你是指你的书?”“不是,是我能提供的政治服务。只要我站对了队伍。”而以前,正派的作家选择的是其他的东西。
57、阿列克谢耶维奇:它讲的是最近几年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我们期待了那么久,但所有人都很失望,无论是曾经持不同政见的人,还是商人、共产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甚至是流浪汉。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大街上的人比作家们更加有趣。
58、近义词 两全其美 得其所哉 各取所需
59、“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60、或疑此《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篇即为《豳雅》。……亦未知其是否也。(《诗集传》,第6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