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9句陶行知简介及作品


陶行知简介及作品

1、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这所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学生都是择优选拔的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他们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而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2、1914年留学美国。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在他写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这表明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

3、1932年,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

4、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成大事业者,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说为大事者,先天下之忧而忧,要从高远处去望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看清了人民的隐痛之后,要时时刻刻纪念他,就是为他牺牲了一切,终不懊悔!“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说,从各处各地要寻个解决,只有我们百折不回的去找他,终有一天出人不意的遇着。

5、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6、之所以答应法源兄的邀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心中的“新教育”情结。新教育是发源于欧洲、后来又影响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受其影响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把他发起的生活教育运动也命名为“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就叫《新教育》。他还亲自担任了《新教育》杂志的主编,是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7、先生四次抉择而带给我们中华民族教育之光明,永远铭记。为什么我们要回顾历史,探寻先生的生平足迹,其中不仅只有缅怀,更多的是其精神依然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启发。身为陶子的我,站在晓庄这片土地上,更能体会先生精神之不朽。犹记得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句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先生的四次推却,说来轻巧,实则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踏入小乡村,“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生活不正是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吗?回到当今社会,虽然谈不上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但浮躁的社会也让我们很难找到自己的“足乐”,学史明史,同样知先生,更要学先生,知行合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是如果能像先生一样经过多次辗转还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遇到困难、遇到诱惑依然能坚守自己的学业、事业,体会自己的“乐”之后再去坚定不移的为之奋斗,我想,才是知行合一吧!(陶行知简介及作品)。

8、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9、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10、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1、(20江西单项选择)“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提出者是( )。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杨贤江

12、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3、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4、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15、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6、《行知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1月初版本

17、《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19、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20、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d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后来听说国民d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8月11日,陶行知的灵柩由全国五十三个人民团体公葬于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21、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臧克家

22、四季之美·清少纳言(翻译:卞立强、周作人)

23、《斋夫自由谈》上海《申报》馆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24、先生因受到歧视而愤然退学回乡后,在家苦学了一段时间英语,又于1909年考入汇文书院与基督会和长老会合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成立的金陵大学堂。金大初创时,仅设文科及若干数理学程。文科分预科、本科两部。预科二年,本科三年。因他此前已有汇文的半年成绩,故预科只读了一年半,便于1911年升入文科本科。至1914年夏完成学业,他在金大生活和学习了五年。先生在金陵大学期间,对文学特别感兴趣,他担任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金陵光》的编辑。在他的建议下,该刊于1913年的第4卷第1期开始增设中文报。从1914年的第5卷第5期开始,陶行知担任主笔。1913年至1914年,他在《金陵光》上发表文章多达18篇,大都以“陶文濬”、“陶知行”著名,文章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教育、医学等多个方面,大多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尤其是《金陵光》中文报1913年第4卷第1期上发表的《出版之宣言》,文笔流畅,思想深邃,涉猎广博,论述精到,从刊名内涵、办刊宗旨、刊物性质、刊物功能等方面向读者作了解读。先生从担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发表《出版之宣言》,到毕业时发表论文《共和精义》、共在该刊发表文章12篇。先生担任主笔期间,“中文版《金陵光》为金大带来了一股春风”。这是先生实现文学救国的尝试。

25、先生留学美国后,深感美国的繁荣与富强,深受进步教育运动的熏陶和影响,深切认识到教育改造社会的作用及力量,便开始萌发“教育救国”的思想。他在1915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之后,毅然选择美国的教育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作为他获取“更高级学位(博士)”的理想之所。入读该校后,他曾明确地表露了这种教育教国的志向:“我的毕业志愿是,通过教育而非武力来创建一个民主国家……我坚信,没有真正的公共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国。”因此,“我回国后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这便奠定了他留美归国后的人生志向。陶行知一旦立下平生志,就“壮志未酬誓不休”。纵观他的人生之旅,就其学术水平、自身条件、管理才能、个人际遇来看,无论从政或经商,他都有可能取得辉煌成就,高官厚禄,衣食无忧。但他不为名利所引诱,不为权势所左右,而是埋头走自己的“正道”——“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探获生路”。

26、“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27、1955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斯德哥尔摩世界裁军会议。赴内蒙古写生。作油画《草原云雨》《雨中草原》《原始林》,中国画《套马》《少女像》等。

28、字正腔圆求共语,诗词歌赋铸心魂——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天活动纪实

29、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30、我们希望以集体的力量来纠正个人主义,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谈与幻想。在共同努力创造学校上来学习,共同努力创造新中国新世界。

31、1981年作《戈壁牧野》(存中国驻美大使馆)《天湖泻瀑》《双玄鹄》《雄鸡》等。

32、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33、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进行学术访问。5月在伦敦、7月在瑞士日内瓦、9月在法国巴黎分别举行个人画展。

34、从金陵大学毕业,随后,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35、严寒酷暑两相宜,送教大成煦如春——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骨干教师送教大成中学

36、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任油画系教授兼教务长。到工厂、农村、草原牧区,水库工地深入生活,写生。

37、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38、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39、1976年作中国画《武夷山下》(藏日本长崎唐人馆)《警惕》《金沙云崖》等。

40、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41、(20河南简答)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42、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指向的是解放儿童的( )

43、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44、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d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45、1937年任中国美术会理事,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中展出油画《出窑》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继续任教。作油画《人体习作》《芍药》《鸭》等。

46、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47、1982年率中国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在巴黎大宫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览”开幕式。中国画《藏原放牧》荣获金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朝华出版社出版《千里云山》《青海之滨观舞》《树熊》《驼羊》《六朝松》等。

4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