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4句孔子的历史故事


孔子的历史故事

1、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2、孔子深受刺激,他也辞官离开了鲁国跑到了齐国。

3、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4、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孔子的故事篇6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5、附录: 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133

6、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为修本原之性,他曾闭门三月关于孔子的故事9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7、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历史故事)。

8、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9、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今汶上西,地方官。52岁时由地方官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孔子的历史故事)。

10、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11、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是正如嵇文甫同志所说:“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12、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13、“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14、孔子活了73岁,比起他的同时代人,他享年很高。老夫子长寿,和他的一套养身之道有关。首先,他的心胸比较开阔,他的抱负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对个人生活要求不高,他曾说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孔子来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乐亦在其中。对于搞歪门邪道而得到的富贵,则视若浮云。其次,他很注意饮食卫生。对于腐败变质的食物,他一概不吃。他吃时不与人交谈,就寝时不同人说话。最后,他爱好文体活动,会射箭、驾车、爱唱歌,最喜爱的乐章是"韵乐"。他还会弹琴,而且有一套演奏器乐的理论。

15、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16、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17、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18、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期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19、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20、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孔子又离开卫国。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他不让他父亲回国。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21、   其实孔子并不是倡导弟子们都要像颜回那样贫穷,他是要让弟子们学习颜回安贫乐道,以苦为乐,不断前行的精神啊。孔子并不反对富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正路所得,有付出也有回报,又有何不可呢?文中的子贡就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孔子也一样很喜欢他,每每耐心的教导他。其实有钱没钱不是关键所在,不做金钱的奴隶,别钻进钱眼儿里去,心里不过于看重金钱财富,即便家里堆满了钱我想也不妨事。有钱其实也是好事,能把钱用在正路上,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有钱人投资生产不也能解决民生问题么?当然,如果能用在更伟大的事业上,那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功德与财富。

22、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23、周平王逝世以后,因为太子早死,就立了太子的儿子为新的周王,是为周桓王。这时候,郑庄公仍然做卿士,郑庄公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左传》里那篇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所说的郑伯就是他。一个年幼的王,一个大权独揽的卿,桓王上个朝都如坐针毡,估计连说话都哆嗦。这多难受啊!于是桓王心一横,免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郑庄公一气之下,不再朝觐,再加上他还老派兵士盗割周王室的庄稼,这纯属于欺负人了。周桓王忍不了了,征发了陈、蔡、虢、卫等几个诸侯的军队去讨伐郑国,可惜小伙伴们不给力,打了个大败仗,周桓王也被郑庄公的大将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这下人可丢大了!说话更没人听了!

24、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25、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26、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27、  孔子神情严肃地说道:“太好了,这是真正的美德啊!” 

28、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29、不过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30、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三天以采风。

31、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3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3、  颜回答道:“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在同一个容器中收藏,尧和桀不可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种类品性不同。我希望辅佐贤明的君主,宣扬仁义道德,用礼乐教导黎民。人民无需修筑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将剑戟刀枪熔铸为农具,牛马可以在平原湖畔放牧。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亲人们再也无需忍受离别相思之苦,即便千年之久也无需担心战争的祸乱。这样,子路不用施展他的勇敢,子贡也无需发挥他的雄辩,他们就都没有用武之地了。” 

34、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孔子的故事篇5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35、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36、书,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说读写数,当然也包括算术。

37、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38、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39、本来这文化教育是被贵族阶级所垄断的,现在孔子将它普及给一般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教无类”。 

40、孔子从小便发奋读书、修养道德,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收了许多孩子作为门徒。

41、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堕三都,也就是摧毁了三桓的三座城。

42、第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以我理解,春秋和战国实在是一个整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表现得不同罢了。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动还没有达到质的突变,而在战国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郭沫若先生说:

43、——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双眼,孔子错怪颜回就是例子。有时眼见并不为实,要深入地考察研究。