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7句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中国人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中国能人辈出,中国的科技、艺术、文学等曾几千年里领先世界,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人又是具有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对南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孔子提倡理性社会的建立,必然要求对师长,对人才的尊重。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体现了中国人的革新观念。

2、自由无须借助儒学伸张,反过来,儒学也不必依靠自由拯救。儒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仁爱。仁者爱人,所爱之人包括亲人和亲人之外的人。两者的区别在于,亲人之爱如亲慈子孝,结构上是相呼应的,但实践中这种亲情的投射则是无条件的。无条件即不是一种交易关系,不论养子还是养亲,都不能计算回报与成本。养育是尊生,实现天地之德,不是为防老的投资。孝亲是感恩,对生命传承的敬重,即便是回报也非可计量的交换。此外,对亲人之外者则要助人为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特别是对孤苦无助者要抱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既包括“见孺子将入于井”的生命关怀,也包括为保护无辜者挺身制暴的责任,如孟子对成汤在“葛伯仇饷”中为匹夫匹妇复仇的赞赏。儒家认为伦理从爱亲开始,是人的天性使然。由此开始,人才有可能把爱推致、展现到更多的同类身上。此即亲亲、仁民与爱物的思路。

3、  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4、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5、上述两种观点与伯林(IsaiahBerlin)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很类似。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认为,虽然自由充满歧义,但有两种重要涵义在思想史上有深刻的影响。前者强调对思想或行为自己作主的意愿,可表达为“去做……的自由”,后者则期待思想或行为被保障或不受干涉的权利,是“免于……的自由”。依伯林的描述:“‘自由’这个字的积极意义,是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我希望成为主体,而不是他人行为的对象。……我希望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换成儒家术语的话,就叫自作主宰,或者为仁由己。不过,伯林认为,即使持有积极自由观点的人不反对消极自由,前者也不必然导向后者,原因在于它在政治的运用上容易变形。这种变形在思想上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唯心论对自我作二重化的区分而造成的,一是经过一种理性主义式的形上学引导所达致的。第一条思路的分析对我们的问题更有启发,因为宋明理学的心性论,正好存在把自我作二重化区分的逻辑结构,其中无论道心、人心的区分,还是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辩证,都为大我取代小我或公心超越私心提供理论依据。证之中国传统,积极自由不一定导向权利立场的论断,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等到近现代才让严复发现传统中自由概念的缺失,也不需要像徐复观这样的现代儒者,反复强调接纳自由特别是权利观念的必要性。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不论反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儒家,强调自由的着眼点,首先不是基于形而上学的兴趣,而是出于对经验生活中自由状态的不满。梁启超早就说过:“自由者,权利之表征也。凡人所以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权利。二者缺时乃非人。”因此,在儒学中诠释出一种玄学化的自由,可以表明今天儒学已经作好接纳经验自由的思想准备,而无法证成儒学真的是一个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自由传统。(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6、责任是个复杂的论题。一般而论,说一个人具有某种责任,是指他或者某一主体应该承担某种义务,其中包括一些非做不可的行为。决定人们负有责任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社会身份,主要是职业及职务带来的行为要求;一类是在人伦关系中,由道德感情所导向的行为要求。前者基于名分,后者源于性分。前者是外在要求,如对官员、军人、医生、教师的一般行业要求及因职务不同的特殊要求。后者则是内在驱动,是对与自己相关的人,依不同的情感及情境所承担的相应义务。后者是问题的焦点。道德责任因爱而起,但在汉语中爱有不同的含义。爱亲人、爱同伴、爱同胞或同类,与爱明星、爱偶像,意义不一样。对前者有道德责任,对后者则没有,你完全可以不爱或者改变这种爱的对象。而在具有道德责任的爱中,爱亲人与爱同胞也是有区别的。爱亲人(或亲密的朋友)的责任,对象是特定的个人,是持续关爱的责任。爱同胞或同类(包括陌生人),是在特定的情形下才有行为责任。例如,意外或灾难导致其陷入危机,知情的时候提供帮助,尽力而为。如果你不是专职做慈善的人,你不会成天为有多少不在眼前的陌生人处于危难之中感到焦虑。基于道德要求的责任,倾向上是利他的。它与基于社会身份的责任不同,后者要求责任与权利匹配。而权利是利己的,虽然利己但也可合理合法,不必是自私自利。

7、“中庸文化”是孔孟(儒家思想)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8、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9、西方传统文化,从哲学家柏拉图起,就基本上是“理性主义”,即把生活的理性,升至高于一切的绝对律令的位置,甚至与上帝合而为一。人是理性规定下的棋子,是上帝驾驭的羔羊。话说程朱理学也是跟理性主义一个做法,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个人抑制内心情感,服从外在的绝对秩序。

10、作为伟大的圣哲,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世界的共同遗产,孔子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古籍中记载颜回从学于孔子后,少有离开。少正卯与孔子同时期讲学,当时常有弟子离开孔子,转投少正卯,孔子门下于是“三盈三虚”,唯有颜回从未离开,有人就问他说: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对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12、《中庸》是宋儒重建信仰的密钥,关乎儒家信仰结构的深层机理。当宋儒将其首章与《易传》成功互训,便已构成了上行之道与下行之道的闭合回路,打开了有限存在者通向无限存在的逻辑通道;未发已发的中和之说,是逻辑与体验融合的关键节点,而“道南指诀”则是由体验而入的修道法门。“诚”是客观之真与体验之真的同是形而上之真与形而下之真的直通命脉;由于形而上处不可着意,而形而下之诚的尽头必入形而上之境,故神圣世界不可直求,只需于世俗价值实践做到极处便能成圣,这就决定了儒家信仰的特殊品格:儒者于终极维度上立定而不思不勉,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现实维度的努力之中,即专注于世俗的价值关怀,并通过将生死焦虑转换为价值焦虑,从而对一切神圣信仰抱开放和保持距离的态度。

13、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14、从秦汉开始,随着统治者及各类利益攫取者的利用,以及后人的歪曲解读,“孝”的本义概念被偷偷替换,孝的精华逐渐被曲解,起而代之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顺从即孝”,这显然是与先秦原生儒家的孝论相悖的。

15、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16、第三讲 《论语》首章释读  一 读懂《论语》的标准  二 朱熹对《论语》首章的解释  三 朱熹解读《论语》的方法  四 现代人面临的跨语境挑战

17、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反对妇女缠足和隆胸整形手术。

18、论“居敬行简”的敬畏性、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

19、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20、反之,情形也不是某些反传统主义者所断定的那样,在儒家文化笼罩下的社会生活,人民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权利。当具有经验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严复,把穆勒《论自由》的标题译成《群己权界论》时,已经抓住自由主义把个人权利作为问题核心的实质。陈独秀也说:“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伯林把“消极自由”表达为“免于……的自由”,也就是某些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自由。因此,判断人们是否有经验意义的自由,应该以他们获得权利的性质及程度为根据。

21、  我再回应一下秋风(姚中秋——编者注)。他希望我们再走一步,走得彻底。其实我对家庭的表达是很注意的。我主要是讲社会经济秩序,没有讲政治,特意把政治划开。不把政治单位浓缩、聚焦为一个家庭,我是有警惕的。我赞成甘阳上午的说法,儒家要有一点边界。政治单位是家庭还是公民?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讨论,但是以我目前的学历、知识和信念,我可能还是趋向于公民作为政治的单元,而不是家庭。

22、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例如在美国,它有比较强大的资本主义,也有社会主义因素,但是很弱。虽然公民有政治权利的保障,比如说一人一票没问题,但同样存在经济分配的极大不平等。我们看前几年的“占领华尔街”,经济的巨大不平等与公民的政治权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说在欧洲体现为民主对福利的绑架的话,那么在美国可能就是民主与经济财富分配之间极大的断裂。

23、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自由不能取代仁爱,但仁爱也不能取代自由,两者之间不应有排斥关系。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其成熟将是自由的体现,或者说自由是生命或生活的目标。他人的关爱,固然对你实现自由有所帮助,但仁爱只是人性善的一面的表现,而且它是有条件的。正如你不能无远弗届对所有的人承担等同的道德责任一样,也不能期待普天之下的人对你怀有一视同仁的关爱。要理解人的全部行为,必须考虑某些生物性的要素,包括每个人自利的要求。由于人的有限性及环境条件的限制,一个人的自由追求也可能是另一个人实现自由的障碍。社会行为需要社会协作,由社会协作的需要而派生的公共权力,可能凌驾于每个个体之上,也会构成公众自由的障碍。自由主义的“群己权界”说,就是划定个人合理行为的界限。它是向公共权力提出的要求,一方面保障人与人的自由不互相侵犯,另一方面是限制公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干预。现代人权问题,特别是尖锐的社会政治权利问题,主要是向公权力提出的要求。在儒家传统中,德治或仁政的理想,包含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追求幸福的愿望的承认。但是,孔孟性善论及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政治精英(君主与君子)而施行的,其焦点集中在对其欲望的限制(“克己”)及责任心的提升上,并没有把“权利”作为论题提出。倡言性恶论的荀子固然重视以礼制来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人犯份越界,但缺乏对公权力限制的设想。一直到明清之际,才有儒者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展开政治性的反思,揭露专制帝王以天下为公的名义,压制天下之人对私利的追求,从而变相达到实现其大私的目的。他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我们或许可以说,这里已经有了接受人民自由权利的思想基础了。因此,近代启蒙者梁启超才把《明夷待访录》作为鼓吹革命的思想资源。但是,自觉的、系统的自由或人权思想,是从西方输入而非儒学内部发展起来的。要不严复就没理由说:“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它不仅启蒙了中国社会,同时也启示了儒学。

24、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25、据诸多史料记载,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备受推崇。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在文庙(孔子庙)中为四配之首,有时祭祀孔子常常单独以颜子为配享。此后历代帝王加封,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尊为“复圣”,至今,山东曲阜还建有“复圣庙”。复圣颜子被颜氏后裔尊为一世祖。

2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