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3句道家


道家

1、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2、道家高唱天道自然无为,否认有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老庄之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无神论的传统。道教扭转了道家的上述倾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到了宗教,崇拜神灵和仙人。道教由于将世界二重化和崇拜神仙而具有了真正的宗教性,成为一种宗教体系。

3、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4、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5、难事都是从容易做起,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的。

6、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休息,也要多参加活动,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读书看报,勤于动脑,保持心情舒畅,以延年增寿。

7、功名有如过眼云烟,有的人今天看似飞黄腾达,明天则有可能沦为阶下之囚。因此,不必过于在意和强求虚名。(道家)。

8、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道家)。

9、道教又神化庄子,将《庄子》以及《列子》、《文子》、《阴符经》等道家著作诠解为道教经典,在糅合改造道家思想基础上又造作大量道书,使道教具备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石。道教更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崇拜的传统,由黄老道中孕育而生。

10、心里有烦恼,千万不要生怒气,怒会伤肝。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

11、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12、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

13、要是中国的小伙子,也许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追你是看得起你,要知道你这德行叫我追我还不追呢,这事也许就过去了。但美国这个小伙子却认了死理,追你没资格吗?

14、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1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6、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没有涵养的表现,也是道家养生大忌。火气大的人应加强修养,注意制怒。

17、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18、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19、世人,尤其是权贵之人,总是喜怒无常,他们真实的心思总是深深地埋藏在虚假的表情后面,让人捉摸不透。了知人心比预测天象还困难:老天爷尚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序和昼夜更替之常,人心确实在是难测。

20、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

21、推荐少吃是对的,但“辟谷”要有专业指导,一般人切莫随意、盲目去做。

22、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23、松树的品格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压来之时,高压线的铁塔都被压塌,而青松仍能挺住。

24、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风雨无论多么来势汹汹,最终都是会停下来的。

25、哲学上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人生都是未完善的,因此需要药去治。所以,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26、许多时候我们太过功利,却不知道把“无用之用”当成活着的必备策略。正是这些无用,使我们成为了有趣且丰富的人。

27、中国文人常画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兰、梅、竹、菊,谓之“四君子”,表现的主题就是从入世到出世。

28、一个星期后,我就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你看看。结果一枪把肯尼迪给打倒了,全世界都知道。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不会特别对某物施恩,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如“刍狗”一样,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过程中,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则指挥下,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极尽尊贵到被随意废弃的过程。

30、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31、道家也对海底作了大量的研究。张紫阳特别重视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脉经》云:“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道教龙门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著《性命法诀明指》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开通奇经八脉的十个步骤,其每一步骤都围绕海底为核心进行,使气沿八脉上下、前后运转,故称海底为八脉之总根。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道家还认为海底是一扇铁门,九箭难穿。只要开启海底,展窍、开关也就不难了。方法是: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海底,忘形无我,使息息归根。到一定阶段,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一气感通,自然而然也。

32、到了老年,儒、道、佛集于一身,也是人文精神的自发倾向。不要认为没读过《论语》、《道德经》,没读过佛家经典。实际上,在我们身上都有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基因。

33、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34、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

35、人到中年慢慢有一些道家思想也是正常的,人家提拔重用年轻干部,你年龄到杠了,想不开有什么用呢?人家有钱买车、买房,你看不惯,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

36、遗精,历来被丹家视为大忌,称作“漏丹”。古代丹家“采大药”时要用状如馒头似的木座抵住谷道,以防漏丹。如此强制手段失却自然,似非妙法。若著意守海底片刻,阳物渐倒,何来漏丹?

37、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38、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体系,形成于春秋末年,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

39、当前,现象学、医学、生命科学已在此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甚至很难严格划分身心的界限。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国人没有走上身心对立的错误道路,这典型地体现在道家养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为,又不忽视形体的修炼,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偏废。因此,道家养生与现代科学的前沿存在相合之处,以身体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注重身、心间的良性互动。

40、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41、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黄帝、神农时期,后到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从而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理论,这标志着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42、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