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6句钱瑗


钱瑗

1、1960年春末夏初,北师大举办教改展览。筹办展览的人都是青年教师。我和钱瑗是从外语系抽调的,我搞编辑,她搞美术。搞美术的在59届同学中有号称“妖魔鬼怪”的四员大将:历史系的王德人们把“一”念作“yāo(妖)”,这便是“妖”的由来;物理系一位会变魔术,“魔”的头衔当之无愧;生物系一位早有“小鬼”的外号,他当然是“鬼”无疑了;而钱瑗是四人中惟一的女性,没有绰号,不过既然排行老那只好把“怪”字认下来。“妖”和“怪”经多年的交往,恋爱,终成眷属,人们戏称“妖怪联姻”,他们的婚姻很美满。杨绛女士在《干校六记》中曾提到女婿王德一。1969年11月,送钱老上车时,王德一见有人行李太多,便上前相助,文章写了此时钱杨二老的心情:“默存和我看他热心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互相安慰说:得一(这是钱锺书先生赠女婿的号,杨先生文章里总用“得一”)和善忠厚,阿圆和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可谁想就在半年之后,北师大围剿“五一六”之时,王德一受到诬陷,被逼自杀。这是钱瑗一生中所受的最大打击。如今,27年之后,“怪”也随“妖”而去。3月8日,“魔”与“鬼”齐来同遗体告别。当年悲愤送“妖”,今日沉痛别“怪”,令人感慨万千。(钱瑗)。

2、新婚的钱钟书和杨绛搭乘P&O公司的邮轮赴英留学。

3、 而杨伟成和钱瑗在1974年才正式结婚,两人在婚后生活得较为和睦,杨伟成当时已经有两个孩子,所以婚后一直致力于家族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4、  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钱瑗)。

5、学者之家,书香门第,女儿在该读书、该做学问的大好年华,却去当工人,干农活儿,后来怀着满腹学问英年早逝,其实是钱家、也是国家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可书中杨绛老人只是用了简短几行字,轻描淡写,似乎更令人心痛。

6、杨绛在六七十年代,被下放到改造知识分子的“五七干校”扫厕所,其后创作小说《洗澡》,写出了那个年代连心都无法隐的惊心动魄。

7、钱瑗教授是原北师大外语系(现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钱瑗在北师大执教36年,为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

8、命运多艰,身上却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淡定从容,别样气质。这样的杨绛,这样的大师一家,都值得为人父母的我们学习。

9、奈何“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亲眼看着自己的“杰作”,彻底碎掉了。

10、   仍然节选自《我们仨》中的两段,关于教育—— 

11、1959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她精通英、俄两种语文,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曾先后嫁给王德一(1967)、杨伟成(1974)。文革时期,王德一因“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被批斗自杀。

12、  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13、当朋友来探望她时,她却假装不在意地说:“在身体上随便打洞,真是残酷啊!”友人忍不住落泪了,谁都不能明白,如此善良的钱瑗为何会遭受这般折磨。

14、来源:青陌读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5、 她一直在文学方面坚守着良知和道德,在她身上一直表现着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与慈爱,坚持着传统文化的淡泊名利的美德,因此杨绛先生的内心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也是非常温暖的。

16、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暖而又辛酸的经历。另外,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写回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

17、钱瑗是个忙人,从来不参加游山逛水的活动。她在开会前常常去当地的师范学校开会或讲学。会议结束时,她要不马上回到北京学校,要不就在旅馆里看书备课,很少跟我们大家出去玩。

18、钱瑗第一任丈夫名叫王德他们是同学,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认识的,当时两人都是学校美工队的成员。毕业后,他们两个人都同时留校做了老师。

19、他号称“民国第一毒舌”,天下没几个瞧得上的人,挨个吐槽陈寅恪、王国维、鲁迅、胡适等等,刻薄起来字字带刀。

20、作为钱锺书与杨绛的唯一爱女,钱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21、说起66年前的春天,清华古月堂门口,二人初见。

22、当杨绛再问丈夫时,钱钟书再度陷入了昏迷,她陷入了沉思,不知道钱钟书所说的家里,是不是三个人共同生活的家呢?

23、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

24、文人间的秀恩爱,我没有听过比这更高的溢美之词。

25、钱瑗去英国进修的两年,学习非常刻苦,她说,导师指定阅读某一诗歌作品,开始怎么也读不懂,非常着急,于是她找了许多同时期的其他诗歌作品来读,进而研究诗歌的韵律。待她读了足够多的书,再回头来读导师指定的诗歌。她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就一个劲儿看书,她重读许多外国原版名著,说:“这下有时间精读了,还真又读出不少心得来。”病中仍不释卷,勤于思考。--------钱碧湘

26、钱钟书杨绛的婚姻被称为“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他们的伉俪情深,不离不弃,在一个世纪间,传为佳话。钱钟书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7、2003年,《我们仨》在大陆和港台同期印行,杨绛在书的扉页上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字样。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无不被这个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打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绛写《我们仨》,是因为思念女儿钱瑗,杨绛曾经对病危中的钱钟书说过:“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当时卧病在床,已经不能交谈的钱钟书点头表示同意…… 

28、 是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钟书与杨绛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所生的独生女儿,小名”园园“。

29、钱瑗火化后,北师大的师生们恳求留下部分骨灰,将其埋在陈垣校长铜像侧的一棵雪松下,每年清明至此拜祭,以表怀念。

30、 1935年,经过三年的相识相恋后,钱钟书和杨绛于一九三五年结成夫妇,并前往英国牛津留学。钱钟书和杨绛两人在文学上共同进步。两人笔耕不断,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31、 有一回,钱瑗深夜加班太晚,第二天起床迟了,匆匆梳洗赶路后,才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发现,自己脚上的皮鞋,竟错穿成了一只黄,一只黑。

32、  如今钱瑗去世快七年半了。她默默无闻,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也不是名师,只是行伍间一名小兵。但是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做父母的痛惜“可造之材”未能成材,“读书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这只是出于父母心,不是智慧心。我们夫妇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人世间留下一个空名,让不相知、不相识的人信口品评,说长道短,有什么意思呢。钱瑗得免此厄,就是大幸;她还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友好的爱重缅怀,更是难得。我曾几次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这话并非虚言。“文革”期间钱瑗的学生张君仁强,忽从香港来,慨然向母校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并培养优秀教师。张君此举不仅得到学校的重视,也抚慰了一个妈妈的悲伤。他的同学好友是名编辑,想推出“纪念钱瑗小辑”,他们两人相约各写一篇。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友好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没几天就写出好多篇。我心上温暖,也应邀写了这篇小文。

33、遗憾的是,再次复查确诊为癌症晚期,极难救治。

34、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1997年3月4日,因患脊椎癌去世,享年59岁。

35、 他恳切地对杨绛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会更喜欢那个孩子了,又怎么对得起阿瑗呢?”

36、隔段时间会有作家来群里开讲座,谈文学,谈人生。

37、钱瑗把旁人看来是“分外之事”也都负责担当。事例很多,如她发现外语系资料室翁某平时勤奋自学,并抽时间旁听大学课程,便主动为他批改作业,指导他读书,连续几年,从不间断,终于使这位有志青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民族大学的研究生。

38、只是生离尚有再聚的希望,死别却是永久的失散。

39、世间最大的悲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唯一女儿的去世,年过八旬的杨绛,心里难过得好像失去了什么支撑点。

40、 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杨绛离开了人世,享年105岁,一位伟大的作家就此离开了,这让不少人感到惋惜。

41、起因是他和当时的文坛大师,也是他后来的导师吴宓的一段对话,有一次吴宓问他:钟书,你觉得我这节课讲得怎么样。

42、我父亲与钱瑗结婚时我18岁,刚刚到工厂上班。

43、去英国进修,名额有限,她不去争,临到资格考试,有人退缩,她才被公推出去应考。

44、 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我特别感谢爸爸妈妈,您们相亲相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45、 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46、钱瑗把旁人看来是分外之事也都负责担当。事例很多,如她发现外语系资料室翁某平时勤奋自学,并抽时间旁听大学课程,便主动为他批改作业。

47、大学毕业后,优秀的钱瑗直接留校任教,就竭尽全力地当“尖兵”。最初,钱瑗教授的是俄语,后来她又跨界教英语。

48、杨绛,女,原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49、饭后我们通常看电视;电视剧居多。钱瑗从没有时间或耐心看完一部电视剧,但又舍不得对此“孤陋寡闻”,因此她总是提前看电视节目报,用这种作弊的方式了解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得意地告诉我们:“后来……”对此,我们很有“意见”,认为她把悬念给破坏了。

50、在钱瑗病逝的次日,杨绛就炖好了鸡汤,一路奔波来到了北京医院看望丈夫。虽然此时的钱钟书已经不能自主进食,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

51、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52、可钱瑗总说:“我已经在虎背上了,要一直坚持下去。”

53、那些纸鹤长长的,一串又一串,在凛冽的寒风中飞舞。

54、钱钟书称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55、想要回家看父母,就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大院。所以,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父母划清界限,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一言不发,贴坐在母亲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做完的针线活儿,一针一针的缝。她买了一块儿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糖纸整齐的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被革命群众发现。

56、钱钟书一听既懂,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眼角落下了两行冰冷的泪水,随后很久才对杨绛说了一句:“你最辛苦。”

57、在杨绛眼里,她是一个“尖兵”,业务出色,但骨子还是一个小兵,没想当将军,却在认真平凡中很满足、很快乐。

58、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享年60岁。 钱瑗的两次婚姻都没有子女,第一次婚姻太短暂,第二次婚姻她和第二任丈夫年纪都很大了,不适合生育。

59、不过,钱瑗很聪明,没几日就将这个习惯改掉了,认识的字竟然和年长自己几岁的表姐们不相上下。

60、她从从容容的“不要紧”三个字,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

61、“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62、而就在钱瑗病逝的8天后,昏迷中的钱钟书突然背对着杨绛大喊“阿圆”七八声,并说让“阿圆转去自己的家里”。

63、当时北师大给老师一个福利,可坐班车回家,她不愿接受,每天和学生一起,背着大包子书和教案挤公车往返。

64、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65、他惊人的记忆力从这里得以展现,也就有了后来那个著名的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愿。钱钟书是19岁那年考进清华的,一进去,就闹得全校闻名。

66、而命运多诡,如果她没有躲过一次又一次的体检,或许不至于在59岁时就撒手人寰。

67、杨绛一生写过《洗澡》《将饮茶》等当世名作,但在她的爱语里说:

68、钱瑗教的文体学是一门繁重而枯燥的课,但她善用例句来解释问题,而选择的例句非常精彩,就把文体学教得生动有趣了。她常上新北大(旧燕京)的图书馆去借书还书。她把借的书读完一批又读一批,读了许多英国文学作品,这为她选择例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杨绛

69、  有一天,北师大将招待英国文化委员会派来的一位监管人。校内的英国专家听说这人已视察过许多中国的大学,脾气很大,总使人难堪,所以事先和钱瑗打招呼,说那人的严厉是“冲着我们”,叫钱瑗别介意。钱瑗不免也摆足了战斗的姿态。不料这位客人和钱瑗谈话之后非常和气,表示十二分的满意,说“全中国就是北师大一校把这个合作的项目办成功了”,接下慨叹说:“你们中国人太浪费,有了好成绩,不知推广。”钱瑗为这项工作获得学校颁发的一份奖状。她住进医院之前,交给妈妈三份奖状。我想她该是一名好的小兵,称得上尖兵。

70、 钱钟书先生曾赞誉杨绛是最贤惠的妻子,最有才华的女子,并且把妻子、情人以及朋友不相关的三者紧密的结合在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71、杨绛,女,原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72、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越是追逐它,它越是躲着你。但如果你转移视线,它便会轻轻落在你的肩头。”

73、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74、我们是一个热衷以强者为中心的民族,过去周海婴直到晚年,出门被介绍都是“这是鲁迅的儿子”。

75、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拥有这样的父母,钱瑗无疑是幸运的。她自从出生起,就深得父母的喜爱,尤其是钱钟书,简直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76、19年前的3月4日,钱瑗老师永远地离开了。19年间人事变迁,生活艰辛,亲朋故友的死亡投下的阴影,都终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消散,这也是人之常情。陶潜有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于每一个和钱瑗老师相识相知的人们而言,钱瑗老师的早逝,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77、最终,在钱瑗的帮助下,那位同学考上了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钱瑗很高兴,但她从未邀功,只是夸赞同学,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78、陈教授感慨地说:“钱老的学风是传家宝,对钱瑗的影响极大。上海某高校编写的《英语精读课本》,是钱瑗主审。她同样是逐字逐句,从头至尾反复读了几遍,不少书页上也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79、这世界不可能把所有的幸福集中在一家子里,上一代幸福,下一代就不会也幸福。

80、1955年,18岁的钱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进入大学后的她,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时间。

81、1996年10月,钱瑗记起妈妈想要记一本《我们仨》,于是便向杨绛提议来写这个题目,杨绛同意后,尽管当时钱瑗卧床写字都已经十分困难,但她还是乐于以此自遣。十一月医院报病危,钱瑗还在爱惜光阴,一面写作,一面尽可能地处理办公。忍受病苦的钱瑗,也许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关怀,但是她从来不让妈妈来医院探望,只因路途遥远,怕妈妈劳累。当时钱钟书先生也已经重病在身。住进医院,杨绛先生只能一边照顾着钱先生,一面记挂着女儿钱瑗。

82、杨绛自86岁,进入人生的残局。短短两年,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独女,再是痛失一生伴侣钱钟书,从此以后,只剩她一个人抱着回忆活下去。

83、 如此环境下长大的钱瑗,好像小小年纪,就参透了爱的真谛。她共情能力极强。曾因偶然看了几页《苦儿流浪记》,就心痛得大滴掉泪,直到多年后当了教授,还心心念念书中的“苦儿”。

84、如果世上的继母都像钱瑗一样努力争取继子女的喜欢,当一个好继母,组合家庭的关系一定会更好相处。

85、她对学生无论学业、感情的开导,无不耐烦。每次遇到单位体检,借故躲开,就为多留出几个小时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