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2句法国作家雨果简介


法国作家雨果简介

1、这个序言,是雨果那个时代的文学宣言。雨果认为,文学形式的发展应该同人性发展相一致,同文化语境及历史背景的改变紧密相关。他为此还为文学的具体形式与其对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背景排了个序:“抒情诗”(lyric)是诗歌的早期形式,对应着自然态、原生态的生活;“史诗”(epic)的出现,同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相关联;“戏剧”(drama)的产生,则表征着在哲学上,“物质”与“精神”产生了二元分离。

2、再则,身为革新者的浪漫派诗人和作家,雨果除影响和造就了一代浪漫派诗人和作家之外,还对一些敢于突破浪漫主义而独辟蹊径,另创新风的后起之秀,如青年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表现了衷心的赞赏和支持,他认为波德莱尔给法国诗歌带来了“新的战栗”。这也是伟大作家雨果的特别可贵之处。

3、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4、1830年,雨果的浪漫戏剧代表作《欧那尼》公开上演,受到了观众的欢迎。1832年,雨果的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出版。小说描写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在罪恶的情欲支配下疯狂地想占有美丽的女郎爱斯美拉尔达。追逐变成了迫害。这个时候,副主教的仆人、敲钟人喀西莫多也对这个女郎产生了爱慕之情,虽然他的相貌十分丑陋。但心地善良。副主教见没能达到自己的罪恶企图,就卑鄙地嫁祸于人,将无辜的少女送上绞刑架。主人的残暴无耻行径激怒了喀西莫多,他毅然把主人从高塔上推了下来。这部作品结构曲折离奇。人物富有戏剧性,将人生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为雨果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法国作家雨果简介)。

5、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6、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7、具体而言,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是这样论述的:

8、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9、雨果的想象十分奇特,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自由度。浪漫主义想象中,作家的情感对想象的性质和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个性倾向性制约着想象。

10、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d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d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

11、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2、“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

13、不过,我要在这里提出这样的抗议,而且我还要感谢您使我有机会提出我的抗议。绝对不能把统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们统治的人们的过错混为一谈。做强盗勾当的总是政府,至于各国的人民,则从来没有做过强盗。

14、这是为什么人建造的呢?是为世界的各族人民。因为创造这一切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

15、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16、雨果善于描写巨大的场景和巨大的事件,例如滑铁卢战役等。同时作者喜欢在作品中站出来书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他充满激情的表现自己的爱和憎,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17、‘inallthisdeformity,someimposingairofvigour,agilityandcourage;makingastrangeexceptiontotheeternalrulebywhichstrength,likebeauty,comesfromharmony’.(Hugo,Notre-DamedeParis,ed.JacquesSeebacherandYvesGohin(Paris:Gallimard,1975),PartI,chap.5,p.)

18、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19、12月11日,三兄弟合办的刊物《文学保守者》第1期出版。

20、(法)让-贝特朗·巴雷尔.雨果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一路加官进爵,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1843年创作的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自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22、雨果的早期创作先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摆脱。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向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的创作进入第二时期的标志,他在这篇序言中正式与消极浪漫主义决裂。

23、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具有吸引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

24、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

25、  凡尔纳出生于1828年,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很多经典的的科幻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2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27、“在所有这些畸形中,一些充满着活力、灵巧与勇气;这奇异的例外违背了恒常的原则——亦即力量来自于和谐,恰如美丽亦来自和谐。”

28、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29、简介:本书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30、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31、随着自由主义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发生改变,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32、事实上,“美丑对照原则”的推理而出,是基于雨果对文学同政治社会背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很容易得出的结论:首先,既然在雨果看来,文学形式总是和社会政治背景相关,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文学形式,那么,当然也没有永恒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应当是“变动的”而非静止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既然承认了文学形式和审美标准的“相对性”,也就应当认识到“美”和“丑”之间的截然分立也是暂时的,是相对的,其边界是可以打破,也应当打破的;其次,既然在雨果看来,古典主义文学所倡导的“和谐美”是同国家政权的和谐稳定相适配的,那么,在民主语境下,在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背景中,再也没有理由将王权制度统摄下的“和谐美”继续当成“美的标准”,而应不遗余力打破这种“和谐感”,而通过故意制造“不对称”、“过分”、“扩张”、“无序”、“畸形”而创造出新时代的“新美感”;最后,既然新时代的语境是民主的,是平等的,是自由的,那么,就不该有一个霸权话语来制定“美的统一标准”,也不应有强加的标准来评价“何者为丑”,所以,“美”和“丑”相掺杂,模糊边界,概念交叠,就是非常自然的发展情况了。

33、克洛德趁乱把爱斯梅拉达带走,欲说服少女委身于他,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把少女交给了追捕而来的官兵。与此同时,长期呆在河滩广场边老鼠洞里的隐修女因爱斯梅拉达怀中掉下的绣花鞋认出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她拼死相救,未果而亡,爱斯梅拉达被官兵强行带走。

34、雨果是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对于法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人们称作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它的诗歌、喜剧以及小说等作品看成是文学界“最宝贵的遗产”。

35、居斯塔夫福楼拜 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萨朗波、圣安东尼的诱惑

36、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7、《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38、克洛德?孚罗洛形象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早期评论多把他看作一个反面角色,在提及他的形象时大都用上“虚伪”、“邪恶”、“道貌岸然”等字眼,认为他是一个外表崇高善良,内心邪恶毒辣的伪君子。80—90年代的评论则更多地看到了克洛德身上深刻的人格二重性,进行辩证地批判,在反宗教的主题下指出克洛德其实是一个被宗教异化了人物。刘艳萍《理想中的痛苦渲泄——评的悲剧性》一文指出克洛德“被专制教会扭曲成非人,人类文明在他发展不全面的畸形灵魂里只是些毫无生气的东西,作为人之为人的自然天性反被压抑了。”“他一方面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是制造悲剧的元凶。”侯翠霞在《善与恶相共,美向丑转化——中克洛德性格二重性分析》中则一言以蔽之地称其为“既是教会的代表,又是教会的牺牲品,他既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又是作者同情的对象,他既有人性的合理因素,又有社会的非理性成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分裂的人格被进一步解读,对克洛德的憎恶也渐渐转成一种同情。张凌江在《“神-人相遇”的悲剧——克洛德形象再透析》一文中更是从基督教原罪出发探讨了克洛德“信仰生存”的分裂和痛苦,认为“克洛德的奇遇具有人的存在与宗教的存在相遇、人的行为与上帝的行为相遇而爆出的戏剧性的隐喻含义,具有生存论的和审美的特性。”,“作为神父他的生存本身就是悖论,即展现在他的生活中的信仰的悲剧性存在,以及痛苦和负罪状态。对于克洛德,悖论、痛苦、负罪就是生存本身的质地,它是无法勾销的。”

39、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40、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41、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