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8句写出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写出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1、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2、(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写出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3、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写出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4、典故:三国时,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刘禅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5、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6、典故: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7、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8、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9、典故: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10、(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给中国小男孩的。( )
11、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2、兵拏祸结: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13、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14、金戈铁骑: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15、(4)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
16、 不过,战争的发展并不一定以最初的态势延续下去。第二天,双方正式交战。齐顷公对自己很有信心,当天早餐的时候,他就雄心万丈地说:将士们,我们今天先把敌人灭了再来吃早餐,都还是来得及的,“馀姑翦灭此而朝食”,又一个伟大成语诞生了,“灭此朝食”。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吃早餐,反正是骑着马就奔出去了。当时,一个叫丑父的助手跟着。
17、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18、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19、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天下太平。
20、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21、(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
22、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23、(1)东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4、回复“生字”:查询小学1-6年级生字、朗读
25、(释义)只有勇气,没有计谋。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26、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中或战场上。
27、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8、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29、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早期,齐国、晋国这两个诸侯大国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终于发生了鞌之战,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关于鞌之战的前前后后,却有很多真实的趣闻。
30、刀痕箭瘢:刀砍箭击的伤口治愈后留下的疤痕。形容战争留下的创伤。
31、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遣正卿郤克去访问齐国,本来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两个大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把事情搅浑了。这一切似乎是源于一个细节,我们来看这个细节。
32、⑷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3、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4、(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的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请你说出一个来,结合图片,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35、**贩子:挑起**的人。指依靠煽动**而从中牟利的人。
36、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7、(3)图⑤和图⑥与哪两场战争有关?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38、zhù( )意 ( )地 ( )贺 居( )
39、(1)每个人都应该( )祖国的尊严。
40、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41、典故: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42、连天峰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43、快乐小学四一班开展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活动。同学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新闻资料。请你也写一条新闻。(2分)
44、典故: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45、鼓衰力竭: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46、(示例)毕丰~,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47、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48、(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49、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50、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51、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52、汗牛充栋是一个汉语成语,乍一看,好像是一群流着汗的牛挤满了屋子。
53、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54、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
55、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56、后人常用“牛角之歌”作为自求用世、希望得到他人欣赏的措辞,比如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就有:“夫牛角之歌,辞鄙而义拙;堂下之言,不书于传记。”
5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58、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形容到处受到**的摧残。
59、(2)雨来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改为转述句)
60、(5)作为一名侦探,他经常带着( )的目光观察每个人。
61、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62、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63、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64、(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
65、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66、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67、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68、典故: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在通过韩信的一番排兵布阵后,汉军取得了胜利,战后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69、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70、矢石之难: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指在**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71、 “灭此朝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被《左传》写得如此精炼却又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古典文化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72、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73、兵慌马乱:形容**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74、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75、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6、(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
77、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使兵疲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