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0句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曾有过多少“狂人”?他们发狂了,也在世人的冷眼和笑语中默默消失了,谁也不想也不会真正了解疯子的内心世界,“日记”第一次替中国狂人展开了内心,更为重要的是,写日记的狂人,还是一个讲道理、好研究、有追问癖的疯子,“日记”第一则即强调:

2、他在一篇杂文里说,他小说里举凡坏蛋,不是老大,就是老四老五。

3、小说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关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形成相互对立的两个价值世界。试看“日记”第一段:

4、真的吃人意思就是真的吃人肉,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吃人"事件,比如狂人所说"易牙蒸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管理齐桓公烹饪的厨师易牙,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

5、文化,不仅指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甲骨青铜、故宫长城等成就态的存在,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存方式,文化不仅在过去,更是在现在,真正的文化传统,就在正在进行的群体生存方式中。因此,与其将《狂人日记》所揭示的“吃人”,指向“封建”、“礼教”、“文化”等等抽象名词,不如指向现实的群体生存方式,一种群体“生态”。这一群体生态,表现在隐在的生存秩序中。

6、1925年,有感于“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引鹤见佑辅《北京的魅力》,将中国文明吸引力归于“生活的魅力”,“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2)并由此揭示了“吃人”生态的内在秩序:

7、《狂人日记》,是对“吃人”生态的大发现,更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8、徐锡麟的暗杀名单中,端方赫然排在第一位置。仅因一个革命者被捕,导致徐锡麟仓促提前起义,这才让端方保住性命。

9、有一次,学校放映「日俄战争」幻灯片,里面有中国人给沙俄做探子,结果日军以间谍罪将其处死,在行刑现场还有很多中国人在围观。

10、《自序》回忆了《狂人日记》写作的缘起,不可忽略其中的细节。

11、明眼人都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即便是亲王的女儿,能够命令两江总督端方吗?

12、但换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斗士,挑战旧礼教,世人皆醉我独醒。小说巧妙地利用了“疯”和“狂”的语意上的含糊。新批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语意的含糊不是错,而是文学的魅力。如果说得很清楚,就不是文学性;意思模糊,左可以理解,右也可以理解,这才是文学性。各种各样的暧昧、歧义、朦胧,都是文学的魅力。“狂人”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暧昧。

13、(14)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13页。

14、对于端方的暗杀企图,让他非常惊恐,又恨得咬牙切齿,决定杀一儆百。

15、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16、该文当时一经发表,就影响深远。历史很少有人能首次发表文章就达到如此高度,但鲁迅就做到了,他好像天生就熟练地用笔杆子“杀人”一样。

17、当然,这篇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者,也让大哥做了。

18、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19、《狂人日记》这是一本读起来很怪异的书,文中的主人公似疯非疯,他是一个“狂人”,也是一个从这个封建社会清醒过来的人,是一个启蒙者,一个革命者。文章以“我”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从对“吃人”的社会的反对,到发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再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中对自己的反思和自身的迷惘。文中每句话都十分有深意,都需要细细品味。整本书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希望推翻封建礼教的期盼;对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当时的中国和人民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

20、家丁陈老五拖狂人回家,狂人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呼吁:

21、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22、到新军赶到端方住所时,端方吓得屁滚尿流,钻入被窝,让仆人说:大人已经就寝,请明日再来。

23、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状态中,并且去“吃人”。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

24、后来鲁迅与郭沫若等人一同留学日本,先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就学,后毕业成绩能达到申请清政府给予的补助,所以他索性继续留在日本深造。

25、文学和科学不同,科学总是新的比旧的好,有了新的,就淘汰旧的,文学不是的。第一篇作品就是最好作品的作家有很多,张爱玲、郁达夫、曹禺,都是。作为文学史的现象来讲,也不奇怪。

26、再看一看这个社会中的动物。赵家的狗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是“恶狠狠的瞪着我”,赵家的狗多次出现,而每次都不喊不叫,只是“恶狠狠的瞪着我”,更是渲染了一种阴森古怪的气氛。动物是不会思考的,他们也是不会想到去“恶狠狠的瞪着我”,这一切自然也是他们同他们的主人处学来的。是他们的主人用吃人的思想去影响了他们。赵家的狗是《狂人日记》中的代表动物,它与海乙那、狮子、兔子与狐狸都代表了吃人者的每一种特点。赵家的狗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奴性与肮脏,完全听命于主人;海乙那只会“跟在猛兽后面吃它们吃剩的死肉,且还嚼的稀烂,吞下肚去”,这体现出的正是懦弱与贪婪;狮子是食肉的动物,自是内心凶残,贪婪残暴;兔子则是一种胆怯与怯懦,一面渴望吃人,可一面又怕被吃,也怕亲手杀死一个人;狐狸,自是一种狡猾,不敢杀人,便想出无数的办法逼狂人自裁。在这个社会中,吃人的除了人,还有动物。将人与动物归为了一类,正能体现出吃人的普遍与社会的黑暗。也借助动物,说出了“吃人的社会,实则也是充满兽性的社会”。

27、中国文学最好的作品是什么?虽然后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是《国风》和《离骚》是中国文学无可替代的高峰。

28、弃医从文,以文学启蒙为人生的志业,写小说为何又藏着掖着?

29、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一切,从其的文化中有着更加鲜明的体现,且看“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了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李时珍的“本草什么”中,亦分明的写着人肉可食,易牙烹子,也被当做经典流传下来。文化是用来教育后人并不断传承的,当流传下的都是被仁义道德所掩饰的吃人时,毋庸置疑,这样的社会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文中,狂人对他的哥哥说了这样一段话:“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从这段话中,也可看出,吃人的社会,其本质仍是野蛮原始的。

30、110年前的今天(1907年),革命者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击毙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端方决定残杀徐锡麟。徐被剖腹挖心,活着砸碎睾丸,惨死。讽刺的是,仅仅4年后,端方本人被起义军乱刀分尸,头颅还被游街示众。听萨沙说一说吧。

3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32、(15)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第44页、第4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33、徐锡麟大笑:那么说起来,恩铭是死了!我于愿足矣。明天就是千刀万剐,也在所不惜!何况区区一副心肝呢?

34、(3)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15页。

35、我们再回头看看《狂人日记》对“吃人”的描述:

36、“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镜头具有‘电影质感’”、“台词令人热血沸腾”……近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

37、(9)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全集》第6卷,第370页。

38、   书中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则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的启蒙者。然而他在抨击众人“吃人肉”的同时,随即想到自己或许也是吃过妹妹几块肉的“加害者”,产生了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因此鲁迅先生在文末呐喊“救救孩子”,因为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的,要想建立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39、“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40、鲁迅先生的“吃人”,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吃人,而是借此讽刺那个社会,意思和“杀人不见血”,差不多,就是说那个社会很黑暗。

41、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42、如果说,“真的吃人”是表,那么“礼教吃人”就是里,两者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互为表里,“礼教吃人”是其核心内核,“真的吃人”则是其最变态、最极端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对于整个封建专制落后愚昧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的强有力的批判。

43、正白旗出身的端方,此时竟然不承认自己是满人,说:我是汉人,本姓陶,是晋代诗人陶渊明之后。我投旗(满人)才4代,现回归汉姓如何?只求免死。

44、而且,《狂人日记》最代表“五四”精神,一是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二是尝试了白话文,三是批判礼教,四是进化论的观点。这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45、   狂人,即疯子;狂人日记,即为疯子独白,但也是先行者一股“似疯似傻”的冲劲。

46、“我”也吃过人!这是先觉者身上发生的彻底的自觉,一种近乎“原罪”意识的形成,自此,“狂人”,不再是之前看上去高高在上、独善其身的先觉者和审判者,而是有罪者和被审判的对象,启蒙文学,就此成为赎罪文学。

47、更为隐秘的是,“吃人”是普遍的生态,吃与被吃是一个网络,每个人都有可能吃你一口。鲁迅小说写了那么多被吃者,孔乙己死了,阿Q死了,魏连殳死了,陈士成死了,被谁吃了?祥林嫂死了,凶手是谁?是鲁四老爷?柳妈?甚或就是“我”?吃人,往往是以“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方式,使被吃者不知凶手是谁,甚至吃人者也不知自己是凶手,在这里,人人不仅可能被吃,而且同时又去吃人,悲剧在发生着,却都是“无事的悲剧”,(9)“杀人如草不闻声”。

48、于是,鲁迅决定写点文章,所以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这样诞生了。

49、无语的惊愕与困惑业已消散,《狂人日记》已成为现代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文本,随着“鲁迅”的名字逐渐被人熟悉,并成为二十世纪最显赫的文学符号,一个世纪以来,这个被冠以“第一篇”的名篇,渐渐被包裹上各式各样的话语。当初的陌生感消失了,今天的读者面对课本中的《狂人日记》,脑中首先充斥的是诸如此类的“前理解”:“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声呐喊”、“揭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救救孩子”、“吃人的旧社会”、“反封建的战士”……虽然不至于像五四时代的读者,有可能将其误读为一篇真的、搞笑的疯子的日记,或者二十世纪第一篇恐怖小说,但带着麻木的阅读心态和败坏了的阅读胃口,首先就丧失了读进去的可能性,大多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断章起意、盲人摸象。

50、为什么?因为,“吃人”生态的核心,是一己私利,在“吃人”生态中游刃有余的人,都是私欲中心的人,都是“阔人”和“聪明人”,他们是不会打破已经形成的与己有利的利益关系的。这就是——“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51、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礼教的弊害.

52、最早的“狂人”是企图“看人”(救人),其实也“被看”(被救)。后来的《阿Q正传》和《示众》,更多只是“被看”。(我在本书前言中说过,本想看人家教书,结果却是“被看”。)如果说鲁迅自己也是半个“狂人”,那是病中反抗“看人”的半个,而非最后被招安的半个(至少到一九三六年是这样,倘若鲁迅很长寿,后面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53、   小说中狂人感受到的“吃人”恐惧更多的来自文化领域,是精神上的吃人。封建文化经过历朝历代、各路名家的修改完善已经愈发的丰富,对人的约束也就更广泛,更严苛。所以,鲁迅才会悲叹: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得人的资格。

54、有什么样的秩序,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也就有什么样的秩序。我们需要制度层面的批判与建设,也不可缺少鲁迅式的国民性洞察与持久批判,在中国,后者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终其一生,鲁迅的焦虑,是对国民性的焦虑,鲁迅的批判,是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的绝望,是对国民性的绝望。

55、白话而非文言,短篇而非长篇,日记而非故事,狂人而非常人,这些,在当时的小说界,都算惊世骇俗了吧。茅盾称《狂人日记》“前无古人”,(iv)确实,中国文学中还从未出现过如此新奇、另类的文本,无论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红楼梦》,诸杰作皆可找到可资凭借的前本,然而,在中国几千年固有的文学史中,《狂人日记》找不到任何参照系。

56、今天对《狂人日记》的解读新见迭出,然终嫌以鲁迅套新理论,意在理论,不在鲁迅,盲人摸象,不知多云。或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然“一千个”解读中,肯定有更适于“莎士比亚”的解读,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不好动不动就以接受美学来说事,因为研究鲁迅的意义,不在于文学性的万花筒般的赏玩,更在于其精神内涵及其现实价值的呈现,除此,鲁迅宁愿自己“速朽”。删繁就简,追问小说创作的原初动机,不能不认为就是对“吃人”的发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狂人日记》刚发表,无人问津,好友许寿裳来信探问真正作者,鲁迅在回信中谈到了写作的动机:

57、遥想五四时期的青年读者,面对《狂人日记》,大多将其读成搞笑或恐怖小说的吧。今天的读者,冲着“鲁迅”的鼎鼎大名,谁也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读,“狂人正常”,这一判断是先验的存在,然而,我们就因此进入“狂人”的内心,理解“狂人”的闪烁言辞了吗?

58、日本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文学行动遭遇挫折后,鲁迅陷入长达十年的隐默,这就是其人生中的“第一次绝望”,(vi)北京绍兴会馆的六年达到顶点。《狂人日记》的写作,打破了十年的沉默,开启了鲁迅的第二次文学行动。

59、   “狂人”常指在生理和心理都与普通人有异,看世界的视角和出发点也不同的人,常有惊世之语。而这“惊世之语”正是道破了某些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真相,它使清醒者惊觉,使麻木者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