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3句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简介
1、在图宾根的最后3年,黑格尔集中精力专心学习神学。1793年秋,黑格尔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获得图宾根神学院的毕业证书。1793年10月,在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只身前往卢梭的故乡瑞士游历。(黑格尔简介)。
2、与雅典相比,黑格尔对罗马显然没有那么友善。他如此追溯罗马的发家史:罗马以海盗起家,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治的统本身并无发达的文化,其文化来源于罗马公民雇佣的希腊奴隶。因此,黑格尔对罗马时期的诊断是:虽然人们有较强的主体性(海盗起家,以及希腊的文化传统),却并没有共同的精神可言(暴力统一),因此往往关注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罗马的统一是纯粹政治性而非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内部冲突,而法律也就作为政治的工具在罗马时期出现了。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
4、“Whenphilosophypaintsitsgreyingrey,thenhasashapeoflifegrownold.TheowlofMinervaspreadsitswingsonlywiththecomingofthedusk.”
5、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曾经明确指出:“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中文版第10页)这就是著名的“实体即主体”或“绝对即精神”的原则。以后在导读《神圣家族》时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专门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三个要素,即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里大家只要把实体理解为整个宇宙,然后把这个宇宙即唯一的实体理解为自我生成、自我认识的主体,而且是一个精神的实体和主体,那么,对于哲学全书的这一段概述就容易理解了。
6、详细讲解《精神现象学》,就离题太远了,况且我虽然读过这本书,但并不是专家。这里只需要说明两点:第黑格尔的概念同一般的理解不一样,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最起码不能颠倒其次序。例如,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理性,就不能颠倒,而黑格尔对“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的理解都跟常人不同,要了解它们的意思,最好看原著,万万不可想当然。第即使没有时间读《精神现象学》,记住这些概念的顺序也是必要的(这样你就不会混淆了),而且如果有空闲读原著,也建议自己琢磨一下目录,然后再去细读,你会发现比不琢磨就去读收获要大得多。比如,后面关于绝对知识的章节,就会再现前面的结构(其中“意识”的三个环节是明确点出的)。
7、 黑格尔与黑格尔哲学的背景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8、矛盾的发展过程和矛盾的转化。作者认为,黑格尔逻辑学的真实意义的问题,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何在的问题。
9、杨陈,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硕士,清华大学宪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法哲学。
10、 1)当人们意识到其自身的精神性时,精神便达到了其最高阶段,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了。
11、第哲学必须统摄宗教。在黑格尔活跃的普鲁士王国,宗教仍是庄严的存在,启蒙派与虔诚派占据宗教讨论的主流。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同,黑格尔并没有把宗教和哲学对立起来,也没有完全反对宗教,他把宗教视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一个环节,只不过是表象层次地对绝对的把握,而哲学则上升到概念层次。宗教是意识的一个较低阶段,宗教情绪与精神内在的心情打交道,而哲学是足以宰制内在心情的力量。但黑格尔也不同于虔诚派,虔诚派把宗教归为主观情感,黑格尔认为哲学应该把宗教从主观情感与深沉虔诚的狭隘领域扩充到意识的教化,在热情的宗教意识中发现必然性的理念。
12、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而研究他的辩证法,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的精华。
13、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14、*以下画作选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Magritte,他的作品以荒诞与哲思而著称。
15、确实,这种反思乃是现代知识一般而言所采取的方式:知性的知识局限于抽象的普遍性(知性范畴、知性规律),并将之加诸任何仅仅作为杂多的内容之上(知性反思、形式推理)。如果说,黑格尔的思辨观念论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这种知识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性质,那么,问题正在于超越这种知识而进入到真正客观性的领域。整部《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它的长篇序言,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知性知识的有限性,就是要求明辨这种有限性并从而超越之。根据这个要求,抽象普遍性及其外在反思的运作就不再能维持其统治地位,也不再能在真正的知识中具有根本的效准了。
16、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17、《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18、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9、黑格尔哲学继承了古代,中世纪的哲学精神,并令康德开启的德国古典哲学达到了高峰。
20、黑格尔认为,人本身是精神的存在。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存在有其最终目的,即实现自由,使其成为自在而自为的存在(beingin-itselfandfor-itself)。这里的自由并不仅限于英美传统自由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即不受约束(freedomfrom…)的消极自由,而同样包括精神完全控制自身并摆脱自然欲望的能力。作为精神的存在,人是自我精神的创造者,即“精神创造了它自身”,但精神却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充分自由。由此,精神的发展即自我意识(意识到人是自己精神的创造者)以及由此对外部世界改造的趋于完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就可以被理解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改造逐渐趋于完满的过程”。
21、(原始的历史(OriginalHistory))是历史学家通过如考古研究,采访调查等手段对历史事件和情景的记录或还原,其典型例子是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笔下的历史。
22、罗马最终跳出了法律的制约,回到了其取得统一的原始方式—在一番暴力的争斗后,凯撒取得了权力。在帝国统治时期,分裂的人民上方高悬着不受制约的君主,公民的关注重心在失去了宗教和政治前途之后便被驱向了私人财产和个人生活。正因此,罗马法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格外重视,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往往是与客观世界分离的人生哲学,如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关注的问题往往是“个人如何过好生活?什么是值得相信的”,而非宏大的政治哲学和公共生活哲学理论。此类与客观世界分离的哲学虽然富有主体性,却对改造世界没有指导意义,从而对精神的发展帮助不大。罗马帝国因而是一个精神不足,却有较强主体性的历史时期,其后期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23、本书有关黑格尔的解释在数年之前是难以想见的。如果没有1960年代以及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的复兴,恢复黑格尔作为一位严肃的政治思想家的地位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结合构成了新左派的精神内核,而这两者又都可以回溯到黑格尔那里。对于这辈人之中那些最富思想性的成员而言,黑格尔是马克思所有重要论述主题——诸如劳动、历史、辩证法以及异化——的真正的、深刻的根源。在政治上以及在哲学上显示出强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在此之前就已经由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Kojève)做好了准备,而与他那部才华横溢的《黑格尔导读》(Introduction à Ia lecture de Hegel)的搏斗必然会贯穿本书的始终。根据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他就是被科耶夫的马克思主义式“解读”带进了黑格尔的领域——的说法,“上个世纪所有伟大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与尼采的哲学、现象学、德国的存在主义以及精神分析,其起点都在黑格尔那里”。
24、第哲学承认现实,并且要说明现实的道理。哲学被认为是与日常经验、国家立法和朴素的宗教意识相对立的,超凡脱俗、打倒一切宗教迷信以及批判一切既有的政治秩序。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很坏的偏见,哲学并不是与政治、伦理、经验和宗教相对立的,哲学应该承认这些精神形态,并且从这些精神形态中汲取力量,进而说明这些现实的精神形态的真理。一些哲学理论之所以走向与现实的精神形态对立,是因为把哲学仅仅理解为抽象的范畴,而没有从范畴转到概念,进而上升到理念。黑格尔的哲学承认这些现实的因而也是有限的精神形态,这也意味着黑格尔并不把哲学视为一种脱离有限性、现实性和经验性的无限性,而是深入各种有限的精神形态之中,譬如经验、政治与朴素宗教意识等,认识并从中汲取力量,也就丰富了无限的哲学内容本身。儒家哲学讲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大体与之类似,真正的学问是包含了丰富的有限性的无限性,而不是脱离世俗现实谈论高远之道。
25、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尝试通过用德语翻译《圣经》、支持平民自己解读《圣经》而非服从教会的说教等方式将精神的来源从教会转移到主体。由于教会已经成为制度化的世俗权威,此种行为无异于取消了教会的权威性。黑格尔之所以认为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到了宗教改革时才体现其自身,正是因为宗教改革将精神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发展。
26、黑格尔所着重注意的是:概念自身的内在矛盾和自己运动。
27、书友最爱金庸武侠人物投票结果出炉!你支持的TA获得多少票?
28、当然,如果你自己去读中文版的《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你会发现目录的内容一样,编排略有不同。中文版除“序言”和“导论”外,以下分别是:甲、意识;乙、自我意识;丙(甲)、理性;丙(乙)、精神;丙(丙)、宗教;丙(丁)、绝对知识。英文版(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的版本)大致也是这样,但在丙部分前面有一个总标题:“自由的具体的精神”。
29、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30、黑死病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history/magazine/2015/10-11/fast-lethal-black-death-spread-mile-per-day/
31、通常认为,出版于1807年的《精神现象学》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成熟。然而,这部著作却给试图解释它的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它究竟是由《哲学全书》所代表的黑格尔体系的“前厅”,还是该体系的一部分(隶属于精神哲学)?它以一种准–历史的叙事所展现的,是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还是在《逻辑学》中以更加形式化的方式论述的概念的逻辑演进?考虑到《精神现象学》所涉主题的庞杂性,有没有一章可以看作是统摄了全书?
32、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向公民进行演说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henian_democracy
33、 2)当社会中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其主体的精神性,即主体应当创造自己的精神时,社会便不会倒退回自然道德、外在权威、上帝的时代了。“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他不会复活了。
34、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把辩证法理解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这同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极为不同(如果不说完全相反的话)。可能有人又会高喊“这不成熟!”了。但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中同样把辩证法界定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可笑的是有人总以马克思“从现实出发”为名,不是把“现实”理解为走向灭亡的现实,而是理解为永恒的现实。相反,对于马克思所说的那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则当作“乌托邦”横加指责。
35、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36、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具有革命性的方法论——辩证法,它包含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概括如下:
37、斯特恩(RobertStern)这部导读属于“劳特利奇伟大著作导读”(RoutledgeGuidestotheGreatBooks)系列,篇幅不长。它以一种简洁、自洽的方式给出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以学术研究的标准看,斯特恩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尽管并非唯一的可能,却至少言之成理、可以辩护;更重要的是,以一部导读著作的标准看,它为读者进一步研究黑格尔的原著提供了一条既容易理解又引人入胜的线索。在这个意义上,斯特恩此书是一部成功的导读书。
38、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是对还是错”,网站上的回答中对黑格尔骂声一片。有感于此,笔者尝试对黑格尔“中国没有历史”的观点作出解读:
39、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产生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青黑派,是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1808~1874)、A.卢格、L.费尔巴哈。
40、从来都很难说清一本书的构思开始于何时,我最早得益于我在杜伦大学时的导师亨利·都铎(HenryTudor),是他最早帮助我,使我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解释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种种错综复杂之处。约瑟夫·克罗波西(JosephCropsey)在芝加哥大学有关黑格尔《法哲学》的纪念讲座课程,帮助我理解了本书所涉及的许多主题的更为广阔的意义。
41、年10月,18岁的黑格尔考入德国图宾根神学院。
42、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43、在《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中,作者史密斯梳理了黑格尔对以权利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传统的批判,后者既包括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性质的自然法思想,也包括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性质的自然法权学说,更加涉及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大革命的权利传统。
44、(节选自《哲学和我们的时代:读黑格尔》导论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45、黑格尔并未遵循亚里斯多德的正确道路,而只是吸收了经验主义、归纳派的一些正确思想,用于修补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思想。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修正后的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这是人们将黑格尔的哲学也定为唯理主义的根本原因。
46、对于这句话还有这样一种解释: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能超出它的时代,某种哲学的产生总是落后于时代,因而不能给世界以直接的教导或指导。他认为哲学的出现总是在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之后,因此说要黄昏时才起飞。这样的论述值得每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警醒:历史哲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终究是建立在历史的回溯性和哲学的反思性上的学科。同时,历史的回溯性也恰恰与哲学反思性的方法论相对应:前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回顾,后者是逻辑意义上对思维过程的回顾和再认识。
47、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48、更晚近一些的时候,我有幸拥有了一批同事和学生,他们都对本书的最终形式有某种贡献,我尤其要感谢耶鲁政治理论工作坊的成员,他们为我表达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提供了有时和善的、偶尔激烈的,但始终都富于启发的环境。约瑟夫·汉伯格(JosephHamburger)、大卫·梅修(DavidMayhew)、大卫·普罗特科(DavidPlotke)、伊安·夏皮罗(IanShapiro)、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StephenSkowronek)以及罗杰斯·史密斯(RogersSmith)都全部或部分地阅读过本书的手稿,我在此谨致谢忱。此外,我要承认乔治·阿姆斯特朗·凯利(GeorgeArmstrongKelly)对于我的帮助,他在书稿还在一个非常原始的状态时就阅读过它,并给出了许多有益且鼓励性的评论,这些都远超了同事的职分。同时,我还要为他的离世表示深切的惋惜,他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德国观念论政治哲学最主要的解释者。他关于黑格尔思想的“考古学”研究既启发又指导了我在这一主题上的研究。
49、由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聚焦于人的精神发展层面,其不可避免的将客观世界高度抽象化,以至于用强调关键瞬间的方式凸显历史的脉络。然而将黑格尔的观点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由单个的英雄推动”,并将其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而进行批判,笔者以为是对黑格尔观点的误读。
50、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导言中区分了三种历史:原始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51、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52、如上文所述,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本段介绍这些历史时期各自的体现的时代精神及其产生原因。
53、由于在本书之中不断得到阐述的那些原因,近年来的自由主义的复苏仍留下了某些值得期待之处。而激发了那些罗尔斯之后的“道义论”自由主义(“deontological”liberalism)的理论家们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即人类的实践理性有能力为道德与政治方面的价值衡量提供一个客观的框架。这些思想家们放弃了包含大量相互冲突的观念的目的论学说,而希望从理性的能动性(rationalagency)以及人的选择(humanchoice)的最小预设出发产生出正义的条件。于是,不仅是正义,而且政治生活的一切制度和实践都可以看作是自利的能动者通过理性的计算所作出决策的结果。正义和其他所有德性因此都被还原为我们对于和平或者舒适生存的可计算的欲望。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道德和哲学论证中的道义论类型与近年来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领域中发展出来的社会选择理论有着很高的家族相似性。在我看来,自由主义理论家们探讨的权利与政治制度——仿佛它们可以在理性能动性纯粹“形式”的基础上加以论证似的——的尝试显示出对于人的心理以及道德人格发展性的结构过于简单化的把握。尽管自由主义的复兴对于重建权利的首要性以及个体的尊严贡献良多,但它对于权利主张在其中现实地得以发展的文化—历史语境却毫不关心。尤其是,当代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试图将权利建立在18世纪的契约论式的方法论基础之上,这一做法似乎忽视了对于这种方法论的有力批评,而其中则以黑格尔的最为知名。然而,如果国家只是被当成保障个人权利的强制性机制而已,自由主义者们就不可能有说服力地论及诸如公民身份(citizenship)以及公共善(publicgood)之类的政治事物。
54、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有过如下的陈述:“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起飞”。通过这句话,黑格尔意在说明,历史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只有人的思想和意识在白天充分展示其自身,意识才能在黄昏时刻反思其自身,到达“自我意识”(“意识的意识”)的哲学境界。
55、黑格尔是西方认识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也就是终结者。黑格尔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越他的认识论哲学了,不论是体系化的认识论哲学,还是碎片化的哲学。在认识论的道路上,黑格尔是终点意义上的伟大者。
56、黑格尔完善了辩证法的论述系统,使之成为近代以后流行起来的哲学方法论之一。
57、这里不去追究哪种排序更加优越。对于理解“1844年手稿”来说,重要的是知道,马克思之所以把“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单独作为一部分,是因为它们都相当于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部分;“精神”部分相当于客观精神部分;“宗教”和“绝对知识”相当于绝对精神部分(不过,在“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和“绝对知识”,也就是说,多了“艺术”部分)。而这样的结构使得《精神现象学》可以作为黑格尔全部哲学体系的导言部分来读(黑格尔在出版《精神现象学》时,也确实把它当作导言部分,以后成为“哲学全书”的三个部分则分别作为第四部分,但后来改变了计划,四部分以《哲学全书》的面目出现),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
58、黑格尔之后众多的著名哲学家,无不是以批判他起家,并且成名的。新黑格尔主义成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一大流派。
59、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60、邓晓芒先生是国内研究黑格尔的专家。这本书可以踏踏实实地看懂,你甚至会觉得哲学很吸引人,作为入门很合适。
61、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62、首先是关于哲学全书的总体,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它不过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展开或自我对象化,用我们的话说,是“自我生成”;另一方面,它又是哲学精神的自我认识,但是,是在它的对象化即异化过程中的自我认识。注意“即通过抽象方式来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并不是黑格尔的观点,而是马克思的评价。这里的“抽象”下文一再出现,表明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63、(反思的历史(ReflexiveHistory))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运用理性归纳和分析的方法为历史事件建立联系。
64、要之,马克思谈的是他自己对“哲学全书”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65、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66、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67、朱教授对本书的关键概念进行说明后,便开始介绍黑格尔对于经验主义自然法探讨方式与形式主义自然法探讨方式的批判。在经验主义自然法的探讨方式方面,朱教授先说明了经验主义自然法的理论构建方式,即从事物整体中抓取某种经验性规定,将其规定为本质规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社会状态,然后不断进行修正。然后朱教授指出,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对经验主义自然法的建构方式展开批判,认为其实质上是循环论证,且其缺陷在于“将它把握和贯通的东西提升到观念性的形式,并意识到他就是理念”。在形式主义自然法方面,朱教授认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自然法的总体批判可概括为“向对立面的转化”,对其理论基础的批判是“概念与经验(统一性与众多性)的同一仅为相对同一性,而非绝对同一性”。随后,朱老师又从“立法多余”“虚假”“矛盾”“立法自我取消”等角度介绍了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形式主义的批判。
68、黑格尔所指的基督教文明主要是指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基督教起源于波斯帝国时期的犹太部落。在《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进入凡间,其圆满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黑格尔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生活是原始而自然的,而此种生活的一去不返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旦精神得到发展,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了。随后,人类走向了成为上帝的道路,想要通过全知全能的方式重新回到圆满的状态。正因此,人们能够为了更高的目的压抑并超越自然冲动。基督教的这个发现赋予了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的不可倒退性也预示了黑格尔“历史终结论”的观点。
69、《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ae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17-1830)
70、最后,我十分乐于感谢我的妻子,因她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的耐心和理解。
71、许多原始的历史并不能成为黑格尔意义上的“历史”,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文明。在原始的历史中,文明的消亡从不是瞬间发生的;但在黑格尔式哲学的历史中,一个文明的精神性灭亡往往发生在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例如,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受到斯巴达统治的时期对世界精神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这段时间便或许不能算是历史。同样的,生活在历史终结之后的现代文明也是没有历史的。
72、再次,下面的话是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介绍:“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像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来说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思维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