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5句曾国藩简介及评价


曾国藩简介及评价

1、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与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突出的。

2、本人比较推崇范仲淹,出将入相一般的人物。可以对比一下。

3、其实并非如此,人一生中的朋友有很多,而真正能交心的朋友却没有几个,在危难时刻,酒肉朋友根本帮不上。(曾国藩简介及评价)。

4、此外,曾国藩在求学问、人格培养、意志锻炼、为人处事以及官场的应对之道,有其独到之处,对现代人生活各层面,都能发挥借鉴的功能,也因而有了「为官要读《曾国藩》,经商当读《胡雪岩》」的热门说法。

5、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

6、因为我们坚信:所有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都必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7、咸丰四年初,湘军练成水路是7万人,在湘潭会师。曾国藩撰写檄文声讨太平天国,向太平军进攻。

8、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9、  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

10、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11、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12、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

13、夫齐,古之强国也,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当其即位,委政不治,诸侯并侵,而人不知其国之为强国也。一旦发怒,裂万家,封即墨大夫,召烹阿大夫与常誉阿大夫者,而发兵击赵、魏、卫。赵、魏、卫尽走请和,而齐国人人震惧,不敢饰非者,彼诚知其政之弱,而能用其威以济其弱也。(《审势》)

14、他治军的时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练兵都要亲自训话,一次训话都要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这个气力花得不可谓不大,但正因为他教训的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紧。曾国藩的勤教,既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曾国藩简介及评价)。

15、有个故事讲到他小时候晚上在书房背书,这时一个小偷来偷东西,他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还在背,小偷实在不耐烦了,就出来说,“我都早能背出来了,你怎么还没记熟?”,虽然是个笑话,但至少能说明他的用功程度和自我约束能力。

16、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践行自己理念的“拙诚”的功夫。 

17、“拙诚”强调的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所谓“拙”,就是一步一步地去做;所谓“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在一个虚浮、圆滑、取巧、推诿成为社会普遍心态的时代,曾国藩却揭橥了“天道忌巧”的命题。 

18、蒋廷黻:国藩以执两之道,贯经世之学,于社会之改造,则恢复民族固有美德,此之谓守旧;于民族之前途,则接受西洋文明,此之谓革新。

19、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20、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一是修业,操习记诵词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卫。进德的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保身,我来说一说:

21、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22、市十四次d代会确立“13456”总体发展思路,区域文化承载地是要努力打造的“五个产业高地”之一;提出要深入传承、发挥和挖掘即墨千年历史文化、商都文化、海洋文化和非遗文化潜力,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文化街区,讲好即墨故事,繁荣即墨文化,打造“青岛之源、文化聚落、时尚之都”城市名牌,使即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扬广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协同提升,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互为支撑、相互转化。

23、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24、曾国藩文章论述齐威王“烹阿封即”之事,威王沉湎不治九年后幡然悔悟,派人深入实地了解情况,赏罚分明,不给小人以可乘之机,严格要求近臣,对收受贿赂、提供虚假情况者给予严惩,所作所为令人称道。

25、曾麟书(Zeng Linshu)是曾国藩的父亲。初为山乡塾师,43岁时参加第17次乡,终于考中秀才。仅曾麟书五代子孙,自清道光十二年至光绪末年,就出了曾国藩、曾广钧两进士,举人、优贡、秀才更是多达20余人。

26、要想取得成功,做出一番事业,应该学习曾国藩的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就会取得成功。

27、第二个是齐湣王时,燕军围攻即墨,为守护即墨城和百姓而战死的即墨大夫。《史记·田单列传》记:“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28、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无尽的焦虑抑郁之中,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想做事,所到之处,官场却总是跟他作对,甚至连朝廷都对他弃之如敝履。正在他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朋友欧阳兆熊一席“岐黄可医身疾,黄老可医心病”的话,使他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并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29、历史上,还有人说曾国潘是奸雄,为两面派之人,即说他既是为国为民的“国之栋梁”,又是自私自利的宵小之辈,总之此人为人复杂,不仅有光明正义的一面,而且有凶残黑恶的另一面。

30、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曾氏家族却是个个成才,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家庭教育必为至要。

31、从最早的石敬唐到吴三桂和曾国藩,是典型的汉奸代表。本来,摇摇欲坠的满清眼看将被太平天国推翻,就是这个曾国藩,招募湘军及李鸿章的淮军,用汉人的军队替满清将汉人的义军打败,是汉民族的败类!而曾国藩为满清立下如此之大功,也仅升爵为公而不是封王,汉人始终还是奴才,在满蒙野蛮外族面前永远抬不起头。元,清历代王朝从无选汉女为妃。

32、为人处事低调,不贪功,不好色,清贫一生,当时流传一句话“李鸿章精不能欺,左宗棠威不能欺,曾国藩诚不忍欺”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一生以老师相称,每每提起,竟然泪流不已。

33、平定大平军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本。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领导才能和超越常人的独到之处。

34、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曾经是状元,再加上王阳明天资聪明,自己也十分努力,因此很多人对王阳明也报以厚望,希望他在科考中一鸣惊人。

35、曾国藩治家方面,做人首先以孝为先,勤俭待家传家

36、湘军建立的原因,是清政府无力镇压太平天国,八旗兵与绿营都太过于腐败,与太平天国相遇,一击即溃。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多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想要利用各地地主的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组建了湘军。当然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了以后。这支地方武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此时的朝廷上,已经出现了弹劾曾国藩的奏折,如果不加快解散湘军的进程,待到造反的帽子扣到曾国藩的头上。可就再也说不清了。

37、曾国藩处处以儒家知识分子要求自己,待人以德,待朝廷以忠,特别是晚清,朝廷腐败,推翻清朝才是顺应历史潮流。但是,在晚清的历史大变局中,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才是第一要务,为对抗列强,他不称帝,不推翻清朝,尽量保持时局稳定,展示了他的民族大义。这是他立的“德”。

38、二月十九日,孙发第二号家信。三月十九日发第三号交金竺虔,想必五月中始可到省。孙以下阖家皆平安。

39、有一次,曾国藩安排张运兰与宋梦兰配合作战,他专门给宋梦兰写信说,“凯章办事,皆从浅处、实处着力,于勇情体贴入微。阁下与之共事,望亦从浅处、实处下手”(凯章这个人办事,都是从浅处、实处下功夫,对士兵的情况体贴入微。阁下您与他合作,希望也要从浅处、实处下手)。 

40、曾国藩所说的“纯朴之人”“朴拙之人”,是指具有朴实、踏实,无官气、不虚夸,不以大言惊人、不以巧语媚上,负责实干、吃苦耐劳的作风的人才。曾国藩之所以喜欢用朴实之人,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人实实在在,没有投机取巧之心,只要把任务布置给他,他就会往死里打。 

41、四次拒绝称帝,当时条件成熟,湘军是清政府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们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苦于曾国藩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拒绝称帝。因此曾国藩被日本和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华盛顿。

42、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43、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44、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

45、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确定他的品味,但是见识却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句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多而不见泉水的人!

46、总结曾国藩的管理风格,可以说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的。 

47、没想到朝廷看到曾国藩写的奏章,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仍然顽强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但没有严惩,反而更加重用曾国藩。

48、生活于晚清的曾国藩以一介儒生,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霹雳手段荡涤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不仅如此,他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之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浓彩恢宏之笔。

49、此文缘起,是一次与陈玉兰说起曾策划写过一篇文章《板本升藏在即墨》,通过在即发集团贵华公司工作了八年之久的日本技术经理板本升藏所见所感、亲身体验反映即墨的巨大发展变化,收到良好宣传效果。陈玉兰董事长说板本升藏在即墨工作8年多,离开即墨时,她问以何礼物相赠,板本提出最好是一幅画,能一看就知道是即墨,一看就想起在即墨工作的日日夜夜,板本已把即墨当作第二故乡,但一直未能如愿。问我什么能代表即墨,我说即墨大夫,并简略介绍了即墨大夫的事迹和曾国藩以《烹阿封即墨论》获道光帝赏识……

50、传忠书局版《曾国藩家书》是目前公认的权威版本,是在李鸿章、李瀚章主持下由曾国藩生前的贴身幕僚选编,经李鸿章精心校勘。所选书信充分展示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惊天伟略。

51、那么,生活在1811———1872年的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和生活在公元前350年前后的即墨大夫(“烹阿封即”的齐威王九年为公元前348年)相差2150多年,会有怎样的关联呢?

52、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嘉盛世走向没落,衰败,内扰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創办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当时大平天国横扫湘湖大地,为此被清王朝封为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53、王阳明的一生飘逸洒脱,内心自足;曾国藩的一生倔强执着,低调谦卑,都值得我们学习。

54、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