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6句燕然勒功
燕然勒功
1、相当于今天首都警备区司令,在首都洛阳跋扈嚣张。强取豪夺,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什么坏事都做过。有一次窦宪看中了沁水公主刘致的一块自留地,窦宪于是恃宠欺人,竟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田园。公主畏惮窦宪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
2、章和二年,汉庭拜窦宪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副将军,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永元元年,窦宪、耿秉各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领万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八千骑出稒阳塞,诸路大军在逐邪山会合后,“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降者“前后二十余万”,窦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3、从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追击北元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只是后来朱棣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4、而代表着汉军胜利的燕然勒功之举,又因班固的文章,千古流传,成为了后世文人、将士对于汉家军威的直接印象以及立功塞外的精神寄托。“燕然刻石”、“燕然勒功”之句在后世的唐诗宋词、明清文章中屡屡可见。最有名的当属宋人范仲淹的名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虽然身处西北边关,但是未有燕然勒功的功绩,哪里还有回家的打算。
5、正如夏日之会紧跟着秋夜,热情似火的故事也该有个夜凉如水的叹息。于黄沙漫漫中、大漠苍穹下,苦苦寻到的那一方石刻,跨越千年之后的遇见,不单单是为了让今人只想起往日的辉煌、某个人的功业,更为重要的是深思那个时代里雄辉开阔、积极进取的精神所承载的历史,以及还可翻来覆去的为后世之所谋。(燕然勒功)。
6、于是他暗中派刺客潜入上东门侍卫当中,刺杀了刘畅。没想到,后来东窗事发。窦太后大怒,把自己的哥哥窦宪暂且关在内宫之中,可能是爱恨两难间姑且之计,但更可能是在纠结如何回避刺杀王族的罪名,保下自己临朝称制的支柱,以及窦氏家族权力的权宜之策。
7、然而,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的搅屎棍,居然是个军事天才。
8、恰好此时,南匈奴请战。于是顺水推舟,不顾其他意见,窦太后派窦宪率军出发。
9、在上节课的最后,老师给小朋友们留了一个问题,有没有朋友送别的时候,不希望朋友留下的呢?那今天的故事我们就从这个问题讲起。大白老师问小朋友们,有没有送别的时候不希望朋友留下的呢?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这首诗叫《送魏大从军》,是陈子昂的诗。
10、汉明帝于永平十六年(73年)组织反击,派遣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与其争夺西域。然而随着明帝驾崩,北匈奴利用汉朝大丧罢兵之际,勾结西域的焉曹、龟兹等国围攻汉廷西域都护府。
11、所有患者PFS 8mo,其中sCR患者的PFS尚未到达
12、在匈奴的内部斗争中,一方面由于天灾造成的巨大伤害,另一方面为了彻底击败自己的政敌,蒲奴单于和日逐王比都希望能够获得东汉的支持。因此,蒲奴单于派遣使者前往渔阳,希望能够效仿西汉故事,与东汉和亲。而日逐王比则让使者带着匈奴的地图请求内附。
13、年轻的窦太后为人忌刻,生性风流。早在汉章帝在世之日,她就阴谋害死得宠的宋氏二贵人和梁氏二贵人(和帝生母),祸乱后宫。在章帝驾崩后,窦太后居然对来京城吊丧的王族纨绔子弟刘畅生有好感。两人是否有染,无法确考,史书有句曰:“得幸太后”。
14、几乎所有人,都众口一词地说,这次远征是由东汉著名军事家窦宪指挥。甚至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写文章总结所谓的窦宪军事思想和窦宪用兵特色。
15、今天看来,宋意的见策确有独到之处,北匈奴灭亡之后,鲜卑果真成为东汉中后期的北方大患。然而当初汉廷却同意了南匈奴之请,这其中还涉及到一则宫廷丑闻。
16、建武二十三年,蒲奴单于密谋在五月龙祠祭其先天地鬼神时杀害日逐王比。但是这场密谋被日逐王比的弟弟得知了,日逐王比得到消息后决定带着依附自己的部众南下,请求汉朝接纳他们,并称他们愿意“永为蕃蔽,捍御北虏”。
17、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西北的西海,追上了北匈奴单于,劝说他仿效当年呼韩邪单于归汉的先例,以求保国安人。北匈奴单于喜悦,率领他的部下与梁讽一起回到私渠海。听说汉朝大军已入塞,就派他的弟弟右温禺疑王随梁讽到洛阳,向汉朝廷进贡,并留侍汉和帝。窦宪见北匈奴单于没有亲来洛阳,认为他尚乏诚意,便奏请朝廷遣归右温禺鞮王。准备再次出征。
18、此时的吐鲁番盆地为北匈奴的两个附属国——车师前部和车师后部所控制。两国分别由前王和后王统治。前王是后王的儿子。两座王城相距五百余里,各控制着吐鲁番盆地的一个战略性交通枢纽。
19、歌曲曲调选自日本的学校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编配后成为雄壮的进行曲风格,表现中国男儿奋起从戎,保卫祖国的英勇精神。
20、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21、这个时期是汉和帝在位,汉和帝即位时才10岁,不能处理军国大事。由其嫡母梁大后临朝称制。这位嫡母有个亲哥哥,就是本期故事的主角窦宪。窦宪的祖上是跟随汉光武帝刘秀开创后汉基业的窦融的后代。也算是开国功臣之后,名门望族,官N代。一般我们说起这官二代,三代,N代,基本上成为纨绔子弟的比例相当高。
22、度过新帝登基的短暂动荡后,东汉决定重新经营西域,在与匈奴的斗争中,班超屡立奇功,西域的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汉朝的方向转变,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被汉朝掌控。
23、汉章帝崩逝后,太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由于只有10岁,朝中大事皆由太后窦氏决断。窦宪的妹妹窦太后将他提拔为侍中,掌握朝廷大权。这下窦宪更是耀武扬威,甚至多次暗杀政敌,有一次竟将窦太后的男宠面首(也就是太后的情人),都乡侯刘畅暗杀,窦太后想:我的达令你都敢杀,都欺负到老娘头上了。这不能忍了,马上把窦宪给软禁起来。窦太后冷静下来想想,毕竟血浓于水,是自己的亲哥哥么,情人被杀掉了,再找一个就是了。哥哥可就只有一个呀,正好接到北匈奴内部发生变乱,朝廷廷议的结果是,臣工们都赞成出兵,一举荡平北匈奴。
24、后世谈及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如明代文人徐熥在《送李太守擢宪滇南》中有云,“他日勒功留片碣,点苍如黛石嵯峨”,便是语出窦宪破匈奴的掌故。
25、❹ “断送中国绘画300年”的绝顶高手在这!江湖号称清晖老人
26、《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27、1041年深秋,戎马倥偬中,范仲淹写下《渔家傲·秋思》:
28、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他出塞两千余里,大败匈奴左贤王部,歼敌七万余人,并追击敌军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一带)。
29、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在位时期,对匈奴持续打击,大大消耗了匈奴的军事力量。最终使得匈奴在汉宣帝时期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附汉朝,这才有了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昭君出塞和亲的对象是南匈奴。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时不时的入寇边塞,继续抢劫。
30、风声平息后,为帮哥哥将功折罪,太后妹妹便打算让他到边疆避避风头,过几年再捞回来。
31、封狼居胥和勒功燕然有多难,取得它的荣耀就有多高,自霍去病和窦宪以后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代表着气势恢宏的远征,代表着扬我中华国威的气势,包含着华夏人千百年来对于自身安全的渴望。
32、此文貌似也有不输《封燕然山铭》的情怀,只不过是满满的恨意……
33、窦固是一个另类。《后汉书》说他“好览书传,喜兵法”。虽然洁身自好,却因为窦穆的案子受牵连,在家闭门思过十余年。
34、好,今天给小朋友们讲了一首《送魏大从军》,讲了一首《使至塞上》,还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燕然勒功的故事,现在小朋友就知道了,朋友之间送别,不光有依依惜别的感情,还可以有很豪迈,很辽阔的感情,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小朋友们,我们下周再见。
35、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说起匈奴这个民族,它是秦代以来第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军事威胁的游牧族群,但按照司马迁的考证,匈奴一脉,追根溯源仍与中华始祖相同。
36、而按照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说法,当时“这些从获胜的敌人面前逃跑的匈奴人”,采取“转而向西方进军”的战略。他们先是长途奔袭到欧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接着又同这里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继续向西侵袭,直到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导致这个古老帝国“在众多‘蛮族’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一朝覆亡。
37、较为稳妥的打法是先击败前王,再攻击后王。但耿秉认为,天气越来越冷,只怕打完前部,就难以再打后部。而后王的威望、影响都在前王之上。如果汉军以大迂回深入,一举击破后王,前王自然成为瓮中之鳖、惊弓之鸟,将不战自败。
38、CARTITUDE-2是一项多队列2期研究,本次披露的是CohortA,剂量也是0.75x10E6CAR-Tcells/kg
39、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40、窦宪矜三捷之效,忽经世之规,狼戾不端,专行威惠。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以私己福,弃蔑天公,坐树大鲠。永言前载,何恨愤之深乎!自后经纶失方,畔服不其为荼毒,胡可单言!降及后世,玩为常俗,终于吞噬神乡,丘墟帝宅。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41、这样一来,仿佛又回到了战争之前的样子,事实并非如此。司徒袁安认为,在保持与南单于修好情况下,重新设立新降服的北匈奴,“失信于所养,建立于无功”,而且依照惯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今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42、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
43、这个故事来自于汉朝,话说东汉有一位大将军叫窦宪,这个窦宪特别能打仗,特别能会领兵。但是就一点不好,特别小心眼,特别记仇,有一次词就是来形容窦宪的,叫睚眦必报,什么意思呢?就是别人对窦宪稍微有瞪一瞪眼睛那么大的事,窦宪都要记在心里,报复出去。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惹祸上身,果然有一次窦宪报复了一个人,这个人偏偏是当朝皇后的亲戚,皇后的亲戚被窦宪报复了,皇后哪儿忍得了,皇后就惩罚这个窦宪,说你不是喜欢领兵吗?那你惹了我了,我才不能随了你的意。我告诉你,我就在后面,后面我新建了一个宫殿,你去那儿歇着吧。
44、窦宪随即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立石碑,记载此次征战的丰功伟绩,振大汉之天威。这就是今天发现的石碑!石碑写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45、燕然山的远征,同样是耿秉的计划加一线指挥的胜利。
46、❺ 两个被抄家打倒的家族,一个写了部小说出名了,另一个画这部小说出名了
47、1040年至1043年,范仲淹以文官任武帅,镇守西北边锤。这个不世出的奇才,硬是与西夏生生对峙了数年,不曾后退一步。
48、根据诗意可得到成语“壮志未酬”,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出自《春日思归》。
49、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令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其辞曰:
50、再加上窦宪、耿秉二人用兵如神,以大纵深分进合击,或一举全歼敌重兵集团,或通过夺取关键性军事枢纽迫敌投降。东汉军队前后四次出击匈奴斩杀无数,降者万人,北匈奴单于向西逃窜。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51、几十年后,鲜卑人成为漠北草原的霸主、汉廷更大的边患。三百年后,范晔在《后汉书》里写到:
52、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远征,就是窦固主持,并亲自指挥的。
53、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54、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魏庆逝世,葬在茂陵东北1000米的庐山,谥号“烈侯”。
55、两年后窦宪再次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逼得北匈奴“转而向西方进军”,长途奔逃到欧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并与当地原住民哥特人一起,继续向西兵临罗马城下,最终覆亡了古老的罗马帝国。随便玩玩,竟然改写了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