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6句知识就是力量是谁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是谁的名言

1、(法治格言)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2、他整日忧心,青年学子不再读书,他的忧愁,后来证明没有白费他们都习惯,抬头四十五度,仰望天际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刚好正在想我。——几米

3、来源:法治新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4、(法律名言)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

5、“程序员的中年危机”、“考研人数回暖攀升”等等现象都在暗示你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6、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知识就是力量是谁的名言)。

7、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8、值得注意的是,培根虽然强调感性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但他没有把这一点绝对化,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而并没有说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更没有说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

9、这几年和“知识”这个词相关的事情太火了,火到资本在疯狂的涌入这片蓝海。

10、潜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创新学习方式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落到实处

11、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培根

12、以精良制作与新生姿态带来首播惊喜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撷取了江苏卫视综艺内容两大标志调性,既饱含情感类节目的细腻温情,又浸透知识文化类节目的丰厚内涵。

13、(法治格言)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4、天然的能力犹如天然的植物,需要通过学习来精心修剪。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

15、放眼整个内容市场,《知识就是力量》都独具特色与开创气质。虽然广泛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百家学科,但节目内容并不向高冷或小众倾斜,而是尽可能汲取能与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部分,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洗牌”。目前看来,江苏卫视《知识就是力量》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更重要的是,节目主动离开舒适区域,这份积极与勇气值得给予更多鼓励。

16、知识是头上的花环,而财产是颈上的枷锁。——伊朗。

17、善良是人类一切美德和尊严中最伟大的,它具有神性的特征。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9、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

20、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切斯特菲尔德

21、(法治格言)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22、“冲顶大会”们用最直白和露骨的方式把知识和交易挂钩。

23、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赫尔芩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5、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26、相反,他认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对于那些并不是很显露的、或过于微小、或空间距离过远的物体,这未必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说:“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错误”。这段话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而说的。

27、(法治格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28、“知识改变命运”是李嘉诚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

29、知识使智慧者更聪明,使愚昧者更愚蠢。(英国)

30、培根生于1561年1月22日,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早在孩提时代,培根就被伊丽莎白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他12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小小年纪,对大学教育体制和当时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十分反感,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作出革新,“因为它们对人类的生活和幸福毫无应用价值”。

31、初试成绩不理想,复试无望的同学,建议仔细想清楚,是要二战还是工作,给自己一个交代;

32、弗兰西斯•培根(FranasBaco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33、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旅居法国巴黎。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这使他接触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并且对其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4、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35、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