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0句林则徐最著名的两句诗


林则徐最著名的两句诗

1、林则徐一到浙江镇海,就致力于当地的防务工作,并继续严禁鸦片。他虽身在浙江,但仍时刻关心广东的抗英斗争,他担心广东局势在投降派的倒行逆施下会进一步恶化。

2、第一部分描述的是龙、虎、凤凰,这些高贵而伟大的动物遭遇逆境身受凌辱而困厄的情景,反是狸猫这样小丑似的家伙得势后却极度地猖狂。

3、  多用西域之典。林则徐流放西陲边城,报国壮志不仅没有被艰难的岁月消磨,反而因自己身在边陲未能助力于朝廷而忧心不已,回乡人关之心更切,加之失意时所居地西域边地的缘故,使林则徐的诗中所用张骞、班超等与西域有关的典故较多,在用典的审美取向中体现出他的人生经历和审美情趣。如:用苏武典:“扬沙翰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将出玉关,得懈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之一)用张骞典:“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出嘉峪关感赋》)用班超典:“弃修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出嘉峪关感赋》)(林则徐最著名的两句诗)。

4、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林则徐最著名的两句诗)。

5、此联告诫人们:只有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善于听取各处意见,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才能达到“壁立千仞”的境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名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名句:

6、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7、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8、  林则徐怀念父母及致妻儿亲人的文章、书信、诗作等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其《先考行状》《先妣事略》纡徐平淡,情致绵邈,虽然写的是平凡琐事,却抒浑厚之深情;致妻儿亲人的诗作,则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折射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9、事态发展,果然如此。五月底,英军进犯广州,投降派可耻地屈膝后,还散布英军“所恨者惟林一人”,趁机进一步打击林则徐。不久,道光皇帝下旨将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

10、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郑淑卿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月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早于林则徐三年而卒。时林则徐正在昆明云贵总督任上。

11、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时候,不仅仅面对着外国列强的压迫,还要应对清朝内部那些为了一己私利,不断使用阴谋诡计来阻止林则徐进行禁烟运动的官员。

12、  由于流放的特殊遭遇,林则徐有志难申,有口难辩,运用典故以抒情言志便成了他的艺术追求,具体表现在:

13、  作于1819年的《驿马行》和《病马行》,通过对驿马、病马的遭遇,批评当政者用人不当和赏罚不明,表达诗人爱护人才的心情和改革吏治的愿望。同年作的《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我心深感怀转伤,为语司牧慎勿忘;孜孜与民敷肺肠,毋施箠楚加桁杨,教以礼让勤耕桑”,先是对帮助自己的村民抒发感激之情,而后呼吁官员要爱护百姓。既显示其理想追求,又鞭挞现实。

14、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诸多典故的运用无疑丰富了他创作的思想、感情内涵。

15、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16、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17、  再读这首《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偕老刚符百十龄,相期白首影随形。无端骨肉分三地,遥比河梁隔两星。莲子房深空见薏,桃花浪急易飘萍。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

18、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曾在总督府衙题写了这样一联:

19、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2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1、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

22、一八四五年,林则徐被召回京。他又出任过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仍然十分关心英国侵略者蹂躏下的祖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八五0年春,林则徐告老还乡。

23、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24、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清·林则徐《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25、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26、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

27、译文:一个人的运势掌握在自己手上,心地善良,家庭气氛就和睦,家里的风水一定好。

28、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

29、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30、《程玉樵方伯德润钱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 》

31、由中国交响音乐团合唱,杨洪基、戴玉强、刘炳义

32、  林则徐以他高超的用典艺术,自觉地传承并光大着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他在西域诗中的用典成就,丰富了诗的创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他喜用典、善用典、会用典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为我国西域边塞诗的文学宝库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33、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34、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35、第四部分继续用更多的实例来说明内心汹起云涌似的激荡,江水倒流、血染天边、气震河山、地底朝天……

36、骆老师的几十年音乐生涯里,写了太多的合唱、民乐、交响乐的作品,这既是他对音乐、对爱国的情感抒发,也是我们音乐爱好者们不可错过的优秀精华作品。在音乐大师平台上有不少骆老师制作的民乐和声乐课程讲解,想要学习和了解的朋友们可以下载APP学习了解一下哦。

37、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十七日,是郑淑卿五十三岁生日。此时林则徐因实施禁烟和抗英斗争已被革职。林则徐以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写了七律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年林则徐妻子五十三岁,林则徐五十七岁,两人年飧相加恰为“百十龄”。林则徐在诗中备注:“余留滞羊城,夫人携两儿寓南雄,大儿由吴门返棹来粤,尚在途次。”林则徐被革职,留广州以备查问委差。妻郑淑卿带两儿在南雄(今广东南雄市)暂避战乱。大儿汝舟原于去年秋天从广州赴京,行至苏州时,听闻林则徐被革职之变局,欲回粤,被林则徐要求在苏州候信,造成一家人“无端”“分三地”。诗中深切地表达了林则徐对妻子儿女的眷念,同时感叹自己爱国救民的苦心不能见到实效,而且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浪潮中,自己的前途也如浮萍那样情无所寄、飘忽不定。

38、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3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0、世事变幻,转眼间那些古代的王侯将相早已灰飞烟灭,而六和塔却依然巍峨挺拨,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落日背人沉野树,晚潮催月上沙洲。”落日西沉、野树暮霭,晚潮汹涌、月照沙洲,颔联描绘了傍晚时分绚烂的江景,具有强烈的视听感觉,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1、  张亨甫和林则徐既是同乡、积极禁烟的同志,又是在治理黄河上有共同见识的知己。对于张亨甫客死北京,林不胜悲痛,写下了《哭张亨甫》一诗,既悼念张,又对他未能施展才干而惋惜。

42、111回答者:Z♂W-见习魔法师二级2007-5-1712:29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资料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43、他继续进行禁烟的宣传,积极关心福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一八五0年十一月林则徐在广东潮州普宁县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44、  从林则徐所撰《先考行状》《先妣事略》可知,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宾日乃一介秀才,却是贫儒;母亲陈帙贤惠能干,相夫教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林则徐幼承家训,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家虽清贫,却能刻苦问学,形成俭朴、正直、勤勉、胆略超人的优秀品格。这一切都源自父母亲的精心培养与辅育。

45、  这些诗歌,见证了他抵抗外敌、强国复国有功反遭流放遣戍的不幸经历和以国事为重不记个人得失的心理历程,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的抑郁悲愤之情因流放者的谪居地位而不能尽情直言,典故便成了他抒发深沉愤懑情感的中介。加之自幼博学多识,广博的经史子赋知识使他进行诗歌创作时思接千古,驰骋天地,形成他在西域诗创作上乐用典、善用典,运用典故以达情的特点。

4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取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是他由西安去新疆留别家人时所作的诗,共两首。诗中显示出林则徐不计个人生死祸福、豁达大度的心态,鄙视朝中投降派的同时,坚信禁烟抗英事业是正确的。全诗气势豪迈铿锵,语言爽朗诙谐。

47、  善用典故抒发强烈的爱国忧国情怀。当他因禁烟遭谗被贬,由西安启程去新疆伊犁时,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诗中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的前一句出自《左传·昭公四年》,说的是春秋郑国大夫子产进行军赋改革遭人诽谤时,曾坦然道:“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林则徐借用此典申明自己的爱国情怀: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迎受吗?这一典故的运用把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流放却痴心不改的爱国真心生动表现了出来。

48、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49、骆老师对祖国爱的深沉,这在他每一个作品都有所体现。骆老师作曲的歌曲旋律常会兼具恢弘大气和柔美抒情,总是带有一种宏伟的磅礴气势,轻易就能点燃每个人心中炽热浓烈的爱国之情。骆老师的作曲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延续了他以往丝丝入扣、动情动人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他极为扎实的作曲功底。作为一辈子见证过国家起起伏伏、一步步重新崛起、逐渐强大的发展轨迹,每每传唱起“爱国”题材的作品,他总是心潮澎湃,满腔赤诚,令人感慨、动容。

50、10部《我爱中华》二胡与交响乐队或大型民族乐队组曲(56首乐曲约三个多小时的音乐,三台)

51、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52、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岁月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

53、白话解释:我的子孙若和我一样,那留钱给他们干嘛?圣贤之人有太多钱只会损害他们的志气;我的子孙要是不如我,那留钱给他们干嘛?又蠢又有钱,只会让他们变得更糟。

54、  此诗情真意切,述情如话,与唐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几乎同出一辙!

55、  郑淑卿与林则徐聚少离多,她一向贤惠持家,虽因林则徐清廉为官,家中子女众多,生活困苦,加之郑氏体弱多病,但却从无怨言。林则徐夫妇一生养育长大的有三子三女:子汝舟、聪彝和拱枢,女尘谭、普晴等。郑淑卿精心抚育培养子女长大成才,林则徐一生政绩,郑氏有一半的功劳。林则徐与郑淑卿伉俪情深,在他为数不多的家书与诗文中,不乏寄郑氏的书信。如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苏州任上的《寄内》:“古驿寒宵梦不成,一灯如豆逐人行。泥翻车毂随肠转,风送驼声贴耳鸣。好月易增圆缺憾,断云难绾别离情。遥知银烛金闺夜,数到燕南第几程?”

56、  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艰屯谁是舟同济?献替其如交不黔。卫史遗言咸水憾,晋卿祁死岂初心。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云亡未易任。

57、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58、  用典密集。林则徐不仅用典广泛,而且也乐于密集用典。典故作为古典诗词趋于典雅的一种手法,其运用是有一定约束和讲究的,一般用典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作品的晦涩难懂和读者的难以理解。但林则徐之所以堪称用典高手,就在于他对典故的运用得心应手,驱使自如,在一篇作品中常常数典连用,而又有助于其丰富复杂情感的表达。看他的《哭故相王文恪公》诗:

59、黄金时节别且兰,为感与情忍涕难。程缓不劳催马足,装轻未肯累猪肝。

60、他在留别家人的一首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句生动表达了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忘我牺牲的坚强意志,也是他一生坚贞爱国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61、  林则徐写有很多崇敬古代英雄人物的诗,这在初涉官场时尤为突出,如1819年写的《汤阴谒岳忠武祠》和《孟县拜韩文公墓》,1827年写的《武侯庙观琴》等。他行动上的尊崇之心更甚。1822年,他在杭州倡议集资整修于谦墓并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1829年兴工重修李纲祠,他在新祠旁建屋三楹,屋前植桂树两株,补以桂斋旧额并题“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的楹联。他书写的“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记”碑,至今还保留着。

62、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63、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64、此联告诫人们:只有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善于听取各处意见,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才能达到“壁立千仞”的境界。林则徐诗句江山易落诗人手《出嘉峪关感赋》

65、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66、  林则徐在西域诗的创作中不仅喜用典,也善用典,他的用典具有以下特点:

67、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68、  在《次韵答王子寿(柏心)》诗中,林则徐叹息:“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岳飞、韩世忠都是抗金名将,林则徐在这首诗中借用这两个含恨而死的爱国将领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被流放不能报国的感慨。“无端白鹤新居卧,又触乌台旧案诗”(《又次邓子期尔颐坡公生日原韵,时有他感》)用苏轼“乌台诗案”典表明了自己流放失意的不幸和不公。

69、由此,我们应该肯定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