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4句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
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
1、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3、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源自:《大日经》
4、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愣严经》
5、9)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6、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8、1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9、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0、 三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佛教最经典的一句话)。
11、25)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2、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3、我国实行信仰自由,因此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宗教相关的事物。佛教是我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各地的佛教寺庙也是数不胜数。这都是因为佛教的文化极为深奥,有着非常浓厚的哲学思想,其相关的经文藏书都有非常高深的人生道理。而在佛家言语中,以下面七句话最经典。
14、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15、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6、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7、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18、28)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19、 七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20、40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21、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2、1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2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24、5)阿多罗应知:此非今日事,古语已有之。默然为主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
25、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26、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磐共八载”。
27、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28、3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29、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30、 五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1、《金刚经》中的这一首偈颂,可以说对弘一法师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弘一法师从小读《心经》和《金刚经》,受佛教空灵思想的影响很深,这句偈颂,也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中。
32、2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33、人生需要“归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要让过去成为现在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要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删除心灵的垃圾,每天刷新自己,这样才能重获新生。
34、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5、 施主莫怕,我这几个徒弟相貌丑陋点,但心地善良 。
36、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最后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有时候,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有后面的偶然相遇。
37、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38、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9、2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40、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41、第七句话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42、3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43、 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