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2句庄子简介
庄子简介
1、道家很美的师徒关系是“没有权威角色,完全敞开来的跟你一起更够一起进步的这个关系。”
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庄子简介)。
3、孔子说:“你斋戒,清洗心中的杂念和欲望,我将要告诉你的是这种方法。”
4、大道是不用声张的,真正善于辩论的人是不用说话的,就像最仁爱的人是不会偏爱的,最廉洁的人是不用表示谦逊的,最勇敢的人是不伤害人的。
5、《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
6、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7、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能无为又有自身成就,还常与自然的大道相契合。后来,德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应民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绝对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顺应民心。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兴起教化的风尚,使淳厚变浅薄,使质朴的本性离散,背离大道来追求善,危及德性以崇尚善行,然后舍弃本性,听从智谋的支配,人们用自己的心去窥测对方的心思。
8、治国理政的策略,应当以刑罚为根本,以礼教为翅膀,以智慧为时变,以道、德为因循本性。以刑罚为根本,杀人才能宽大;以礼教为翅膀,才能畅行于社会;以智慧为时变,才能应付各种事务;以道、德为本性为固有,就好比人们只要有脚就能登上山丘,而圣人则是勤于行走的那个人。
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10、第二篇《齐物论》“不辩论”让你这个互相对立矛盾的观点能够融化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情绪都是因为有没有承认事实的部分,让人从辩论的头脑转到可以承认事实的头脑。
11、什么叫做混同于自然来调和一切是非呢?就是说:有是就有不是,有对就有不对,“是的”如果真的是“是的”,那么也就无须分辨什么是“是的”什么是“不是”的了。对的果真是对的,那么也就无须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了。
12、 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此句也是不符合当时情景,一个很有名的例证就是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的交集。如果说庄子的影响力很大的话,真的能够让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那么孟子怎么可能不会留下与庄子辩论的言论。后面又有一个故事说楚威王闻庄周贤,许以为相。如果说庄周这样的人也能够当官的话,那只能说明楚威王是一个怎样糊涂的人。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14、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69到286年,名周,宋国蒙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15、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学者名叫冯梦桢,他曾经说过:“余弱冠时,所遭多变,掩户日读庄(周)文、郭(象)注,沉面濡首,废应酬者几两月,嗣遂如痴如狂,不复与家人忤,亦遂不与世忤,一切委顿,萧然至今。”
16、 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刘笑敢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的开头部分通过详尽的考证,发现了一个语言发展当中的重要线索,即单字词的出现,一定是早于双字的组合词。他注意到几对概念,在“内篇”里,“精”、“神”、“道”、“德”没有出现连用的情况,而“外、杂篇”里则开始频繁出现“精神”、“道德”的连用。如果将《庄子》与能够确定年代的经典加以比较,就会更加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比如在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和更早的《论语》当中,都没有“道德、精神、性命”连用的情况,而偏晚的《荀子》和《韩非子》就开始频繁地出现连用。与此同时,刘笑敢教授还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庄子》“内七篇”里概念的交互使用频率极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七篇”的整体性。
17、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便说: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来拜访。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走进你的住处,好像进入鼠洞,满地丢弃的菜蔬,一片杂乱,你根本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老子听了毫无反应。
18、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9、古代的真人,不预测先兆,不妄自尊大,不谋虑未来,有错误而不懊悔,有功劳而不得意;登高不怕,下水不湿,入火不热。只有认识能达到合于大道的人才可以这样。
20、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21、认识道容易,认识大道后都它无所言说困难。认识道而不说话,才合于自然;认识道而说出来,这是合于人为。古时候的至人,上合于天道自然,不合于人道人为。
22、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当时,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锜,因经常听人赞叹老子,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为何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
23、无名人说:“你要使心空虚安静,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夹杂主观成见,那么也就天下大治了。”
24、使耳朵眼睛的感觉向内通达,排除心灵的杂念,鬼神也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顺应这样万物的变化,正是禹和舜所把握的关键,伏羲和几蓬也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何况是普通人呢?”
25、风如果积累的强度不大,那么风负荷大鹏也就没有力量。鹏能飞九万里,是因为大风在大鹏的翅膀下面,鹏才凭借风力,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最终飞到南方的大海。
26、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
27、那些辩论的言词化作声音而相互对立,因为不能相互评判,所以就像没有对立一样,混同于自然之分,顺应着无穷的变化。忘掉生死岁月,忘掉是非仁义,就能畅游于无穷的境界,这样也就把自己寄托在不能穷尽的境地了。
28、其实没有人比他更重视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关于自由精神、人格独立、自然天性和逍遥境界。面对世界的荒谬、社会的黑暗、民生的疾苦,庄子并不高居上游,脱略尘世,也不去同流合污,而是在与众生同游共处之中,坚持自我的价值取向,实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他所秉持的,既不是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纯然的出世,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游世。
2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30、过些日子,颜回又一次见到孔子,说:“我有长进了。”
31、简写者注:《庄子》认为教化使人产生了很多是非判断,不再是朴素的无知无欲的状态。庄子和许多先秦思想家设想了上古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一切都是最美好的,人们无思无虑,因此没有多余的欲望和巧知损害他们的自然本性。有了教化之后反而使人们产生了区别和竞争的心理,因此社会的德行衰败了。
32、如果你没有本事让人对你好,你就没有办法度化任何一个人。
33、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34、这就像到十里近郊去的人,只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百里远的地方去,要用一夜的时间准备粮食;到千里路远的地方去,就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大鹏与蝉、鸠又哪里知道这个道理呢?
35、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6、第一篇《逍遥游》是以灵魂人的角度、以玩的心态来过地球人的一生:如同游戏打怪升级挣分数;
37、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38、孔子说:“同一于大道就没有偏好,变化起来就没有执着,你果真是个贤人,我愿意以你为师,步你的后尘啊!”
39、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40、而作为痴迷的说梦者,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于庄子更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早在青年时代,他就通过一个英译本,潜心研索《庄子》,并在作品中屡屡引用。
4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42、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43、大道是没有界限的,我们的言论也没有怎么说才是对的的说法。万物从无到有产生了差别,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个万物的差别。
44、这里讲了他五十年间,几次以《南华经》(即《庄子》)为“善药”,治愈略血、失眠与肢体麻木的切身体验。文中引述了《齐物论》中“丽姬入晋”的故事:艾地封疆守者的女儿丽姬,为晋国国君所迎娶,开始时哭得衣襟都湿透了;待到人宫之后,与国君同睡一床,共享美味,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庄子以此为喻,说“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我怎能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当初努力求生呢)”;而林氏以丽姬为喻,同样也是说,参透了生死,无所忧伤,无所顾念,因而得以酣然人睡,结果病痛竟不治而愈。
45、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山东东明县人,另说今安徽蒙城人)地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46、重言占十分之这些都是已经说过的话,是年长者的言论。年纪比我大的人,却没有对大道极高的领悟可以与他的年龄相匹配,那他的年纪大也不过是是非比我多罢了。没有什么可以高于众人才能,可以说是没有为人之道;没有为人之道,那就是腐朽的人了。
47、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无影无形的,道可以用心去领会但不可以用语言去传授。道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道让鬼神存在,让天地产生;道在太极(很高的地方)之“上”却不比太极高,在六极(很低的地方)之“下”却不比它低,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但不比天地时间更长久。
48、《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49、楚威王元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
50、《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杂篇解说五十二篇,十余万言。
51、“卮言”每天都要讲,卮言顺应了万物各自的秉性,能与万物和谐共处,因此不断地发展变化,使说话的人可以享尽天年。如果不说话,万物就是同一的;说话就意味着区分,它破坏了万物同一的状态,所以说话也应当说“无言”的话,即应当说不落常规和俗套的话。说“无言”的话,终身说话却未曾说话;而有些终身不说话的人,却未尝没有言说。如果没有天天讲的卮言,从而能让万物和谐,谁能享尽天年呢!
52、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5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54、圣人要去什么地方呢?万物和他都是一体的,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作为归宿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归宿。
55、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职之中自快,无有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6、況且,我前面講的,也不會真的有用。因為,支離其德,是《莊子》第四篇幾招主要技法的其中之而第四篇的技法,最好是四五招都同時一起做到的時候,才會比較產生效果;但,如果不是第二篇、第三篇的基本功練得很熟的人,基本上沒有「力氣」(或說腦容量)同時做到這四五招。
57、道如果很明白地显示,也就不是道了。语言如果总用来争辩,就会有语言不能触及言说的地方,所以明智的人知道不去说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58、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马、狗、猫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异,所以,不论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
59、忆余二十ー岁时,病咯血,失眠六タ,且殆。忽忆及《南华》“恶知乎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因自笑日:今日之病,予为丽姬入晋时矣。竟废书而酣寝。医至诊脉,大异曰:“愈矣!”余日:“《南华》之カ也。”
60、古代的真人,睡时不做梦,醒时不忧虑。饮食并不肥美,呼吸则深沉安静。真人的呼吸用脚跟,普通人的呼吸用喉咙。
61、如果三个人一起做事,只有一个人愚蠢,那么三个人还可以达成目标,因为干扰少;但如果共事的第二个人也是蠢人,那可能这三个人就达不到目的了,因为干扰太多了。而如今,天下人几乎都是受迷惑的蠢人,我虽有所向往的事,但也不可能达成,这不是很可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